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黃山市旅游

黃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1、潛口民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潛口民宅
  潛口民宅又名紫霞山莊,坐落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潛口紫霞峰南麓。清代曾為汪沅家別業(yè),名水香園,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毀于兵火。1984年起,將原散見于潛日、許村等地11座較典型又不宣就地保護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組成明代村落,定名潛口民宅,它包括山門一套,石橋、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按照原拆原建、整舊如舊原則,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時貌。山莊占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從周圍不同角度,都可以觀賞到完美的建筑形象。整座山莊面積1.72萬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將散落在各地的10座典型明代建筑集中一處,亭、橋、樓、閣、廳及內(nèi)部陳設俱全,重現(xiàn)了明代山莊之風貌。山莊包括古祠3幢,民居4幢,石牌坊、石拱橋、涼亭各1座。198……[詳細]
棠樾石牌坊群
  棠樾石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縣城西6公里處,為棠樾村的鮑氏家族旌表本族歷史上有卓著功德人物的建筑群。由七座巨型石牌坊組成,跨村頭石板大道迤邐而建。其中三座為明代所建,四座為清代所建。牌坊群中有碑亭,牌坊群進村一端有鮑氏宗祠,祠內(nèi)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xiāng)”的御書對聯(lián)。牌坊群按“忠孝節(jié)義”順序排列,石牌坊粗壯簡樸,體現(xiàn)了徽派石雕風格。在棠樾村頭,坐落著7座氣勢恢弘的古牌坊。這些牌坊按照“忠孝節(jié)義”的順序排列。述說著幾百年來這座村莊的興衰。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黃山市的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時期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一連7座,建筑風格渾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據(jù)建筑專家們講: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建筑藝術(shù)和徽商……[詳細]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城鎮(zhèn)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體建筑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第一樓、過街樓、古戲樓等以及鑲嵌其間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樓百余間,是展示和體現(xiàn)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筑;罩荨耙桓h”格局始于唐大歷五年(770年)。自從晉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轄黟、歙、海寧、黎陽、遂安、始新六縣以后,歷有變動。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陽縣并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五縣。梁普通三年(522年),劃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寧、黟、歙三縣各一部分置黎陽縣,四縣劃出新安郡置新寧郡,治所海陽。陳天嘉三年(562年)新寧郡并入新寧郡,轄歙、黟、海寧(黎陽縣并入),始新、遂安、壽昌六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罷新安……[詳細]
歸園·賽金花景區(qū)
  二零零三年在賽金花故園遺址上恢復、修繕的徽派園林“歸園”,故又稱歸園景區(qū)。地處兩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西遞、宏村之間。二零零四年五月正式對游人開放。景區(qū)內(nèi)有賽氏舊居、賽金花書齋、用過的水井、親手栽種的海棠花等。賽金花故居資料陳列館展示了從國內(nèi)外收購的大量歷史資料、賽金花不同時期的照片,以及劉半農(nóng)、魯迅夏衍等名人對賽金花的評說,充分展示了賽金花撲朔迷離的一生。賽金花故居景區(qū)在黃山和西遞、宏村之間,修繕過程中運用了徽州傳統(tǒng)的造園手法,其疊山、理水、建筑、植物與蘇州、揚州等江南園林相比,有著很多不同之處。它集徽文化的諸多元素賽金花故居與黟縣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于一體,因地制宜,巧于構(gòu)造,將自然美景裁剪入園,是人工山水園與自然山水園的完美組合,具有極高旅游觀賞價值。園中主要景色包括:梨花伴月、雙橋截春、靜寄……[詳細]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
