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臨滄市旅游

臨滄市文物古跡介紹

孟定洞景佛寺
  孟定洞景佛寺孟定洞景佛寺位于臨滄市耿馬縣國家級口岸孟定鎮(zhèn)的洞景寨,是國家及文物保護單位。孟定洞景佛寺的建筑結構及陳設屬南傳上座部佛教山林派,因埋藏釋迦牟尼“舍利子”而聞名東南亞。大殿內(nèi)有釋迦牟尼金色大佛一尊集彌勒睡佛22尊,神采各異。據(jù)洞景佛寺史載,釋迦牟尼圓寂后,起尸焚而得晶骨,即“舍利子”晶骨分為八份傳遍各地,具有超乘公德的佛力,即以普渡眾生。釋迦牟尼“舍利子”一部份傳入孟定并埋藏于洞景佛寺內(nèi)。1994年在重修佛塔時挖掘出佛像69尊及珠寶、銅像、小塔等物品,同時出土的兩片銅刻銘文中記載了該寺藏有圣物“舍利子”的事實,其中掘出一節(jié)長約3厘米的呈晶體橢圓形的佛骨(釋迦牟尼“舍利子”)。“舍利子”的發(fā)現(xiàn)給洞景佛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以致影響到整個東南亞,洞景佛寺也因此形成了一個佛祖救世濟世,普渡……[詳細]
鳳慶石洞寺
  石洞寺位于鳳慶縣城東南30公里洛黨彝族鄉(xiāng)箐頭村,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內(nèi)建筑有大殿、兩廂、拱橋、蓮池、雙閣等。石洞寺院有大殿、廂房、二房等共5幢11間,另有古茶花樹一株,合抱有余,為蒲門九蕊十八瓣茶花,與寺齊名。寺前雙閣,建于清道光、咸豐年間,對峙于兩巨石上,其間以石橋相通,建有拱橋、地勢險峻,風景優(yōu)美。目前已被評為二A級景區(qū)。來到石洞寺外,一地的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據(jù)說這就是石洞寺的“仙人趕羊”石群。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仙人想把山上的大石頭搬到下面的迎春河里,造一個人工湖,以灌溉大興、云州的田地,他便到天宮里向玉皇借仙鞭。玉皇聽后認為他是為民做好事,就把仙鞭借給了他,并傳了幾句咒語,但要求必須在天亮之前將仙鞭歸還,否則就不靈了。仙人拿著仙鞭就趁天黑后去趕石頭,打……[詳細]
3、耿馬總佛寺
耿馬總佛寺
  耿馬總佛寺耿馬總佛寺,傣語洼細利專勐,位于云南省耿馬縣耿馬城郊,屬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由清代乾隆年間耿馬宣撫司罕師.罕謝主持修建,由耿馬最高禪師按雅淌住持,也是耿馬土司及其親屬拜佛的場所,又稱官緬寺。在耿馬南傳佛教中屬最高一級,稱納扎探。清咸豐一至四年(1851-1854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曾兩次重建。此寺包括大殿、過廳、戒堂、塔、僧舍、庭院、圍墻、寺門等部分。大殿主體為磚木結構,殿內(nèi)有兩排平行的巨大木柱作主要支撐,巨柱外兩側又承接副梁,形成偏廈。中堂與偏廈組合為三重檐建筑,上蓋青灰瓦。殿高約30米,寬15米,長27米。左右走廊寬約3米,走廊外有一道1.5米高的矮墻環(huán)繞。殿內(nèi)西端的釋迦牟尼佛像后還供列八尊泥塑像,除水神烏保谷外,其余八尊全是阿羅漢像,即阿拉含、阿底牙、微拔……[詳細]
忙懷新石器文化遺址
  云南臨滄云縣忙懷新石器文化遺址主要有舊地基遺址和曼干遺址,因發(fā)現(xiàn)于云縣忙懷而得名。舊地基遺址位于離云縣忙懷鎮(zhèn)兩公里的地方。云南臨滄云縣忙懷新石器文化遺址1974年云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探測發(fā)掘情況表明,以忙懷為代表的瀾滄江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文化,云南臨滄云縣忙懷新石器文化遺址是云南省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文化類型。這種文化類型在瀾滄江中游的臨滄地區(qū)有大量分布,在上游的保山、怒江及下游的西雙版納等地均有較多發(fā)現(xiàn),云南臨滄云縣忙懷新石器文化遺址主要以礫石石片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或稱為雙肩石斧、雙肩石鏟、石鉞、帶榫石器等)為特征。舊地基遺址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20米,面積約1.56萬平方米。云南臨滄云縣忙懷新石器文化遺址在約1米厚的文化層里,發(fā)掘出了石斧、石網(wǎng)墜、印模、陶片、石砧等文物。石器均是用鵝卵石打制……[詳細]
勐旺塔及西北塔
