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新漲
名邦關鎖此稱雄,帝閣凌霄嵌碧空。梵剎金鋪分鼎足,飛廊水戴駕雙虹。霞天一色秋濤外,煙雨千村落照中。東北神京扼要路,車書一統(tǒng)奕世同。 清 馮志昭柏鄉(xiāng)縣
午河流經(jīng)南關村首,河上跨一座石拱橋,名曰通濟橋。橋北端玉皇閣凌霄聳立,琉璃黃瓦,朱漆紅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閣左是三官廟,閣右為玄帝廟。橋南岸分列鎮(zhèn)午寺大士庵。隔道西邊有龍王廟和戲臺。這里梵剎林立,殿宇巍峨,青堂瓦舍,參差錯落。橋東西兩側五丈許各建有一座涼亭,矗立在河水中央,有走廊通與河岸相通。站立在玉皇閣上,西望太行,碧色的河水宛如一條玉帶,環(huán)繞在古鎮(zhèn)的四周,城墻與樓閣倒映于水中,悠閑寧靜。河畔的楊柳,在輕風里舒展著自己的枝條,更是嫵媚動人。撐一葉扁舟,流連于波光艷影之中,順流而下,“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一場大雨過后,河水上漲,站在河中涼亭之上,那洶涌澎湃駭人心目的河水震蕩著亭柱,嘩嘩作響,更使人覺得驚心動魄,魂飛神搖。向通濟橋邊望去,只見一彎垂虹之下,飛珠濺玉,水霧繚繞,好一幅虹橋新漲的美麗圖景。玉皇閣凌霄聳立,閣下面是高大寬敞的閣門洞,兩輛馬車并行,兩邊還能走人。門洞前額上高鑲“槐陽福鎮(zhèn)”石匾,門洞下的路,是元、明、清三朝,太行山以東大陸澤以西惟一一條南北大通道,名曰九省萬里大御路。而玉皇閣這個關,就緊緊扼守著通往神京北京的這條要路。開則暢通無阻,車水馬龍,關則斷絕南北,水泄不通。明、清兩朝皇帝多次南巡都從古鎮(zhèn)經(jīng)過,因為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別無它途。古鎮(zhèn)因是交通要沖,明朝就設有槐水驛,管著高、柏、隆、臨、寧五縣的驛遞,馬匹,轎夫眾多。這樣,路、關、驛連在一起,人來人往,可想見那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應是何等的壯觀。至今南關小窄巷很多,據(jù)說就是那時留下來的。清初重臣魏裔介就有這樣一首詩,形象地描繪出了那時的一幕:槐驛愁聞斑馬鳴, 垂虹蜿蜓傍新晴。旗亭載酒春郊別, 圯上懷人明月橫。近水稻梁足雁鶩, 排青山色入軒盈。釣車不向桐江去, 欲對盈盈水一泓。 “槐驛愁聞斑馬鳴”外出的離人因不愿遠離家鄉(xiāng),所以愁聞送人離去的斑馬的叫聲!捌焱ぽd酒春郊別,圯上懷人明月橫”,虹橋前,大路旁,酒旗飄飄,店鋪林立,送別的人在這里為親人和朋友餞行。又為了迎接朋友與親人的歸來,站在橋頭,在夜色和月光的輝映下,聽著潺潺的水聲,望眼欲穿,一直到明月當空,還不肯離去。此情此景,相互交融,那是一幅多么令人心動的畫卷呀。然而,時過境遷。自從清末修通了平漢鐵路,設了郵局。御路、關隆、驛站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也就不消自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