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河北省 > 邢臺市 > 南宮市 > 紫冢鎮(zhèn)

河北省邢臺市南宮市紫冢鎮(zhèn)

[移動版]
地名:紫冢鎮(zhèn)隸屬南宮市
區(qū)劃代碼:130581105代碼前6位:130581
行政區(qū)域:河北省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行政級別:鎮(zhèn)車牌代碼:冀E
長途區(qū)號:0319 郵政編碼:054000
轄區(qū)面積:約84.5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約4.09萬人
人口密度:約484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49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前紫冢村~201鎮(zhèn)中心區(qū)
“紫!眮須v見后紫冢。明永樂三年(1405)。夏營自山西洪洞縣遷來,在崗前定居,以姓氏取名夏紫冢。清末改為前紫冢![詳細]
后紫冢村~202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據(jù)傳,明初村前一大土崗,崗上長滿紫荊,習(xí)稱紫冢。明永樂三年(1405)劉疑鐘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崗后定居,以姓氏取名劉紫冢。清末改名后紫冢![詳細]
東紫冢村~203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紫!眮須v見后紫冢。明永樂三年(1405),靳喜信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在崗東定居,取名靳紫冢。清末改名東紫冢![詳細]
西沙窩村~204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朱家河旁一個沙窩西側(cè)建村,取名西沙窩![詳細]
東沙窩村~205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朱家河旁一沙窩東側(cè)定居建村,故名東沙窩![詳細]
小馬家屯村~206村莊
此村原名狄莊,明永樂三年(1405),馬賢及張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后馬姓漸旺,遂改村名馬家屯。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避重名,改為小馬家屯![詳細]
房家莊村~207村莊
據(jù)房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房有厚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房家莊![詳細]
呂家坡村~208村莊
據(jù)呂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呂仲明從山東萊州府(今掖縣)海振村遷來,因村西有兩條自然溝,村建于高坡上,故名呂家坡![詳細]
后高莊村~209村莊
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向朝廷申請到北京、廣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宮等府州縣為民,開荒種地,依律交稅,得到政府…[詳細]
北七里口村~210村莊
明初,村西有一條河,流向西北,經(jīng)大辛莊入溹瀘河口,因距河口七里,附近3個村莊故以七里口加方位命村名,此村居北,名北七里口![詳細]
閆家莊村~211村莊
清咸豐年間(1851~1861),閻鞏自南宮縣閻蘇村(今蘇村)遷來定居,以姓氏取名閻家莊![詳細]
南六方村~212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張、田、馬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此地有一地主,把土地劃分為六個方塊,因此附近的村莊均名“六方”,此村居南,故名南六方![詳細]
北六方村~213村莊
“六方”來歷見南六方。明永樂三年(1405),陳天恩、劉光太、王興甲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北六方![詳細]
東六方村~214村莊
“六方”來歷見南六方。明永樂三年(1405),徐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居?xùn)|,取名東六方,俗稱徐家六方。建國后定名東六方。…[詳細]
北徐家莊村~215村莊
明洪武四年(1371),徐近廷從山東歷城縣遷此定居,取名徐家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避重名,改為北徐家莊。…[詳細]
東黃家堯村~216村莊
據(jù)傳,元代黃姓世居在于此,以燒制的磚瓦為生,故名黃家窯。明洪武四年(1371),趙成從山東高城縣遷來,韓春從山東歷城縣遷來,村名仍用舊稱。1962年分…[詳細]
西黃家堯村~217村莊
據(jù)傳,元代黃姓世居在于此,以燒制的磚瓦為生,故名黃家窯。明洪武四年(1371),趙成從山東高城縣遷來,韓春從山東歷城縣遷來,村名仍用舊稱。1962年分…[詳細]
張侯町村~218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張剛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不久侯立臣從侯家都水遷來落居,取村名張家侯疃(疃即村莊之意),后簡稱張侯疃![詳細]
吳侯町村~219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吳順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于此地,因原有侯姓,故名吳家侯疃,后簡稱吳侯疃![詳細]
李侯町村~220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李、侯兩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以姓氏取名李家侯疃,后簡稱李侯疃![詳細]
雅化莊村~221村莊
明永樂二年(1404),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張德正一家在此落戶,后其女與流民王啞叭成婚,村名俗稱王啞叭莊。民國時期鄙其俗,改名雅化莊![詳細]
楊家洼村~222村莊
明洪武四年(1371),楊敬從山東萊陽縣遷來定居,因地勢低洼,取村名楊家洼。…[詳細]
東付家莊村~223村莊