  勐旺塔及西北塔勐旺塔和西北塔位于臨滄市臨翔區(qū),是當?shù)刂匾姆鸾袒顒訄鏊。勐旺塔位于臨滄市臨翔區(qū)章馱鄉(xiāng)勐旺村境內(nèi)的忙公山頂上,塔高16.6米,磚石結構,呈八邊形;西北塔位于臨滄市臨翔區(qū)忙畔街道辦事處忙令社區(qū)西河邊的團山頂上,塔高約15.7米,由塔基、7層塔身以及塔剎組成,磚石結構。勐旺塔及西北塔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臨滄的重要標志,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南傳上座部佛教建筑中保存比較完整、藝術價值較高的早期佛塔。2013年5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勐旺塔及西北塔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塔身裝飾素雅,紋飾以花卉為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兩塔型制雖為緬式,但也受漢式密檐塔的影響,是傣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有機結合體,體現(xiàn)了明代建筑藝術、宗教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研究上座部佛教史、民……[詳細]
鳳慶文廟
  鳳慶文廟鳳慶文廟位于鳳慶縣城,是祭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先驅,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筑,整個建筑占地約12000平方米,有鳴鳳閣、崇勝殿、大成殿、欞星門、龍門等組成,布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及歷史研究價值,是鳳慶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現(xiàn)存第二大孔廟。也是鳳慶歷史文明的象征!代表著幾千年鳳慶的歷史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永遠走在歷史的前沿,是值得歷史銘記的風水寶地,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緒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云南省現(xiàn)存的第二大文廟。文廟建筑群由鳴鳳閣(魁星閣)、崇圣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龍門、泮池等建筑沿一中軸線組成。大殿懸掛有“圣集大成”“斯文在茲”和“萬世師表”的橫匾,大成殿外懸掛有明朝“嘉靖大銅鐘……[詳細]
云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云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緬懷在剿匪征糧戰(zhàn)斗中光榮獻身的人民戰(zhàn)士,云縣人民政府于1950年12月在人民會場建立烈士紀念碑,以紀念68位烈士的光輝業(yè)績。1969年1月,烈士紀念碑遷于南河西岸原縣汽車隊與工人俱樂部的中間,建成革命烈士陵園。面積為2975平方米,紀念碑聳立在陵園中心的東部,方形塔狀,底座邊寬15米,高1.1米,設8級踏步;第二臺階寬4米,高2.3米。碑身寬1.4米,高6.7為。紀念碑總高10.1米,四周塑有23朵花環(huán),代表云縣當年23萬各族人民對烈士的崇敬。烈士碑的四面鑲刻有碑文的大理石,正面(西)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東、南、北三面分別刻著毛澤東的手書“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和“為人民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碑的東面刻有烈士芳名。西面是《革命烈士永垂……[詳細]
耿馬抗震紀念碑
