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上章李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沙濟鄉(xiāng)上章村。該祠堂座落于青陽與黃山接界的黃萌嶺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積887m2。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重建大宗祠碑記》記載: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慶四年(1799)完工,歷時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藝高超,一向為人稱道。而最為眾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藝精細的木雕、石雕、磚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門,中門最為高大,兩旁有一對黑色大理石的石板,人可騎坐其上,因之又名“騎鼓”。鼓門刻有“獅子戲球”圖案,由門拾級而上,進入祠內(nèi),便是一幢高大寬敞的四合明堂,圓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頂梁而立北面有一廳,名日“敘倫堂”是本族人聚會議事之所,對面有照壁,墻上刻有李氏名土竹火生撰寫的《家訓(xùn)》全文。文中訓(xùn)誠子孫的語句,雖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但……[詳細]
太平山房
  時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鄉(xiāng)所村。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建筑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闊五開間共16.5米,進深三大進,共71.6米,占地面積1173平方米。每進以走廊、廂房、天井相屬,嚴謹有致。正面是高大門坊,坊作四柱三樓式,正中匾額楷書陰刻“積善流芳”4個徑尺大字,枋額間磚塑浮雕的內(nèi)容為古代戲劇情節(jié),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單層須彌座。樓頂用磨磚斗拱出挑,翹角凌空,氣字軒昂。兩側(cè)砌立馬頭墻,高大墻體與鱗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觀。內(nèi)部為抬梁式結(jié)構(gòu),116根粗壯的圓柱,頂梁而立,碩大的月梁縱橫飛架,彩繪畫枋穿插其間,柱礎(chǔ)有鼓鏡式、素復(fù)盆式、青腳式。石墻上有精雕細刻的繁花異卉珍禽圖案,梁架間有制作雅秀的軒蓬頂。其后進是二層樓……[詳細]
周馥接官廳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廳及周氏宗祠位于東至縣。周馥接官廳,坐西朝東,建筑面積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構(gòu),硬山墻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廳有門樓、主樓兩層,內(nèi)設(shè)會客廳、客房、設(shè)施豪華。廳內(nèi)懸有御賜匾額:“七旬齊案,五子登科!逼哐抵钢莛ズ头蛉藟壅Q,五子系指長子學(xué)海、二子學(xué)銘、四子學(xué)熙、七子學(xué)淵、九子學(xué)輝,他們兄弟都中了進士、舉人、撥貢等科舉。還有一塊御賜“風(fēng)清南服”匾額,是對周馥督江南各省,為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時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愛戴的褒揚。另有一塊本縣紳耆贈送的匾額,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廳右側(cè),是周姓義塾的樓房、花園、廚房、廁所等。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廳西約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積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構(gòu)。前部分為“四水歸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墻仰瓦屋面,與接官廳幾乎同一形制。兩幢古建均……[詳細]
徽州古道西線