  安徽省重點文化節(ji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四軍軍部舊址位于著名風景區(qū)黃山南麓,處于“花山謎窟”和“棠樾牌坊群”兩景區(qū)的中心地帶(黃山市徽州區(qū)城區(qū)內(nèi))。1938年1月6日,新四軍正式成立后,一、二、三支隊和特務營奉命于2-4月間到達皖南巖寺地區(qū)集中進行組編點驗和軍政訓練,軍部機關(guān)設在巖寺金家大院。經(jīng)過組編訓練,1938年4月26日,新四軍召開抗日誓師大會。4月28日先遣部隊從潛口出發(fā),揭開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序幕。5月1日后,部隊分批奔赴抗日前線,軍部于5月5日離開巖寺移駐涇縣云嶺。北有延安,南有巖寺。新四軍在巖寺,不僅發(fā)展壯大了隊伍,提高了戰(zhàn)斗力,而且對皖南地區(qū)的抗日救亡運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大院是一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間……[詳細]
6、休寧縣古城巖 AAAA
休寧縣古城巖
  古城巖,坐落在休寧縣萬安鎮(zhèn)東側(cè),以眾多的古跡遺址、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壽山旭日的奇特景觀而聞名于世。國家AAAA級古城巖景區(qū)由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投資修建開放。景區(qū)內(nèi)的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廟、古門樓、古牌樓、古橋、古塔等和汪王故宮、朱元璋避難洞、練心石、半亭、方叢竹等遺址及氣勢宏偉的萬壽塔和諧布局,互為映襯,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充分顯示了古徽州古樸雋逸的風貌,精彩趣味的石雕、木雕、墨坊、羅盤制作等游客參與節(jié)目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shù)表演,更讓游客如癡如醉,宛如走進了遙遠的明清社會。古城巖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獨特的景致成為眾多影視媒體的拍攝基地,《小花》、《走出藍水河》、《新四軍》、《歷史的天空》、《大清徽商》、《為奴隸的母親》、《快樂中國》、《徽州》、《大祠堂》等影視作品……[詳細]
7、程氏三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氏三宅
  在屯溪區(qū)柏樹街,有三處明代古建筑,位于屯溪柏樹東里巷6號、7號、28號。為明代成化年間禮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名“程氏三宅”。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筑專家傅喜年教授譽為“明代民居之瑰寶”。三宅的7號、8號樓相連,28號樓居東。三座樓結(jié)構(gòu)相似,但各有其特點。7號樓始建于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距現(xiàn)在有600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禮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8號樓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有“滴水石穿”警示石,108塊圖景構(gòu)成的大型木刻組畫展現(xiàn)了徽州木刻的精華。28號樓是官商宅第,門罩獨特,為徽州石雕的代表。三宅均為五開間二層穿斗式樓房,前后廂房,中央天井,類似三合院。三宅結(jié)構(gòu)嚴謹,裝飾精美,古樸素雅。三宅中以程夢周宅為典型。該宅五開間,二層樓房。進深16.1米……[詳細]
楊文會故居
  楊文會,號仁山,安徽石埭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讀書,但不喜科舉業(yè)。當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攻安徽,他隨著家人輾轉(zhuǎn)遷徙于各地,前后十年。這時他學習音韻、歷數(shù)、天文、地理以及黃老莊列等學問。同治三年(1864),他因病專心研究有關(guān)修養(yǎng)的書籍,得《大乘起信論》,反復讀誦領(lǐng)會其中的奧義。接著又看到《楞嚴經(jīng)》,更有會心,增加了對佛經(jīng)鉆研的興趣。同治五年(1866),他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中有真定人王梅叔,深通佛學,時相切磋。他又認識了魏剛己、趙惠甫、劉開生、張浦齋、曹鏡初等人,和他們討論,以為當時佛經(jīng)大部分刻版都毀滅了,對于弘揚佛學很有影響,應將刻經(jīng)的事業(yè)恢復起來。于是設立金陵刻經(jīng)處,募款重刻方冊藏經(jīng),由他自任?。同時贊助這事最力的有江都人鄭學川,出家名妙空,在揚……[詳細]
9、戴震公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震公園
  戴震公園位于黃山市屯溪區(qū)中心地段,延安路與止馬路交叉口,毗鄰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園建于1982年,因為地處華山之上,因此原名華山公園,后改戴震公園。華山之上原有華山寺,后遭毀。公園因戴震得名。整個公園占地29公頃,綠化面積27.84公頃,珠塘水域面積2.6公頃。園內(nèi)有戴震雕塑、戴震紀念館、珠塘游船碼頭、戴震陳列館、夕照亭、墨香亭、石拱橋(玉帶橋)、植物園(桂花園、櫻花園、梅桃園)、徽派盆景園(翠景園)、動物園等諸多景點。“熱愛江南魚米鄉(xiāng),屯溪古鎮(zhèn)更情長。小華山下桃花水,況有茶香與墨香。”這句詩描寫的是屯溪老街的場景,其中的華山就是戴震公園所在地。公園植被以山林為主,突出植物造景,注重保護植物原生態(tài)。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微循環(huán)體系,現(xiàn)有木本植物150多種。