  耿馬抗震紀念碑耿馬抗震紀念碑,高22米,上層為方形白塔,塔高13米,正面刻有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親筆題寫的“耿馬抗震救災紀念碑”,整座碑仿傣家竹樓造型,端莊大方,既有傣族風格的古樸靈秀,又有現(xiàn)代藝術的耿馬縣莊嚴典雅,是震后重建的新耿馬熠熠生輝的象征。原來的耿馬土司衙門,屬于摹仿宮廷式建筑,占地20多畝,由東到西,有照壁、門亭、四合院宮邸等對稱排列。迎耿馬大街是三聯(lián)一面的飛檐大照壁,從左右門進為花磚踏步,設馬亭,直通二照壁。二照壁中為正陽門,兩側有蹲獅,左右有側門,按一定禮儀和等級進出。正面有過道,兩側置花臺,樓內(nèi)高懸“世襲耿馬宣撫司”標牌。通過道往里走為土司大院,正面為石塊高砌,紅磚青瓦,飛檐抱柱,雕龍彩繪的大殿,為土司議事大廳。大廳兩側和后面有5院瓦房,為土司屬官住所。這些建筑或雕梁畫棟、飛……[詳細]
慶甸遺址與勐氏石城
  慶甸遺址與勐氏石城慶甸遺址座落在麥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獻山頂,距縣城約5公里,為元朝天順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門。明洪武15年(1382)裁縣后為勐氏部落首領衙門,當?shù)胤Q“勐家衙門”,座東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個山包,為縣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塊百余丈平緩之地,九龍山繞其南北,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林壑清幽。明萬歷26年,(1598)改土歸流后即廢。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銀元寶4個及明代文物數(shù)件。勐氏石城為勐氏部落城堡遺址,位于新華鄉(xiāng)牛塵山中部,當?shù)厝朔Q“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遺址坐南向北,東面懸?guī)r峭壁,西北為松林陡坡,僅南向有一公里多長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飲用。勐氏城東、北、西三……[詳細]
臨滄專員公署舊址
  臨滄專員公署舊址2021年1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2023年3月8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滄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合作共建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西南考古工作站掛牌。經(jīng)過長達一年的布展,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臨滄專員公署舊址正式對游客開放。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專員公署,承載著臨滄從緬寧專區(qū)到如今的滄桑巨變。走在這座建筑的廊道間,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那個充滿革命熱情-的年代。步入專員公署舊址的大門,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仿蘇式古樸的建筑風格,訴說著歲月的流轉;斑駁的墻壁,記錄著歷史的痕跡。在展廳里,游客們可以通過實物、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了臨滄地區(qū)40年來的文物考古成果。從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工具,到明清時期的陶瓷器皿,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臨滄的故事。在這……[詳細]
耿馬石佛洞遺址
  耿馬石佛洞遺址耿馬石佛洞遺址這個大型的天然石灰?guī)r洞穴,出現(xiàn)了洞穴里建房屋的情況,這在國內(nèi)僅見、世界罕見。出土的多棱六星形器、六星璧、雙翼矛等都有極高的加工水準,為世界所罕見。多棱六星形器中心圓孔,外圍棱狀態(tài),究竟是如何加工,做何用途,至今仍是個謎。石佛洞遺址出土遺物種類繁多,數(shù)量豐富,分為石器、陶器、骨器、動物骨骼、炭化稻米、果核、種子和人類遺骸等,總數(shù)在2000件以上。石器的加工磨制十分精美,對稱、規(guī)整、光滑、鋒利是這批石器的基本特點,除多菱六星形器外,六星璧、雙翼矛等都有極高的加工水準,表明當時的石器工業(yè)水平已經(jīng)很高,具備了加工復雜、對稱的高難度石器的技術。陶器種類多樣、造型獨特、裝飾紋樣精美,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而連續(xù)渦紋裝飾的折肩釜是觀賞價值很高的原創(chuàng)藝術品。骨器也出土了幾件精品……[詳細]
