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西克烽火臺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古勒巴格鄉(xiāng)興地村西南40千米、農(nóng)二師34團甘草廠西北27.5千米。地處孔雀河中游、庫魯克山前洪積扇地帶一條干涸河道北側(cè)的戈壁上。四周地勢平坦,地表為沙礫質(zhì)土層,附近有些紅柳叢和小紅柳包,無居住點。南約3.3千米為孔雀河,西北112.5千米為尉犁縣城,北9.5千米有一條土路可通往北山便道。
烽火臺受風雨侵蝕和人為盜挖破壞,正方形土坯圍墻坍塌過半,整體保存相對完整。烽火臺由臺體和圍墻組成。臺體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底部邊長約10、頂部邊長約7、殘高約8.6米。臺體內(nèi)部填黃土,外部用土坯與蘆葦相間平鋪砌筑而成,一層土坯夾一層蘆葦,局部夾有樁木。土坯長40、寬21、厚10厘米,蘆葦夾層厚3~5厘米。臺體南壁有豁口,寬約2米,從底部向上縱貫至頂部。烽火臺外壁有許多三角形孔,孔寬、高約12厘米。圍墻目前存東墻大部、南墻東段、北墻中段及西墻南段。根據(jù)延長線復原,圍墻平面呈近正方形,邊長約25米;圍墻為土坯平砌夾蘆葦層筑法,一層土坯一層蘆葦,地面處鋪一層較厚的蘆葦為基礎,基礎之上的墻體內(nèi)置有原木,一端伸出墻體外,圍墻底寬1〜1.2、上寬0.6〜0.8、殘高1-3.7米。圍墻上見三角孔,保存較好的東墻上見20余個,呈行排列,見五行,行間距約0.6米,最下的一行距地面約1米。當?shù)鼐S吾爾人稱此烽火臺為“脫西克吐爾”,意為“帶孔的烽火臺”,當以烽火臺和圍墻上有許多三角孔而名之。根據(jù)地理位置、建筑特點推測,該烽火臺年代為漢晉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