是科研和教學的天然標本采集地……[詳細]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位于安徽-黃山,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歙縣城內(nèi),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許國(1527一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萬歷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許氏衣錦還鄉(xiāng),當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鐫有“恩榮”、“先學后臣”、“上臺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許國石坊是仿木構(gòu)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zhì)地……[詳細]
許村景區(qū)
  許村古名溪源、任公村。歷史悠久,南朝梁時,時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連忘返,垂釣之余,更設許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貫日、林嶂環(huán)青、黃山蘊秀、西溪漁唱、箬嶺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讀、任公釣臺、淮陽忠廟、沙堤晚翠、古寺晨鐘。這是最早對于許村山水風光的記載。許氏為古歙縣巨族。唐以前,顏、任、楊、蔣諸姓先后移居該地。許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興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還曾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鄉(xiāng)0進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發(fā)達,豪杰輩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來淮楚間,起家累巨萬!庇捎谠S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極大的促進了許村民居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至明清,發(fā)展到許村的鼎盛時期。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詳細]
12、齊云山石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云山石刻
  齊云山碑刻統(tǒng)位于安徽省休寧縣齊云山。齊云山原有碑刻和摩巖石刻1400余處,現(xiàn)僅存462處,其中石碑206處,石刻256處。其余景區(qū)也有小量分布。遍布全山,以羅漢洞、紫霄崖和石橋巖一帶為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大觀年間的石刻,大多數(shù)為明、清兩代的石刻和碑刻,約占總數(shù)的80%以上。石刻大多鐫于懸崖絕壁之上,有的字大逾丈,有的字小如拳。其中鐫刻于壽字巖處的“壽”字楷書,字徑達230厘米。碑刻及石刻字體,楷、行、草、篆、隸俱全,流派紛呈,各具風格,鐫刻工藝精湛。摩崖石刻位于西北雞冠山峭壁上。面積約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階,自上而下鐫刻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天順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別為三監(jiān)察御史張旭、張魁、張學御踢敕令。全楷書.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體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詳細]
胡文光刺史坊
  胡文光刺史坊建于1578年,清乾隆、咸豐年間曾修葺。坊基周圍占地100平方米,坊高12.3米,寬9.95米,四柱三間五樓單體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體為質(zhì)地堅實細膩的黟縣青石料構(gòu)成。全坊以四恨60厘米見方抹角石柱為整體支柱,上雕菱花圖案。柱下有長方形柱墩四個,各高1.6米,東西長2.8米,寬80厘米。中間二柱前后飾有兩對高達2.5米的倒匍石獅,為支柱支腳,造型逼真,威猛傳神。一樓月梁粗壯,刻以浮雕,精美古樸,柱梁間均用石拱承托,兩側(cè)嵌以石雕漏窗。中間橫梁前后分別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樣。二樓中間西面為膠州刺史、東面為荊藩首相斗大雙鉤楷字,書體遒勁,三樓中軸線上鐫有恩榮二字,兩旁襯以盤龍浮雕,二樓至四樓左右兩側(cè)和端點均流檐翹角,脊頭吻獸雕為鰲魚。檐下斗拱兩側(cè)飾有44個圓形鎂空花翅,四根石……[詳細]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于此,F(xiàn)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后,正統(tǒng)、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后,正統(tǒng)、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規(guī)制,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guī)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罩莞每傉嫉孛娣e2.4公頃,建筑面積9800平……[詳細]
15、南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譙樓