12、云覺寺
云覺寺
  云覺寺,俗稱:大武廟,位于云縣城西象山麓,南有清真古寺,北接岫庵,枕象山,臨南河,環(huán)境清幽,怡然雅靜。今武廟,原為文廟,始建于光緒八年(1882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知州雷元澍將文廟改成武廟,再將文廟遷回原址。整個建筑以大殿、兩廡及山門組成。大殿為三大開間。通面闊18、5米,通進深為13米,單檐歇山頂,檐下為如意斗拱結構,檐高10米,露臺高4米。整個建筑屬宮殿式,雕梁畫棟,裝飾豐麗繁縟,寬敞巍峨。寺門內(nèi)兩側塑有四大金剛神像,廟內(nèi)供有如來、三世佛,伽藍、達摩、觀世音、彌勒佛和十八羅漢等塑像,造型威武莊嚴,F(xiàn)為云縣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屬云縣縣級保護單位。武廟自從劃歸作佛教活動場所后,增置了匾額楹聯(lián),廣植花木,靖幽靜潔,暮鼓晨鐘,青磬木魚,香客熙攘,成為云縣的佛教活動中心和旅游觀光之好去處……[詳細]
神農(nóng)祠
  神農(nóng)祠神農(nóng)祠位于雙江自治縣勐庫鎮(zhèn)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庫大雪山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山腳的古茶谷中心地帶。祠內(nèi)塑有一尊采用雪花白石雕制而成的炎帝神農(nóng)塑像,高9.5米,基座9米,寬4米。對稱建有兩間傳統(tǒng)民族風格房屋,左為茶展館(以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歌三個方面用54張圖片展示雙江勐庫大葉茶原生地形象和茶葉產(chǎn)業(yè)發(fā)展情況),右為茶藝館(在墻體上精心制作一幅反映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飲茶習俗為主的壁畫,高2米,長13.8米)。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廣場共鋪貼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從神農(nóng)祠牌坊至炎帝神農(nóng)塑像共有69級臺階。神農(nóng)祠依山傍水,綠樹成蔭,兩河交匯,環(huán)境優(yōu)美,是游客休閑度假、朝拜茶祖神農(nóng)之圣地。地址:雙江自治縣勐庫鎮(zhèn)北部南勐河上游……[詳細]
農(nóng)克硝洞遺址
  農(nóng)克硝洞遺址位于滄源縣勐省鎮(zhèn)農(nóng)克村民委員會東南面,洞口高15米,寬60米,洞穴深4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農(nóng)克硝洞遺址的文化堆積層為黑色砂質粘土層和紅色砂質粘土層,每層均夾有碳屑、動物化石、燒骨和打制石器等。與石器共存的動物骨骼化石計有中國犀、黑熊、水鹿和彌猴等種屬。遺址出土石器與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和平文化”相似,經(jīng)樣品測定,年代在距今24000-43500年之間(甚至更老,未見底),是臨滄范圍內(nèi)瀾滄江支流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及東亞、東南亞最早的“和平文化”遺址,對研究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舊石器過渡時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19年10月7日,農(nóng)克硝洞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廣允緬寺
  廣允緬寺坐落于云南省臨滄地區(qū)滄源縣城內(nèi)勐懂大街的北側。廣允緬寺又稱為“學堂緬寺”(緬寺即佛寺),是小乘佛教的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寺院占地2200平方米,現(xiàn)存的主殿建于高0.5至1.5米的基座上,面闊14.8米、進深24.4米,為穿斗式木架結構,由一圍廊式歇山頂三重檐殿堂與四方形五重檐亭閣組合而成。亭閣作重檐歇山頂,檐下裝飾有斗拱,斗拱五重上跳,拱部雕刻有云紋。大殿作三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第三層檐下側面和后背形成殿堂四周的圍廊。殿堂的門窗作有透雕裝飾,梁枋門柱飾滿了“金水圖案”,技藝精湛,是傣族的傳統(tǒng)工藝。大殿內(nèi)并列有六根金柱,前面的梁柱上裝飾有兩條倒懸的木雕巨龍,盤旋在過廳入口的左右二柱上,使得殿堂顯得更加輝煌華貴。殿堂內(nèi)外墻壁上都繪有壁畫,保存較為完好的是殿內(nèi)墻壁的十幅壁畫,共48平……[詳細]
