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陽市 > 湯陰縣 > 古賢鎮(zhèn)

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古賢鎮(zhèn)

[移動版]
地名:古賢鎮(zhèn)隸屬湯陰縣
區(qū)劃代碼:410523108代碼前6位:410523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行政級別:鎮(zhèn)車牌代碼:豫E
長途區(qū)號:0372 郵政編碼:455000
轄區(qū)面積:約37.91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約3.1萬人
人口密度:約818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21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古賢村~201鎮(zhèn)中心區(qū)
據(jù)《湯陰縣志·地理志》(1738年版)記載:隋開皇六年(586年)在此設縣邑。后因地勢低洼,搬遷至湯陰城,此處稱為古縣。宋、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故縣。19…[詳細]
北韓莊村~202村莊
經查,是由韓姓人家從外地遷來所形成的。古時,有兄弟二人,一人名韓遇春,一人佚名。韓遇春定居于湯河北約5公里處,取名韓家莊,另一佚名者,則定居于湯河南約…[詳細]
李莊村~203村莊
據(jù)明洪武年間,李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李家莊。明、清代記載稱李家莊。1956年,簡稱為李莊,沿用至今。…[詳細]
支村村~204村莊
據(jù)《重修洪福寺院記》碑文記載,此村曾叫伯疃。唐初,唐太宗令人在村西建立洪福寺,該寺是當時全國七十二大寺之一。寺內僧人發(fā)展到600多名,種地500余畝![詳細]
棗園村~205村莊
唐太宗令人在此處北建一洪福寺,僧眾發(fā)展到600余人,種地500多畝。此處曾是僧人種植的棗樹林,故取村名為棗園,沿用至今![詳細]
西段村~206村莊
據(jù)此村原名楊柳村。因孔子弟子段干木路過此地,后改名為段村。宋、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段村。后以坑為界,此村在坑西,故稱西段村,沿用至今![詳細]
東段村~207村莊
據(jù)此村原名楊柳村。因孔子弟子段干木路過此地,后改名為段村。宋、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段村。以坑為界,此村在坑東,故稱東段村,沿用至今![詳細]
瓦子崗村~208村莊
據(jù)《程氏家譜》記載,程姓人家是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因此地有一土崗,崗上遍是瓦渣,取名瓦子崗。明、清代記載稱瓦子崗。1952年,改稱為瓦崗。后為區(qū)別于…[詳細]
東冢上村~209村莊
“冢上”,意為在村東頭曾有一處高凸地。據(jù)考,東漢末年,建安七年(202年)前后,曹操作戰(zhàn)糧草枯竭時,令人在村東平地筑冢,蓋上布來充當糧草,從而安軍心,…[詳細]
東隆化村~210村莊
據(jù)查證,元代以前,村西有一座興隆禪寺,(現(xiàn)存有元末解元薛大猷,泰定元年即1324年寫的重修碑文可考),今遺址尚存。村以寺得名隆化。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隆化…[詳細]
北士昌村~211村莊
據(jù)查證,此地北面支村西原有一座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由尉遲敬德監(jiān)工。寺內曾有和尚600余人,田地500余畝,在此地建有兩座大倉。因方位一南一北,便…[詳細]
南韓莊村~212村莊
經查,是由韓姓人家從外地遷來所形成的。古時,有兄弟二人,一人名韓遇春,一人佚名。韓遇春定居于湯河北約5公里處,取名韓家莊。另一佚名者,則定居于湯河南約…[詳細]
大朱莊村~213村莊
據(jù)明洪武年間,朱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朱家莊。1956年簡稱為朱莊,后因較大,相對于北面小朱莊,稱大朱莊,沿用至今![詳細]
南士昌村~214村莊
據(jù)查證,此地北面支村西頭原有一座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由尉遲敬德監(jiān)工。寺內曾有和尚600余人,田地500余畝,在此地建有兩座大倉。因方位一南一北,…[詳細]
南周流村~215村莊
據(jù)《湯陰縣志祠祀志》(1738年版)記載:“周流寺在縣東周流社”。村以寺得名。因在湯河南岸,與北周流相對,故稱南周流。宋、明、清代統(tǒng)稱周流。1949年…[詳細]
河岸村~216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據(jù)《王氏家譜》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本記載:獲聞山西洪洞縣是余族原籍也。厥后奉明太祖命,遷居湯河左,后成村稱河陽。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河岸,沿用至今![詳細]
小朱莊村~217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據(jù)明洪武年間,朱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朱家莊。1956年簡稱為朱莊。后因較小,相對于南面大朱莊,故稱小朱莊,沿用至今。…[詳細]
北周流村~218村莊
據(jù)《湯陰縣志祠祀志》(1738年版)記載:“周流寺在縣東周流社”。村以寺得名,宋、明、清代統(tǒng)稱周流。因在湯河北岸,與南周流村相對,固稱北周流,沿用至今…[詳細]
寺昌屯村~219村莊
據(jù)查證,北部約3公里處原有一洪福寺,系唐太宗下令修建。寺內曾有和尚600余名,田地500余畝。此村原是寺院囤積糧食的地方,稱為寺倉囤。后因諧音,漸漸演…[詳細]
前路村~220村莊
據(jù)傳說,古時村南有一條東西方向古道,東至塔河村,西至鶴壁市老城區(qū),因路取名路村。宋、明、清代記載統(tǒng)稱路村。處岔道南北分兩處,后獨立成村,此處故稱為前路…[詳細]
后路村~221村莊
據(jù)傳說,古時村南有一條東西方向古道,東至塔河村,西至鶴壁市老城區(qū),因路取名路村。宋、明、清代稱路村。處岔道南北分兩處,后獨立成村,稱為后路村,沿用至今…[詳細]

