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貫真(1902—1930),原名家濟,永嘉縣巖頭村人,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23年,他同蔡雄、蘇淵雷等組織“血波社”、“宏文會”等新文學團體,與李得釗、金省真等組織“溪山學友會”、“青年策進會”,開展新文化運動。由于他品學兼優(yōu),堅持正義,追求真理,勇于斗爭,校長金嶸軒為他改名為“貫真”,激勵他為實踐真理而奮斗。1924年冬,他由謝文錦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春,轉(zhuǎn)為中共黨員,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主要成員。北伐時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秘書兼黨團書記。1927年秋,赴蘇聯(lián)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8月回國。翌年1月,任中共中央巡視員。5月,任紅十三軍政委。是月20日,在溫州城區(qū)不幸被捕,當晚壯烈犧牲于松臺山麓。同年6月11
時代:明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金昭牌坊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zhèn)上村,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金昭進士及第時所建。金昭(1516-1581),字懋卿,號霞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進士,官至江西瑞州知府。牌坊為六柱三樓式木構(gòu)建筑,平面呈橫長方形,高7.63米,通面寬9.9米,進深2.35米。明間兩柱為方石柱,次間兩柱為木柱。柱腳前后置石抱鼓,柱礎(chǔ)為覆盆式。牌坊兩外側(cè)立有四角柱。明、次間均有闌額、由額、額枋等,各施雀替、丁頭栱,正額前后懸匾。屋脊用薄磚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間屋脊兩端飾龍頭吻;次間脊端飾鳳頭吻,兩垂脊脊端飾飛鳳。1989年12月12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
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始祖陳拱從瑞安長橋遷來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緣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該村占地215畝,現(xiàn)有443戶人家。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處,明代大宅遺址5處,大小宗祠共18座。芙蓉村為單一陳姓村落�,F(xiàn)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guī)劃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墻,長2000余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從浙江永嘉縣城出發(fā),出了縣城不遠,就看到了遠處奇特的山崖,如蓮花盛開,其中有三個山峰相挨甚緊,猶如蓮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從沒有聽說過“芙蓉三崖”的人們,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為是“
芙蓉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永嘉縣。芙蓉村據(jù)傳始建唐末,有陳氏夫婦為避戰(zhàn)亂,由閩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說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F(xiàn)保留有各類古建筑近五十座。建筑群由寨墻、寨門、民居、宗祠、牌坊、廟宇、書院、路亭等組成。村落略呈東西窄、南北長之長方形布局,寨墻由不規(guī)則塊石壘砌。辟寨門七,其中東門為三間二層之木構(gòu)建筑。村中建筑多為清代建造。宗祠以陳氏大宗祠為代表,門廳五開間帶左右各一間,正廳五間十三檁,帶兩側(cè)廂房五間,宗祠前有水池、側(cè)門,空間開闊。芙蓉亭位于芙蓉池中,有小橋與池岸相通,三間兩檐,周設(shè)美人靠,翼角平直,有古風。村中包括民居、廟宇等建筑,保留了楠溪江古民居所固有的風貌古樸的特點。芙蓉村古建筑群為古代村落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例
