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商村位于勝園街道辦事處西南方向6公里處,北臨南二路2.5公里處,東邊是溫家村,西邊是西商村,北邊是趙家村。
【村名由來】明永樂四年(1406年),商氏兄弟二人由直隸。ń窈颖笔。棌娍h遷居此地,分立東西兩個村,居東者稱東商,居西者為西商。1960年,因生活困難,東商村100余人前往孤島和大河崖開荒謀生,1973年前后大部分陸續(xù)遷回,現(xiàn)還有6戶在墾利縣興隆街道后李村居住,1戶在墾利縣興隆街道大河村居住,20余人居住在墾利縣黃河口鎮(zhèn)東商村。
【人口姓氏】全村現(xiàn)有205戶,568人,姓氏只有商姓,無其他姓氏。
商家連1945年,東商村民32人大參軍,與西商村組成商家連,參加解放三里莊戰(zhàn)役,最后匯編到第三野戰(zhàn)軍,參加濟南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商佃誥等6人犧牲,有6人留在福建、重慶等地,20人回到故鄉(xiāng)。
【民間藝術】
九龍翻身道光十五年東商村經(jīng)濟發(fā)達,文藝愛好者組織8人,2人學習舞龍,2人學習軋舞龍,2人學習舞龍珠,2人學習鑼鼓伴奏,利用三年春節(jié)期間,分別到周村、維縣(現(xiàn)濰坊)、滄州三地,吸取三處龍燈精華,才成就了九龍翻身的技藝。九龍翻身共有兩條龍,一龍珠,9人共舞一條龍,1人舞龍珠,一次共有19人一起上臺。一般共有兩班38人,交替上臺演出。舞龍是有竹子軋成,外面以彩色布裝飾,一條舞龍中點燃9支蠟燭,在舞龍的過程中保證蠟燭不熄滅,不流油。九龍翻身,顧名思義,它包括九個過程,稱之為九翻。一翻:長行點。二翻:二虎登山。三番:三陽開泰。四翻:騰云駕霧。五翻:喜跳龍門。六翻:二龍戲珠。七翻:鴛鴦戲水。八翻:雌雄結緣。九翻:九龍翻身。每年春節(jié)期間,東商村都組織青年排練表演九龍翻身,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并到周圍村莊表演。1942年舞龍被日本人燒毀。九龍翻身的技藝需要一定的武術功底,舞龍的軋法和九龍翻身的技藝現(xiàn)已經(jīng)失傳,但是九龍翻身的伴奏民間打擊樂流傳至今,也包括九龍翻身的這九個環(huán)節(jié)。2000年東商村村民商炳華自己買了鑼鼓等樂器組織家人經(jīng)常在家練習九龍翻身的伴奏民間打擊樂,2010年夏天還參加了市里組織的民間藝術表演比賽。
東商村附近有攬翠湖旅游度假區(qū)、龍居黃河森林旅游區(qū)、東營園博園、東營萬象游樂園、龍居黃河展區(qū)生態(tài)園、華林莊園等旅游景點,有黃河口大閘蟹、麻灣西瓜、黃河口刀魚、史口燒雞、三疣梭子蟹、龍居丸子等特產,有史口羊肉湯、曹文忠剪紙、龍居丸子制作技藝、龍居的傳說、黃河口民間草編技藝、鹽垛斗虎等民俗文化。
東營市東營區(qū)東商村位于東營區(qū)勝園街道辦事處西南方向6公里處,南二路以南2.5公里、東鄰溫家村,西鄰西商村,北鄰趙家村,南鄰0.5公里為廣蒲溝。東商鑼鼓(原名“九龍翻身”)就發(fā)源于此。清朝道光15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