地名由來:

據(jù)《湯陰縣志·地理志》(1738年版)記載:隋開皇六年(586)在此設縣邑。后因地勢低洼,搬遷至湯陰城。此處稱為古縣。1928年,為區(qū)別西故縣,改稱古賢。

基本介紹:

古賢鎮(zhèn)位于縣城東部。東鄰菜園鎮(zhèn),南與伏道鄉(xiāng)毗鄰,西連白營鄉(xiāng),北與安陽縣郭村鄉(xiāng)、高莊鄉(xiāng)接壤。鄉(xiāng)政府駐地古賢村,距縣城11千米。全鄉(xiāng)總面積37.91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5.87%,耕地面積4.2萬畝,轄21個行政村,人口30626人。全鄉(xiāng)有少數(shù)民族2人,其他均為漢族。壺臺公路經古賢橋與湯河交叉,橫貫境內。

中部為湯河兩岸平原,南部有萬畝泊,北部有廣潤泊。全鄉(xiāng)平原地占74%,兩處泊洼地占26%。

古賢地處湯河中下游,地勢基本平坦,地理環(huán)境適宜小麥、玉米、棉花、豆類等農作物生長。 2002年,小麥總產量1144.8萬公斤,玉米總產量1083.1萬公斤,棉花總產量2.4萬公斤。

榮譽排行:

2022年9月,古賢鎮(zhèn)被確定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xiāng)(鎮(zhèn))

2022年2月,古賢鎮(zhèn)被評選為安陽市2021年度市級文明村鎮(zhèn)。

文化旅游:

湯陰古賢橋

湯陰古賢橋位于湯陰縣古賢鎮(zhèn)古賢村。年代為明。湯陰古賢橋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橋旁“修橋記”碑載,古賢北原無橋梁,人們過河往來,皆依河中央石跳躍而過。明嘉(靖)隆(慶)以來,河水暴漲,

歷史沿革:

1935年,全縣設4個區(qū),屬二區(qū)。

1945年,國民縣政府廢區(qū)設鄉(xiāng)(鎮(zhèn)),屬古賢鎮(zhèn)。

1947年湯陰解放,全縣設8區(qū)2鎮(zhèn),屬菜園六區(qū)。

1950年,菜園區(qū)公所遷駐古賢,仍為六區(qū)。

1954年,古賢為六區(qū)駐地,轄6個小鄉(xiāng)和1個菜園鎮(zhèn)。

1958年,屬白家營人民公社。

1962年成立古賢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改古賢鄉(xiāng),駐地古賢。

2013年,撤鄉(xiāng)設古賢鎮(zhèn)。


以下地名與古賢鎮(zhèn)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