該村原名傅家莊,以傅姓世居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區(qū)別重名村,加方位改稱東付家莊。…[詳細]
花十八廟村~224村莊
據(jù)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有18名“花子”流浪到此定居。后合修一座廟,名“花子十八廟”,村遂以廟得名。明永樂二年(1404)以后,從山西…[詳細]
棗營村~225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李景文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于清涼江北開荒種地,種植棗樹,經(jīng)營大棗,以此出名,故名棗營![詳細]
東宋村~226村莊
據(jù)宋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宋友才兄弟2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落居,以姓氏取名宋家村。民國末期,因繁衍戶眾,分為兩個村,此村居?xùn)|,故名東宋村。…[詳細]
西宋村~227村莊
明永樂三年(1405),宋友才兄弟2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以姓氏取名宋家村。民國時期兄弟2人分居,各自立村,此村居西,名為西宋村![詳細]
前張穩(wěn)村~228村莊
明永樂二年(1404),張德錄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落居,后取穩(wěn)居之意,命名為張穩(wěn)村。1961年4、5月份間分為前、后張穩(wěn)村兩個村![詳細]
后張穩(wěn)村~229村莊
明永樂二年(1404),張德錄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落居,后取穩(wěn)居之意,命名為張穩(wěn)村。1961年4、5月份間分為前、后張穩(wěn)村兩個村。…[詳細]
北贊古村~230村莊
據(jù)傳,該村原名“北葬姑”,亦名“南望姑”,因葬埋唐朝一位皇姑而得名。原址在今村西南2里處,明洪武三年(1370),遭洪水沖淹,村民被迫遷于今址。明建文…[詳細]
東白塔村~231村莊
東白塔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西白塔村~232村莊
西白塔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南白塔村~233村莊
元代以前,此村多居賈姓,因村東南有一座磚塔(今遺跡尚存),故名賈塔村。據(jù)白氏家譜記載:白進忠(先祖先遷到磁州,又遷到隆慶)行仕元,官千戶。元至正末,棄…[詳細]
東底閣村~234村莊
該村西部原有一條河,明永樂二年(1404),謝祥、謝城兄弟二人從北京密云縣遷此定居,建村于河堤下,取名謝家堤閣。后“堤”改寫作“底”,清末加方位改為東…[詳細]
王義寨村~235村莊
據(jù)該村近年出土的白坪墓碑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白姓從山西榆次縣牛蹄洼村遷入王義寨”。村名來歷不詳![詳細]
楊家卷村~236村莊
據(jù)傳,村東北約150米處原有一村,名馬家莊,后被洪水淹沒。明永樂三年(1405)楊、陳、劉姓從北京密云縣遷來定居,楊氏人丁興旺,改村名楊家卷。卷,原為…[詳細]
西底閣村~237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據(jù)傳,該村原名北臣義。明永樂二年(1404),陳氏自山西遷居至此。因定居于朱家河西岸堤下,故有“堤閣”之稱。后演變?yōu)椤暗组w”,又為區(qū)別東鄰底閣,改名西…[詳細]
后底閣村~238村莊
據(jù)陳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陳德時從北京郿鄒縣(密云縣)石匣村遷此定居。因前邊有陳家堤閣,故取名小陳家堤閣。民國年間,改為后底閣![詳細]
賈家屯村~239村莊
據(jù)傳,此村原名韓家屯。明初燕王掃北時,村民被殺及懼而逃之者甚多,唯韓、賈二姓幸存,后賈姓人丁興旺,改村名為賈家屯。…[詳細]
前高莊村~240村莊
據(jù)傳,元朝時期屬真定路冀州南宮縣,土著居民為王張高彭四姓,原始村名稱謂無從考證。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向朝廷申…[詳細]
西高莊村~241村莊
據(jù)傳,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向朝廷申請到北京、廣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宮等府州縣為民,開荒種地,依律交稅,得…[詳細]
中七里口村~242村莊
據(jù)傳,明初村西有一條河,流向西北,在大辛莊處入漂瀘河口。河口名“龍須口”,又稱“黑風(fēng)口”,附近3個村莊均距河口七里許,故得名七里口。此村居3村之中,故…[詳細]
南七里口村~243村莊
據(jù)傳,明初村西有一條河,流向西北,在大辛莊處入漂瀘河口,附近3村因距河口七里許,故以“七里口”加方位命村名。此村居南,名南七里口![詳細]
趙都水村~244村莊
相傳,劉、任、張三姓原居此地。明永樂三年(1405),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趙北皋、趙北達、趙北虎3人落居于此,因居朱家河旁,四周都是水,故名趙家都水![詳細]
秦都水村~245村莊
據(jù)秦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秦克敏從山西遷此定居,因該地靠近朱家河,四周都是水,故名秦家都水![詳細]
西候都水村~246村莊
據(jù)侯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侯仁敬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因靠近河,周圍都是水,故名侯家都水。1961年劃分為東侯家都水和西侯家都水兩個行政…[詳細]
東候都水村~247村莊
據(jù)侯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侯仁敬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因靠近河,周圍都是水,故名侯家都水。1961年劃分為東侯家都水和西侯家都水兩個行政…[詳細]
西王門莊村~248村莊
據(jù)王氏家譜記載:此處明代前已有村莊,明初燕王掃王時,村民遇害甚多,王強逃避幸免,后返家立莊。到永樂三年(1405),王法奇從清河縣遷來落戶,因兩家皆姓…[詳細]
東王門莊村~249村莊
據(jù)王氏家譜記載:此處明代前已有村莊,明初燕王掃王時,村民遇害甚多,王強逃避幸免,后返家立莊。到永樂三年(1405),王法奇從清河縣遷來落戶,因兩家皆姓…[詳細]