  南譙樓位于歙縣縣城內(nèi)。始建于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南譙樓,是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構(gòu)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詳細]
西遞村古建筑群
  西遞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山脈南麓的黟縣東源鄉(xiāng),距縣城東8公里。據(jù)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載:西遞村因“羅峰文其前,陽尖障其后,石獅盤其北,天馬靄其南,中存二水,環(huán)繞石之東,西之西,故名西遞!鼻逯麑W者俞正燮在《古黟山水記》中云:“西遞系因是府(徽州府)西,曾設‘鋪遞所’,故名西遞!蔽鬟f是一座古老的山莊,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年。西遞村在北宋元豐年間始為胡姓居住,至明代中葉,村堂已具現(xiàn)在規(guī)模。清代中期后,隨著徽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居住建筑得到改觀。至今僅有胡文光刺史石坊、胡文光舊居、古來橋、會源橋為明代建筑,其它都是清代建筑。村莊因山川水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全村現(xiàn)存有明代民居建筑1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建筑布局合理,風貌獨特。西遞村由正街、橫路街、后邊溪3條街道和40多條胡同及2條穿街村而過的……[詳細]
歙縣檀干園
  檀干園位于歙縣西10公里唐模村。建于清初,乾隆年間修葺。曾是本村許氏文會館舊址。以門外溪堤遍植檀樹、紫荊樹而得名。又因園內(nèi)有人工湖,湖內(nèi)模擬杭州風景,故當?shù)孛耖g俗稱為“小西湖”。湖為清初唐模村一許姓富商所鑿,有三潭印月、玉帶橋、靈官橋、湖心亭、白堤等風景,以供其母游樂。整個唐模村譽為“全村同在畫中居”。從唐模東向進村,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和同胞翰林坊。亭分上下兩層,四邊有虛閣,飛檐懸有鐵馬,風吹錚錚作響;亭上有兩方匾額:西書“云路”,東書“沙堤”。亭左臨溪,沿堤有多株數(shù)百年古樟樹;亭右為一小五谷祠,下面豎有一小巧別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數(shù)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偉壯麗的建筑設計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藝術(shù),是附近一帶石坊中所罕見的。坊為表彰清康熙進士許承宣、許承家兄弟而建。石質(zhì),四柱沖天……[詳細]
宏村古建筑群
  宏村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黟縣城東北11公里處,為明、清、民國時期徽州民居建筑群。宏村,又名泓村。公元1131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汪彥濟在村口興建睢陽亭,作為入村標志性建筑。隨著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作為程朱理學發(fā)祥的徽州也達到了極盛時期。汪姓祖先在外做官、營商者大增,紛紛在家鄉(xiāng)購田置屋,修橋鋪路,形成了1401—1620年和1796—1911年宏村建設的兩次熱潮。1403年—1424年,汪姓家族汪思齊、汪升平父子,請風水先生何可達“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引西溪水入村,開鑿百丈水圳,擴建了約1000平方米的月沼。此后199多年,宏村人口繁衍,建筑密集。1607年汪代大小族長16人集資,購秧田數(shù)百畝,鑿深、掘通……[詳細]
19、休寧狀元閣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休寧狀元閣
  休寧狀元閣位于休寧縣狀元公園,狀元閣是該縣繼狀元文化廣場、狀元博物館、狀元牌坊等狀元文化主體建筑相繼建成后的,又一以狀元文化為主題的標志性文化休閑類建筑物,登上狀元閣,整個休寧縣城一覽無余,已成為市民休閑的重要場所。休寧狀元閣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屏村古建筑群
  南屏村位于安徽黟縣城西南四公里處,因村南有尤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這個規(guī)模宏大的古村莊始建于元、明年間,聚居著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8幢代表著宗族勢力的古祠堂,并依序排列在一條約200米長的軸線上。宗祠規(guī)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瓏,組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古祠堂建筑群,是現(xiàn)代人了解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館。同時這個村的300多幢明清民居古建筑,沿著72條巷弄分布排列,組成了一個如迷宮似的飄蕩。不要說古祠堂、古民居,單就這些層層疊疊、回還往復的巷弄,就要迷倒無數(shù)游人。關(guān)麓的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筑為汪氏八個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筑自清順治始,前后經(jīng)歷了200多年的時間,共建有樓房16幢、四合屋2幢、學堂廳和書齋各1幢,占地約6000平方米。“八大家”并不僅僅是“八大間”,它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