  徽州古道西線位于安徽東至縣葛公鎮(zhèn)、洋湖鎮(zhèn)、堯渡等鄉(xiāng)鎮(zhèn),黃山市祁門縣箬坑鄉(xiāng)仙寓山(紅旗村里中組山腳至櫸根關(guān)與東至分界處。(1)東至古徽道,始建于唐代,是明、清時期南來北往的咽喉要道。青石板沿途鋪設(shè),每塊石板長1-1.2米、寬0.4-0.6米、厚0.3米,有橫跨古道、石亭、石凳、古井等。由于灰?guī)r有不耐分化的特點,沿途的青石板、石拱橋、雕刻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溶蝕現(xiàn)象。(2)櫸根嶺古道,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鋪設(shè),總長約11公里,早在公元873年就已經(jīng)是交通、軍事要道。古道祁門段長約3.5公里,青石板約1.4米,寬0.4米。古道上遺存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古墓葬及古戰(zhàn)場遺址等;罩莨诺牢骶文化內(nèi)涵及其豐富,作為明清以來著名的徽商通道,為徽州的茶葉、文房四寶等于外界商貿(mào)交易提供了重要的運輸通道。該古道對尋訪古……[詳細]
石門高氏宗祠
  石門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貴池區(qū)棠溪鎮(zhèn)石門村。該祠始建于唐朝高霽的學(xué)堂,明朝擴建,座北朝南,為臺粱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長方形,原為六進,現(xiàn)存五進。依次為門廳、中下廳、中上廳、香火廳、祭祖祠,各進之間以天井相屬,前進到后進依山勢地形逐漸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進深長63米、面闊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積945平方米。柱礎(chǔ)石為青石質(zhì),有圓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內(nèi)136根木柱襯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層升高,直至屋脊,構(gòu)成一組排列有序的木質(zhì)構(gòu)架。駝梁、月梁、撐拱,卷棚、雀替等木結(jié)構(gòu)雕刻較簡潔,留有明代遺風(fēng)。硬山式屋面,天井兩側(cè)為單坡,上蓋青灰小瓦。門廳兩側(cè)建有磚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門前設(shè)有廣場,廣場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貴池轄區(qū)內(nèi)保存較為完整、主體占地面積……[詳細]
杏花村古井文化園
  晚唐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唱出了一個聞名千古的杏花村。杏花村,因詩而得名,這里是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文化古跡,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古井文化園位于池州市城西的杏花村,是在杏花村古井遺址基礎(chǔ)上建成的旅游景點。園區(qū)占地面積約13520平方米,主景區(qū)由黃公井院、釀酒坊、杏花亭、村志館、煥園等組成。園區(qū)風(fēng)格樸素、典雅,園內(nèi)廣植花草、杏樹成林、溪流縱橫,仿唐建筑錯落有致,古戲臺還有文藝演出,是現(xiàn)代游人憑吊懷古、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古井文化園古有酒肆,產(chǎn)名酒。南至齊山湖,北至缽頂山,東接西門吊橋,西臨秋浦河邊,杏花飛雨,橫貫十里。昔日的杏花村杏林百畝,花艷如云,村中還有一家黃公酒壚,僻靜優(yōu)雅,濃酒飄香!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千古……[詳細]
27、癨園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癨園寺
  癨園寺坐落于青陽縣九華鎮(zhèn)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代,稱 “癨樹庵”,清康熙年間 (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 (1796~1820年)住持隆山在此重建殿宇,其規(guī)模為九華山寺院之冠,遂易今名,其后屢有修建。整組建筑坐東朝西,現(xiàn)存清代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光明講堂、方丈寮。經(jīng)修復(fù),目前已達 10余座殿宇齋寮,建筑總占地面積 240878平方米。作為山地寺廟,其總體布局順應(yīng)山形地勢,將主要殿宇布置在四層臺地上。山門、天王殿位于第一層臺地,因地形而異,偏離大殿的中軸線,經(jīng)轉(zhuǎn)折、登高,進入大雄寶殿、地藏殿所在的第二層臺地,其后登高可達第三層臺地的方丈寮,再高處建有光明講堂。除天王殿和大雄寶殿采用宮殿式建筑形式外,其余均為民居式建筑。癨園寺是九華山最大的寺……[詳細]
神光嶺南尼庵群
