地名:更慶鎮(zhèn) | 隸屬:德格縣 |
區(qū)劃代碼:513330100 | 代碼前6位:513330 |
行政區(qū)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川V |
長途區(qū)號:0836 | 郵政編碼:627250 |
轄區(qū)面積:約415.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7000人 |
人口密度:1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3個社區(qū)、15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一社區(qū) | ~0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一社區(qū)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1,為鎮(zhèn)中心區(qū)![詳細] |
二社區(qū) | ~003 | 鎮(zhèn)中心區(qū) | 二社區(qū)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1,為鎮(zhèn)中心區(qū)![詳細] |
茶馬社區(qū) | ~004 | 鎮(zhèn)中心區(qū) | 茶馬社區(qū):占地1.5平方公里,共752戶,1378人![詳細] |
西布村 | ~203 | 村莊 | 藏語,意為“快樂的地方”,故名。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八美村 | ~204 | 村莊 | 藏語,意為“八里隆之下”,故名。原名八美大隊,1984年更名八美村,沿用至今![詳細] |
尼木村 | ~205 | 村莊 | 藏語,意為“陽山”,故名。原名尼木大隊,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五一橋村 | ~206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藏語,意為“第五個橋”,故名。原名五一橋大隊,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朗達村 | ~207 | 村莊 | 朗達村:共77戶,221人,距更慶鎮(zhèn)政府7.2公里,耕地面積329.16畝,全村設朗達、班知等2個村民小組![詳細] |
莫學村 | ~211 | 村莊 | 藏語,意為“上下都能相通”,故名。原為八一橋大隊,1984年更名為八一橋村,2020年經德格縣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將八一橋村和莫學村合并為一個村,新村命…[詳細] |
戈姑村 | ~212 | 村莊 | 藏語,意為“洼地溝”,故名。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歐普村 | ~213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藏語,意為“銀子溝沿”,故名。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班達村 | ~214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藏語,意為“像山一樣高”,故名。歷史沿用至今![詳細] |
下壓壩村 | ~215 | 村莊 | 下壓壩村:共69戶,166人,距更慶鎮(zhèn)政府14.2公里,幅員面積18.3平方公里,設1個村民小組![詳細] |
壓巴村 | ~216 | 村莊 | 相傳此地有一個家族叫壓氏,故名。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楊西村 | ~217 | 村莊 | 藏語,意為“吉利之意”,故名。原為楊西大隊,1984年更名為楊西村,2020年,經德格縣人民政府同意將楊西村和黑西村合并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楊西村(村…[詳細] |
呷中村 | ~219 | 村莊 | 藏語,意為“河邊”,故名。歷史沿用至今![詳細] |
普熱村 | ~220 | 村莊 | 藏語,意為“溝形象攤開的布”,故名。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拉普村 | ~221 | 村莊 | 藏語,意為“耳形溝源”,故名。1984年得名后,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藏語,意為大廟。
基本介紹:
德格縣轄鎮(zhèn),縣府駐地。1985年建鎮(zhèn),1992年八里達鄉(xiāng)并入。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4平方公里,人口0.7萬。317國道過境。轄城關、河西2居委會。規(guī)模雄偉壯觀、設備完善、組織健全的德格印經院在境內。位于城西山丘的更慶寺湯甲經堂,為各地-教徒朝拜圣地之一。
文化旅游:
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qū)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盛名的德格印經院,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0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總占地面積約
薩迦派更慶寺位于德格縣城(更慶鎮(zhèn))文化街東端,于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舉名僧唐東杰波主持首建了位于司根龍的經堂,以唐東杰波名字取名為湯甲經堂。
歷史沿革:
明、清,屬德格土司。
1985年5月,設更慶鎮(zhèn)。
區(qū)劃: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更慶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