地名由來:

前,指位置靠南,紫冢,指長滿紫荊的土崗,故得村名前紫冢。鎮(zhèn)政府駐地位于前紫冢,以駐地村的主地名得名紫冢鎮(zhèn)。

基本介紹:

紫冢鎮(zhèn)位于南宮市東南部。總面積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722畝,總?cè)丝?0941人,2001年實現(xiàn)社會總產(chǎn)值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工業(yè)總產(chǎn)值6.58億元,比上年增長37.6%;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1.01億元,比上年增長0.87%;財政收入623萬元,比上年增長5.9%;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2906元,比上年增長3%;年末農(nóng)民存款余額5925萬元,比上年增長2.49%。

紫冢鎮(zhèn)是全國裘皮之鄉(xiāng),皮毛加工歷史悠久。近幾年,從皮毛行業(yè)中衍生出來的新興產(chǎn)業(yè)羊剪絨加工在這里發(fā)展迅猛。紫冢鎮(zhèn)政府因勢利導(dǎo),圍繞這一特色產(chǎn)業(yè),營造環(huán)境,規(guī)劃園區(qū),給予政策支持。區(qū)內(nèi)水、電、路、訊等設(shè)施完善,目前進入小

+查看詳細紫冢鎮(zhèn)概況>>

榮譽排行: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zhèn)名單發(fā)布,紫冢鎮(zhèn)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xué)空間規(guī)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lián)合發(fā)布2021年淘寶鎮(zhèn)名單,紫冢鎮(zhèn)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zhèn),紫冢鎮(zhèn)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后底閣遺址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臺市文物管理處、南宮市文物保管所聯(lián)合對位于河北竹南宮市東南29公里處的后底閣遺址進行了勘查和發(fā)掘。發(fā)現(xiàn)各類遺跡20處,出土佛教石、陶造像及殘塊283件,其中漢

南宮白氏家族墓地

南宮白氏家族墓地為明代古墓葬,位于邢臺市南宮市紫冢鎮(zhèn)西白塔村。 南宮白氏家族墓地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9年建前紫冢管理區(qū);1961年4月改為前紫冢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前紫冢鄉(xiāng);1996年王門莊鄉(xiāng)、張侯疃鄉(xiāng)并入前紫冢鄉(xiāng);2003年撤銷前紫冢鄉(xiāng),設(shè)立紫冢鎮(zhèn)至今。


以下地名與紫冢鎮(zhèn)面積相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