  由老街蹬石級上神光嶺,沿途有凈土庵、凈潔精舍、廣濟茅蓬和無量寺等一級尼庵建筑群,與街區(qū)大寺相映襯,格調(diào)清新。凈土庵為西進兩廂建筑,后有翹角飛檐的觀音殿。山門前豎一堵并不高大的照壁墻,上 書明憨山大師的《醒世文》,游人常駐足觀看,大家可以欣賞一下這《醒世文》,“引以為訓(xùn)”。由凈土庵上行,足蹬刻有蓮花和銅錢圖案的石級,神奇之感油然而生。為什么石級上要刻這兩種圖案呢?因為蓮花是一種吉祥清凈的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視蓮花為圣潔的象征。石級蓮花圖案出自《雜寶藏經(jīng)》中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喻意“步步生蓮”。銅錢表示布施,種“福田”,其圖案喻意“步步施財”。凈潔潔精舍是常潔師太在古柏子堂遺址上新建的尼庵,由山門和大殿兩部分組成,莊嚴、典雅。常潔師太近八十高齡,五十年前與師兄常凈(胞姐)來到九華山,精舍用姐……[詳細]
俞村章氏宗祠
  章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貴池區(qū)原解放鄉(xiāng)俞村村。章氏宗祠,又名仲德公祠。章姓,是古代貴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一。據(jù)《章氏宗譜》記載:章氏,炎帝和神農(nóng)氏的后裔,起源于山西列山。章氏出身官宦世家,歷代名士輩出。他們中有秦國的大將軍章邯,漢朝的巴東將軍章直、御史大夫章贛,晉代的秦王章樵、兵部尚書章平、中散大夫章展,南朝齊廣平太守章道蓋、陳國的司空章昭達,唐代建州刺史章及等等。章氏宗祠是以木雕、石刻藝術(shù)裝飾而成。額枋、平盤斗、撐拱、雀替、梁駝、護脊木、格扇檻窗、柱礎(chǔ)石無一不精雕細鏤。在內(nèi)容題材上,門廳和藻井四周的卷棚月梁均鏤刻“龍”狀,既有“二龍戲珠”,又有“五子登科”、“連中三元”吉語。駝梁額枋上,刻有一幅幅歷史畫面,文武百官,兵卒僮鬟、山水拱橋、樓臺亭閣等,層次分明、氣韻生動。其刀法或浮雕,或剔透……[詳細]
杜氏宗祠
  杜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貴池區(qū)茅坦鄉(xiāng)茅坦村。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杜氏宗祠是杜姓遷居貴池的祖祠。杜姓,位于古代貴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首。據(jù)《杜氏宗譜》記載:杜氏祖先本姓祁,為堯的后裔,虞時為陶唐氏,夏為御龍氏,商為豕韋氏,周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改封唐,其子孫于杜城(陜西京兆)杜縣。杜氏到了漢代,杜固為西漢御史大夫,便成為杜氏的遠祖。漢、魏、晉、唐數(shù)百年間,杜氏祖先世代為宦。杜牧于唐會昌四年(844年)任池州刺史。傳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杜紹先由太平遷居貴池茅坦。杜紹先為貴池茅坦杜氏鼻祖,明清兩代,杜氏子孫科第不絕、世代有宦,既有狀元及第,又有武舉賜官,既有翰林學(xué)士、尚書、又有御史大夫等等。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tǒng),是家族的圣殿。作為……[詳細]
九華山凈信寺
  凈信寺,位于蓮花峰東麓的金沖村境內(nèi),距青陽縣城僅八公里。沿金山村后拾階而上一公里許,在一片修篁掩映之中便隱約可見一座不起眼的廟宇,這便是“凈信寺”。當(dāng)?shù)厝朔Q“老庵”。相傳唐代那個修道成佛的瘋癲和尚道濟曾在此居庵多年。據(jù)《九華山志》載,凈信寺始建于唐代,一名“安禪院”,又名“碧云庵”,俗稱“老庵”。南宋詩僧釋希坦將碧云庵修葺、擴建后易名“凈信寺”。釋希坦,號率庵,工詩,著有《九華詩集》,早佚,舊志中尚存其詩五首,現(xiàn)志僅存《九華崇壽塔》和《七步泉》二首,F(xiàn)在的凈信寺主殿三間系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住持僧覺凈攜徒明順、明通所建。大殿為全石結(jié)構(gòu),不僅四壁為青麻條石壘砌,而且整個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鑿成,有一人合圍粗細,并云紋雕刻。正門柁梁之上刻“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八個正楷大字。整個……[詳細]
九華山百歲宮
  百歲宮位于九華山摩空嶺(又名“插霄峰”)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百歲宮也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供無瑕禪師肉身。據(jù)寺前碑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號“無瑕禪師”,由五臺山云游至九華山,見此地九峰如蓮,便在摩空嶺摘星亭結(jié)茅布道,名“摘星庵”。“初住東巖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長年以野果為食,不食煙火熟食,并用舌血和金粉,費時二十余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瑕圓寂于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逝前囑弟子三年后啟缸,弟子將其遺體跏趺缸中。過三年后,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與無瑕弟子啟缸視之,見無瑕結(jié)跏趺坐……[詳細]
