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其該烽燧
地處尉犁縣阿克蘇甫農場東北11公里的孔雀河北岸。西約15公里至孫基烽燧,北部遠至庫魯克塔格山。烽體為土塊(間蘆葦和胡楊木)建筑,殘存嚴重,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米、南北長6米,殘高8米。烽體外表可見胡楊木外露。周圍紅柳等植被茂盛。具體位置為東經(jīng)86°49′54″,北緯41°19′28″。海拔高度932米。
薩其該烽火臺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阿克蘇甫鄉(xiāng)喀爾柔提村東北7千米。地處孔雀河沖積平原與庫魯克山前洪積扇接壤地帶的紅柳包中。紅柳包呈西北-東南向帶狀分布,寬達500米。四周地勢呈東北至西南緩斜,地表為粉沙土質。附近無村莊,西約1.9千米有一條大致南北向的土路,土路西側及南部的孔雀河沖積平原灘地有大片新開墾的耕地,沿土路南行可至卡爾喀特村。南約3.5千米為孔雀河,西南19千米為阿克蘇甫鄉(xiāng),北約5.5千米為北山便道。
烽火臺坍塌嚴重,外形呈尖頂?shù)耐涟鼱睢5撞恐荛L63米,殘高7.5米。從頂部坍塌面觀察,烽火臺由兩部分構成,中心體似堆積土層夾蘆葦層筑起,外周為土坯“墻”建筑,厚約1米。建筑結構為三層或四層土坯夾一層蘆葦層,土坯長36、寬20、厚8厘米,蘆葦層厚約0.03米。烽火臺近頂部東壁的土坯“墻”較平直,呈內收狀,故推斷原烽火臺平面應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立面呈梯形。坡面上見碎土坯、蘆葦層、胡楊木樁等烽火臺的坍塌物。多數(shù)胡楊木樁一端削尖,長約100、直徑8 ~ 12厘米,應為烽火臺上加夾的木椽,烽火臺南壁近頂部仍存一些伸出烽火臺外的木椽。烽火臺北壁的底部有一個坑,坑壁見一層紅柳,疑為烽火臺底部的鋪墊層。烽火臺西、西北側近底部的坡面上見幾片酥碎的陶片和一些炭粒及碎畜骨等,陶片有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兩種,質地較細,火候較高。此烽火臺的筑法與孫基烽火臺、克亞克庫都克烽火臺、脫西克西烽火臺相似。根據(jù)地理位置和建筑特點推測,該烽火臺年代為漢晉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