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西寧市 > 大通縣 > 寶庫鄉(xiāng)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寶庫鄉(xiāng)

[移動版]
地名:寶庫鄉(xiāng)隸屬大通縣
區(qū)劃代碼:630121205代碼前6位:630121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行政級別:鄉(xiāng)車牌代碼:青
長途區(qū)號:0971 郵政編碼:810000
轄區(qū)面積:約1174.8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1萬人
人口密度:9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11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牛場社區(qū)~001村莊
因該社區(qū)位于青海大通縣種牛場而得名。牛場社區(qū)居民委員會于2012年成立,原屬于單位性社區(qū),2018年10月交回大通縣沿用至今,F(xiàn)屬于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詳細]
油房卡村~200鄉(xiāng)中心區(qū)
清朝同治年間,有村民居住,且有一座老油房,命其村名,后稱油房卡村。…[詳細]
巴音村~201村莊
巴音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俄博圖村~202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清朝同治年間,有村民居住,且有一座老油房,命其村名,后稱油房卡村。…[詳細]
寺塘村~203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寺塘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2,為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詳細]
孔家梁村~204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民國初年,孔家從互助甘溝馬圈一帶遷來居住,因居住在山梁上,故名孔家梁,后稱孔家梁村。…[詳細]
五間房村~205村莊
五間房又稱吳家房,據(jù)傳清道光年間吳家遷來居住,在此蓋了五間房而得名。又有《大通縣志》記載:古代從西寧到門源必經(jīng)之處,官府在此修了五間房,用來作過路行人…[詳細]
張家灘村~206村莊
張家灘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屬張家寺喇嘛所占之地而得名張家灘,后稱張家灘村![詳細]
納塄溝村~207村莊
“納塄溝”系蒙古語,細小而較長的溝之意,因村地形呈狹長的溝,故名納塄溝村![詳細]
哈家咀村~208村莊
清朝中葉,哈家從外鄉(xiāng)遷來居住,因哈家居住最早又坐落在山咀處,故名哈家咀,后稱哈家咀村![詳細]
水草灘村~209村莊
此地原為牧民游牧區(qū),草灘上的牧草肥壯,人稱肥草灘。后由“肥”字逐漸演變成“水”字,得名水草灘。后回民遷來居住,清朝同治年間(1862至1874)新莊申…[詳細]
祁漢溝村~210村莊
“祁漢”蒙古語,意為白色或白土溝之意。明朝中期,有蒙古族、藏族居住,清朝道光年間,馬姓遷來居住,因坐落在白土溝內(nèi),故名祁漢溝,后稱祁漢溝村。…[詳細]

地名由來:

舊時稱“撥科”。史料記載:“去縣城西北四十里,為縣治南條諸水之總。初名博羅沖克河。東流穿撥科山峽,東折向南……入西寧之北川……”。民國《大通縣志》載:“去縣城四十五里,居浩門河之南,自西至東二百余里……為通甘涼之道”,說的就是寶庫河、寶庫峽!皳芸啤痹瓰樯贁(shù)民族詞匯,為何族語言,何意?雖無考證,但“寶庫”一詞源于“撥科”卻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之初,設山城鄉(xiāng)和寶庫鄉(xiāng),1956年合并建立了寶庫鄉(xiāng)。

基本介紹:

寶庫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1萬,以土族為主,還有漢、蒙古、藏等民族,土族占總?cè)丝诘?0.9%。面積1174.8平方千米。轄祁漢溝、水草灘、哈家嘴、油房莊、張家灘、納塄溝、五間房、寺堂、孔家梁、俄博圖10個村委會和巴彥1個牧委會。1952年建寶庫鄉(xiāng),1956年改設寶庫土族鄉(xiāng),1958年合并入解放公社,1961年析置寶庫公社,1984年改為寶庫土族蒙古族鄉(xiāng),1985年改為寶庫鄉(xiāng)。

歷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為碳門堡。

民國為碳門堡。

1949年建立了山城鄉(xiāng)和寶庫鄉(xiāng)。

1952年,設立寶庫鄉(xiāng)。

1958年8月25日為解放公社。

1961年,為寶庫公社。

1984年,改為寶庫土族蒙古族鄉(xiāng)。

1985年11月6日,改為寶庫鄉(xiāng)。


以下地名與寶庫鄉(xiāng)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