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濮陽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詳細] |
春秋前稱柳下,時有魯國大夫展禽曾食邑柳下,后人稱其柳下惠。三國曹魏時為屯兵大點,始稱柳下屯。1949年后仍稱柳下屯。1958年始去“下”字,柳屯之稱始此。 [詳細] |
傳明嘉靖年間,此地有貢生賈永在朝為官(清嘉慶開州志卷五載有貢生賈永,官職不詳)。賈永死后,其管家文柳忠心耿耿,仍守護于此,且善待鄉(xiāng)人。后為紀念文柳,于此地成集,取名文柳集。后演為文留集,簡稱文留。 [詳細] |
明嘉靖十五年(1537)丙申仲春土帝廟碑記載:“集之前身,立慶福寺東北偶五里許。元至元二年(1336)黃水淹沒,終歲積水,無以交易,慶福寺位堤上,堤形南北,黎民暫于斯為市,商賈移于是居者日增,市容漸繁,不復除矣。慶福寺孟夏八月鬼王會盛,鄰近紳士庶供其族譜于神棚,以慶其祖。”故名慶祖。 [詳細] |
宋代村依澶水支流,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八老公倡而修建一橋。為紀念八公修橋,取名八公橋。 [詳細] |
原稱桃城、煙城,春秋魯?shù)匾孛T┐说貞?zhàn)亂頻繁,求神鎮(zhèn)守方得寧。明初于此建老壽星(徐三亭)廟,取名徐鎮(zhèn)。明天順年間,因廟會成集,易名徐鎮(zhèn)集,簡稱徐鎮(zhèn)。 [詳細] |
明初建村,取“新建成村寨”之意,得名新成寨。后村段姓官居戶部,遂改村名為戶部寨。 [詳細] |
2011年設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魯河得名。據(jù)《宋史》記載:開寶四年,河決澶州,后河南徏遂成大坡,南北約十余里,東西如之,亦為黃河分流,其水由州南界流入,東經(jīng)八里莊為馬頰河,又東為柳青河,又東為魯家河。又東會入瓠子河入濮州界?计涿Q,因經(jīng)魯家莊而得名。后村改稱魯家河,簡稱魯河。 [詳細] |
傳:村因建于瓠子河支流東岸而得名子岸。又據(jù)程氏家譜記載:“大明永樂二十二(1424)吾十五世祖萬蒲自城東老什寨遷于開州南二十五里東子岸!鼻宄醭杉Q子岸集。 [詳細] |
傳:此地原為胡柳坡,宋代出狀元李迪,后人稱胡柳坡狀元,簡稱胡狀。 [詳細] |
明初,此地為黃河北岸,王稱一家因黃河泛濫家被淹沒,移此一土堌堆上定居,故名王稱堌。 [詳細] |
傳:明嘉靖年間,此地有一梁氏寡婦善謀家業(yè),家巨富,名聲頗大,遂以梁姓取名梁家莊,簡稱梁莊。后成集稱今名。 [詳細] |
據(jù)明嘉靖年《嘉靖開州志》記載:“清河在州二十里,碧澄汪洋,終年不竭!庇謸(jù)《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十二)記載:古澶水上承大河,經(jīng)澶州澄清后于此處分流,十分之七注巴家河,十分之三分注潴龍河,因此處為清河之首,故稱清河頭。1944年分為3村,此處居東稱東清河頭。 [詳細] |
明初陳、劉、張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白沙崗建村,得名白崗莊。清末成集,易名白崗集,演為白堽。 [詳細] |
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移民遷此梨樹園附近定居,村名梨園。后分居兩村,此處居南,稱后梨園。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