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村距武義縣城約30公里。村居五山中間,有“五龍搶珠”之勝形,桃川南峰與北峰對峙,西山聯(lián)東山相映,東則田龍崗和景公巖齊輝。這是一個下轄29個自然村的大村,共有1600多戶近4000人,村民以陶姓為多,其次為鄭姓、王姓等姓氏,全村戶姓人口共有53個姓氏。陶氏在桃溪分東陶和西陶,東陶指街路片和上下畈心等居民,西陶指西山下村的陶姓,追溯他們的始祖都是陶淵明,又都從縉云縣而來,只是遷徙時間不同。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陶村人素以耕織為治家興族之本,歷代重視文化教育,宋、元、明、清四朝共出了近百名進士、貢生、廩生、庠生。村內(nèi)明清古建筑群眾多,主要分布在西山下、后山腳、街路片和下畈心,共61座,建筑面積3.2萬余平方米(不包括民國時期建筑兩萬余平方米)
延福寺位于武義縣桃溪鎮(zhèn)陶村東的福平山旁,為后晉天福二年(937年)僧宗一創(chuàng)建,原名福田寺,宋紹熙年間(1190年一1194年)賜名延福。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觀音堂和兩廊。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多次修茸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兩廊廂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觀音堂,現(xiàn)存的建筑群,按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和觀音堂。兩側(cè)廂樓,殿間有長生池、觀間堂,后有石澗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1317年),為江南已發(fā)現(xiàn)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平面方形,面寬和進深均11.8米,5開間,重檐歇山頂,下檐為明代天順年間(1457年一1464年)修耷時所增建。柱子除外檐檐柱外,其余為梭柱。柱礎,一為雕飾寶相
順源文昌閣位于武義縣桃溪鎮(zhèn)錦源村,年代為1948年。順源文昌閣為武義縣文物保護點。
曾志達烈士故居及烈士墓位于武義縣桃溪鎮(zhèn)澤村、章岸村,年代為民國、1992年。曾志達烈士故居及烈士墓為武義縣文物保護單位。
陶村廳沿巷2號位于武義縣桃溪鎮(zhèn)陶村廳沿巷2號,年代為清。陶村廳沿巷2號為武義縣文物保護單位。
武義鳳凰山遺址位于武義縣桃溪鎮(zhèn)章岸村江山自然村,年代為商周。武義鳳凰山遺址為武義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