溪門、仁濟廟位于巖頭鎮(zhèn)蒼坡村,年代為明至清,類別為古建筑。仁濟廟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面闊五間,前后二進,為合院式建筑。天井鑿方池,東、西、南三面臨水設(shè)美人靠,從石板平橋入門,形制獨特。第三進為周處紀念堂。周處(240—299),西晉義興陽羨人,少時橫行鄉(xiāng)里,父老將他與蛟、虎合稱為“三害”,后斬蛟射虎,改惡從善,建功立業(yè),成為一代名臣。村人奉為廟主,以教育子孫。1992年,溪門、仁濟廟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安禪寺位于永嘉縣巖頭鎮(zhèn)灣里村大墳垅山東面。據(jù)表山《鄭氏宗譜》載:寺初興于唐代,重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明代及清乾隆年間(1736-1795)相繼修建,民國初年曾經(jīng)大修。禪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筑為三進,前為山門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觀音閣,縱軸線兩側(cè),前院設(shè)廂房,后院為藏經(jīng)廂房。寺前建有放生池、四座經(jīng)幢。周圍竹林茂密,環(huán)境清幽。1992年,普安禪寺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慶橋位于永嘉縣巖頭鎮(zhèn)長蛇坑十八垅山麓�?缂荛L蛇谷中,兩岸連山,下通溪流,建于南宋慶元三年(1197)。此橋三孔梁式,全長12.65米,寬3.6米,高4米,東北、西南走向。橋底兩端用塊石壘成碼頭,橋墩每縫立方形石柱四根,上橫條石,各孔均鋪橋板八條。中孔左右橋板石外側(cè)刻有題記,左側(cè)為“大宋慶元三年丁巳四月十七日庚申”,右側(cè)為“雪庵施長財建此永慶橋,僧即則于置”,均為楷體。
溪門牌樓位于永嘉縣巖頭鎮(zhèn)蒼坡村。始建于宋隆興年間(1163—1164)。木構(gòu)建筑,面闊三間,占地34平方米。明間兩金柱,次間各設(shè)兩角柱,柱頭科為十一踩四抄雙下昂,上承檐檁和撩檐枋。明、次間攀間額枋設(shè)四組平身科,為九踩四抄雙下昂式。屋面重檐懸山頂,明間屋面高于次間,形成三山式。屋面鋪小青瓦,沿口置勾頭滴水,花脊兩端飾龍鳳吻獸及垂獸。保存基本完好。
李得釗紀念碑位于巖頭鎮(zhèn)港頭村,年代為現(xiàn)代,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3年,李得釗紀念碑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惻塵紀念碑位于巖頭鎮(zhèn)表山村,年代為現(xiàn)代,類別為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3年,鄭惻塵紀念碑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山墳窯址位于巖頭鎮(zhèn)巖頭村下山墳,年代為五代—宋,類別為古文化遺址。1983年,下山墳窯址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塆里陳氏前宗祠位于巖頭鎮(zhèn)塆里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塆里陳氏前宗祠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渡頭山窯址位于巖頭鎮(zhèn)渡頭村,年代為宋,類別為古文化遺址。1983年,渡頭山窯址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大屋老宗位于巖頭鎮(zhèn)張大屋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張大屋老宗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駙馬祠位于巖頭鎮(zhèn)方巷村,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2003年,李駙馬祠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貫真烈士墓位于巖頭鎮(zhèn)嶼山南麓。始建于1973年,1985年重修。墓坐北朝南,進深15.8米,面寬12.7米,占地200平方米。墓前山麓北側(cè)有74級石階通往墓陵。墓室后靠正中上方豎立墓碑,高7.55米,原先體正面青石板上鐫刻原-長張愛萍題署“金貫真烈士永垂不朽”9大字。1984年列為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金貫真(1902-1930),又名家濟,巖頭人,1925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zhuǎn)為0黨員,為溫州獨立支部主要成員。北伐時任東路軍總指揮部秘書兼黨團書記。1927年秋赴蘇聯(lián)0大學深造。1929年8月回國任中央巡視員,浙南特委書記,紅十三軍政委,1930年5月18日返溫時被捕犧牲。
陳虞之墓位于巖頭鎮(zhèn)里岙村巖下寺洞橋邊,年代為元,類別為古墓葬。1983年,陳虞之墓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度橋位于巖頭鎮(zhèn)協(xié)岙村普安禪寺東南側(cè),年代為南宋,類別為古建筑。1983年,永度橋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匣三官亭位于巖頭鎮(zhèn)表山社區(qū)石匣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石匣三官亭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家將爺?shù)钗挥趲r頭鎮(zhèn)周宅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10年,家將爺?shù)盍腥胗兰慰h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崖寨遺址位于巖頭鎮(zhèn)里岙村,年代為元,類別為古文化遺址。1983年,南崖寨遺址列入永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