詩禮古墨水磨房
  古墨水磨房群位于鳳慶縣詩禮鄉(xiāng)距政府駐地以西11.6公里的古墨村流浪河中段。始建于明末清初,現(xiàn)有水磨房27間,其中可以使用的21間,水磨房遺址3間,碾子房遺址3間。榨油房2間,石橋9座,直徑30cm以上的古核桃樹90株。水磨房依山傍水,以水為動力,以傳統(tǒng)方式進行米面加工。建筑格局由水渠、磨房、畜圈、廁所等組成。房頂均為青石板鋪蓋,墻體由石頭壘砌而成。水磨房四周分布著高大的核桃樹林,樹干粗壯,枝密葉茂,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體。為研究臨滄市的傳統(tǒng)米、面加工以及榨油工藝、核桃種植歷史和鄉(xiāng)土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詳細]
茂蘭茶馬古道
  茂蘭茶馬古道(古遺址)茂蘭茶馬古道位于云縣茂蘭鎮(zhèn)茂蘭村至安樂村、馬泗村、嶺磨村、哨街村,包含1個古渡口、總長8996米的古驛道遺址、3座石板橋和1座石拱橋。茂蘭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形成元代,興盛于明、清直至民國時期。是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鎮(zhèn)康、滄源、雙江、耿馬、緬寧、云州等地的茶葉及其他貨物經(jīng)茂蘭運往大理、中甸、昆明等地的必經(jīng)通道,也是中國古代歷朝對云州、緬寧、耿馬、雙江、滄源、鎮(zhèn)康等邊疆地區(qū)進行政治軍事管轄的官方交通要道。2019年10月7日,茂蘭茶馬古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18、云州文筆塔
云州文筆塔
  云州文筆塔云州文筆塔位于云縣縣城北面約1公里的火石山頂,建于清朝乾隆壬寅年(1782年),高約20米,分九級,系密檐式方形實心磚塔。第二級以上,每級四面正中各有一淺穴佛盒(未設佛像),塔基為紅砂巖條石,塔頂為銅質葫蘆形寶瓶,其下四角各懸一只銅鈴,塔身一級西壁嵌有大理石一塊,鐫刻建造說明文字。塔基四周15-25米范圍內(nèi)為荒地。文筆塔1983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縣人民政府再次確定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云縣較有文物價值的古建筑,也是云縣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詳細]
19、圣教寺
圣教寺
  圣教寺,又名三教寺,在云城立新街田家坡頭。此寺建自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原為傣族小乘佛教的緬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該緬寺納入全國曾官制,歸禮部管理。新建觀音殿、禪房等,大殿改塑普陀全景,是云縣首代禪宗古剎。寺中佛像毀于“文革”前,現(xiàn)存大殿一間。1985年,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將圣教寺劃為道教活動場所,重修了觀音殿,恢復了正常宗教活動,在大殿內(nèi)已改塑老君等神像,并新增了匾額對聯(lián)等,日常香客不斷,是云縣又一重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0、白象寺
白象寺
  白象寺官緬寺是于一九九一年恢復新建的佛殿,并更名為白象寺。白象寺這一寺名是根據(jù)五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傳說而得。傳說中以白象為首的四頭戰(zhàn)象,在危急中馱出了被明朝官兵打敗的部分思氏軍隊。在逃奔途中和瀾滄江東岸沿途的傣民們一同西度瀾滄江到達南襪河邊露宿,四頭戰(zhàn)象再也不愿離開此地,思氏軍隊和傣民們只好在此定居。此地被稱為“允養(yǎng)”(白露城)即今勐勐城!佰论隆边@一地方名稱是后人稱白象找到的地方。地址:云南省臨滄市雙江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