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江西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江西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2017年8月8日,江西省住建廳公布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南昌市進賢縣長山晏鄉(xiāng)五橋村等248個村落入選。
  1958年成立五橋大隊,隸屬臨川縣新華公社。1961年社隊規(guī)模調整時,百源大隊拆為百源、五橋兩個大隊,并隨新華公社拆為土橋和長山晏公社,而歸長山晏公社管轄。1968年擴社并隊時,五橋和百源又合并為一個大隊,稱百源大隊。1969年劃歸進賢縣。1972年百源大隊又拆分為五橋和百源兩個大隊。1984年撤大隊,設行政村,改為五橋村民委員會,隸屬長山晏鄉(xiāng)。1989年,村民委員會改稱村公所。1993年五橋村公……。
  駐地三房傅家,因境內三房村得名。1958年成立三房大隊,隸屬于羅溪公社。1961年分出新廈、倉下大隊。1963年倉下大隊并入三房大隊。1968年新廈大隊也并入三房大隊。1984年9月撒大隊,設行政村為三房村民委員會,隸屬于羅溪鄉(xiāng)管轄。1989年1月改為三房村公所。1993年復改為三房村村民委員會。1997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隸屬羅溪鎮(zhèn)。三房村……。
  因村內有一座桂橋而得名。1958年成立民豐大隊,隸屬于李渡公社。1961年屬洛湖(后稱鑒良)公社時改名為桂橋大隊。1968年擴社并隊時為李渡公社所轄。1984年9月撤大隊設行政村,為桂橋村民委員會,隸屬于李渡鎮(zhèn)。1989年1月桂橋村民委員會改為桂橋村公所。1993年桂橋村公所復改為桂橋村村民委員會。桂橋村……。
  1958年成立會豐大隊,隸屬于臨川縣文港公社。1960年分開為會豐、會民大隊。1961年屬臨川桂花公社,同時分開為前塘、山里、曾灣三個大隊。1965年合并為前塘大隊時,又隨桂花公社并入文港公社。1984年9月撤大隊,設行政村為文港鄉(xiāng)前塘村民委員會,1989年1月前塘村民委員會改為前塘村公所,1993年前塘村公所復改為文港鎮(zhèn)前塘村村民委員會至今。前塘村……。
  自唐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屬分寧縣、寧州、義寧州崇鄉(xiāng)四十五六都,1914-1949年屬港口鄉(xiāng)。1951年屬金黃鄉(xiāng)。1956年屬橫山鄉(xiāng)。1958年組建橫山公社設太陽、林源、金黃3大隊,1966年林源大隊并入太陽大隊。1984年太陽大隊和金黃大隊分別改為太陽村和金黃村,2004年太陽村與金黃村合并為太陽村,沿用至今。太陽村……。
  自唐貞元十六年(800)至清末(1911),屬分寧縣、寧州、義寧州山谷區(qū)上杭鄉(xiāng)。1949年隸屬回坑鄉(xiāng),1958年建新灣公社分設為回坑大隊與南茶大隊。1960年武寧縣船灘鄉(xiāng)的楊井大隊劃入南茶大隊。1967年回坑大隊更名為紅旗大隊。1968年南茶大隊并入紅旗大隊。1977年紅旗大隊分設為南茶大隊與回坑大隊。1979年從南茶大隊中分設新村大隊,1984年南茶大隊、楊井大隊、回坑大隊分別改名為暗坑村、楊井……。
  茅垅村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汪墩鄉(xiāng)東北部,距都昌縣城21.9公里、都昌東高速路口1.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7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共有449戶、 1766人,其中脫貧戶32戶112人,監(jiān)測戶3戶14人。黨員30名,女黨員3名,大專學歷以上8名,60歲以上黨員13名。全村轄區(qū)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93畝,林地面積1980畝,水域面積380畝,屬于典型丘陵山區(qū)。茅垅村曾榮獲省級傳……。
  石樹南邊圈村地處大橋村的東部,該村落分為南北兩處,派分為二、三房,北頭緊鄰南邊圈,全村依山傍水,圈內水杉成行,綠樹成蔭。有鄱陽湖支流港汊從門前南流入新妙湖,四村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門內廊檐門窗,雕梁畫棟,通道幽深,遷回曲折,室內采光安排合理,八面通風,晾曬方便,晴日遮陽,雨天避雨,進入圈內如入迷宮。南邊圈村是一棟集居住、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大型建筑群,建于公元1750年。整套房屋90余間,占……。
  戴山,基本意思為負山,屬山區(qū),《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引《列仙傳》:“有巨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借用戴山之名,故名。1949年初屬涌泉鐵爐鄉(xiāng)。1958年稱戴山大隊,屬新塘公社。1964年屬涌泉公社。1968年與鐵爐公社合并,稱紅衛(wèi)大隊。1970年復稱戴山大隊。1984年改為戴山村。戴山村……。
  合港村……。
  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江村管理區(qū)。1959年為勒功公社江村大隊,1961年成立江村公社江村大隊,1966年改為飛躍公社曙光大隊。1969年恢復江村公社江村大隊。1984年建鄉(xiāng)時建立江村村民委員會。江村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浮梁縣第六區(qū)興福鄉(xiāng)第三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六區(qū)興福鄉(xiāng),1952年為第八區(qū)龍溪鄉(xiāng)和城門鄉(xiāng)。合作社時,城門,式溪,塘溪、龍墩、趙家初級社轉為潭城高級社。1958年屬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屬興田公社,均稱城門大隊。1969年并入童家埠大隊。1972年從童家埠大隊劃出,恢復城門大隊。1984年稱城門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城門村……。
  龍源村……。
  楚崗村……。
  浮梁縣蛟潭鎮(zhèn)蛟潭村吳家自然村。吳家村融山水、古村、古建、古文化遺址和名人典故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身,再現和保存了蛟潭境內徽式文化的傳統特色。整個村莊沿河而建,按吳氏大房、二房、三房家族為群建筑,它分三個門樓進出,吳家村整個布局既綜合了山形水勢又規(guī)范有序,真正體現了古代居家生活的理念。 村里三座水泥橋和一座古拱橋連系著河的兩端,石橋、水堰、古樟和夾溪而建的徽式民居,展示“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風……。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