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洪坑村 | 隸屬:湖坑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350803106206 | 代碼前6位:350803 |
行政區(qū)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qū):華東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qū)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上祖林錦茂三世祖從河南遷居福州、莆田,后又遷龍巖西陂,再后又遷居岐嶺巖太,然后來此地。村中一條溪從古竹方向流來,故稱洪川,因川與坑近義,后改名洪坑。
榮譽排行:
2024年6月,福建省第四批高級版綠盈鄉(xiāng)村名單公布,{標題}上榜。
2022年10月,福建省農業(yè)農村廳認定洪坑村定為第二批福建省鄉(xiāng)村治理示范村鎮(zhèn)。
2021年11月,福建省愛衛(wèi)辦命名洪坑村為2021年福建省衛(wèi)生村。
2021年2月,司法部、民政部公布洪坑村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
2020年11月,洪坑村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稱號。
2012年12月,洪坑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洪坑村位于湖坑鎮(zhèn)東北部,距湖坑集鎮(zhèn)5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永定)土樓所在重點村之一、是著名土樓民俗文化村、省級園林式村莊、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所在地,先后獲得市第九屆文明村、省級衛(wèi)生村、福建最美鄉(xiāng)村、省級文明風景區(qū)、省第十屆文明村、市新農村“427”建設重點村、“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榮譽。全村土地總面積7117畝,人口2910人。
洪坑村現存36座大小不一、方圓各異的土樓,土樓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形、半月形及其變異形式,“土樓王子—振成樓、宮殿式建筑—奎聚樓、府第式建筑—福裕樓”為洪坑土樓群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
文化旅游:
洪坑土樓群位于湖坑鎮(zhèn)東北面的洪坑村,距縣城45公里。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2000年有638戶2310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林氏先人在此開基時所建方形土樓崇裕樓、南昌樓已坍塌。現存
振成樓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鴻超兄弟等人于民國元年(1912年)建造。俗稱八卦樓,以富麗堂皇、內部空間設計精致多變而著稱。其局部建筑風格及大門、內墻、祖堂、花墻等所用的顏色,
奎聚樓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三堂兩落。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祖堂前廳)、祖堂,兩側為橫樓。主
福裕樓坐落在洪坑村北部,東臨洪川溪。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坐西朝東,占地約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鳳樓)。中軸線自東而西依次為:門坪、內大門、門廳、前天井、中廳(祖堂)、后
光裕樓坐落在洪坑村北部,福裕樓南側,東臨洪川溪。長方形土樓,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坐西朝東,占地約2500平方米。高4層,面闊41.8米,進深33.6米,共3進,以天井相隔,內通廊
如升樓該樓坐落洪坑村北部,與福裕樓隔洪川溪相望。俗稱米升樓,因規(guī)模形狀如同舊時民間計量大米、谷子的竹制器皿(俗稱米升),故名。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林氏民居。坐東朝西,單環(huán),
歷史沿革:
1949年前全洪坑村分為洪東保、洪西保,1949年后屬豐盛村,1958年公社化后為洪坑大隊,1984年為湖坑鄉(xiāng)洪坑村民委員會,1993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改稱為湖坑鎮(zhèn)洪坑村民委員會至今。
周邊相關:
洪坑村附近有洪坑土樓群(民俗文化村)、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光裕樓、如升樓等旅游景點,有永定紅柿、永定巴戟天、永定菜干、永定六月紅早熟芋、永定美蕉、永定萬應茶等特產,有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中醫(yī)養(yǎng)生(永定萬應茶)、永定客家土樓楹聯、龍巖山歌、閩西客家元宵節(jié)慶等民俗文化。
林靄民(1906~1964),字瑞章,湖坑鄉(xiāng)洪坑人。家境寬裕,學有淵源,畢業(yè)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學,擅詩文,工書法。胡文虎創(chuàng)辦《星島日報》,聞其文名,聘為報社社長。太平洋戰(zhàn)爭前到香港淪陷前夕,回福建任田糧
區(qū)劃: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湖坑鎮(zhèn)·洪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