33、慧居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居寺
  慧居寺原名“慧慶庵”,位于九華山天臺峰山腰,始建于清朝,清末住持僧仁琳擴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擴允寮房,安單接眾,始具叢林規(guī)模,易名“慧居禪寺。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青陽中學(xué)遷于此地。1943-1953年,果樂、果寬、理空先后任住持。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貼金。全寺建筑面積541平方米。該寺是國務(wù)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從閔園上天臺,走臺階古道登高,約里許,在一片竹海之中,可見“密樹藏金碧,山空應(yīng)鼓鐘”的慧居寺。該寺沒有山門等附屬建筑,大雄寶殿直露面前,似缺少佛殿的莊嚴氣氛。實際上,在建寺時,山門、前殿及兩廂附屬房屋均已籌募就緒,木石磚瓦等材料齊備。即將動工之時,日寇的鐵啼蹂躪保山,擴建工程被迫停止。大雄寶殿高1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殿北有角門,可……[詳細]
溝汀遺址
  溝汀遺址位于安徽生池州市石臺縣磯灘鄉(xiāng)溝汀村。該遺址面積約225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0.3-0.5米。2012年6月21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地表采集的遺物有陶片和石器,有打制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和磨制的石網(wǎng)墜、錛、鑿、刀、斧、鏃、鏟等以及時期的半成品,陶器僅見夾砂紅陶鼎足。在石器數(shù)量組成上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多于陶片;在種類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與陶器共存,刮削器所占比例最高。該遺址是皖南地區(qū)首個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對研究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活動具有重要價值。保護范圍:南至機耕路,西、北各50米,東至S211省道。建設(shè)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詳細]
35、貴池寶塔
貴池寶塔
  池州城邊有兩座寶塔,一名百牙山塔,一稱清溪塔,雙塔凌云對峙,儼然池城衛(wèi)士。白牙山塔位于池州城東北白牙山東端,距城1公里,明嘉靖十七年(1358)池州知府陸岡籌建,為7層6角樓閣式塔,高34。30米,底周長20。98米,直徑6。68米。每層都有拱門拱窗,塔壁塑有佛龕,佛像,塔內(nèi)磚階鋪設(shè),可拾級曲折攀至頂層。原來塔旁還建有廟`亭等附屬建筑,現(xiàn)已不存,但塔身仍傲然聳立,為白牙青山增色。清溪塔又名秒因塔,,在池州城東北的下清溪山丘上,離城5公里,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7),7層8角,高達56米。后因天災(zāi)-,遭到破壞。1982年,政府撥款修葺,使古塔重新巍然挺拔,清晰河綠水為只生輝。 ……[詳細]
濟陽曹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城關(guān)茶東。該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光緒年間曾擴建修繕。整個祠堂由門樓、曲廊、享堂和寢樓組成。面闊22.6米,長65.5米,為五開間的磚木結(jié)構(gòu)。門樓部分建筑面積141平方米,空間結(jié)構(gòu)布局合理,別具一格。享堂和寢樓部分建筑面積1237.4平方米,中間設(shè)有天井,兩側(cè)設(shè)有廡廊,屋面下部為抬梁式結(jié)構(gòu),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結(jié)構(gòu)。整個建筑制作工藝精湛,渾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該祠原坐落在陵陽鄉(xiāng)濟陽村月塘隊,1995年青陽縣將祠遷至今址,經(jīng)維修后辟為“青陽縣博物館”。保護范圍:東至陳良臺牌坊基腳外5米,西至后墻基腳外50米,南至山墻基腳外35米,北至山墻基腳外27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南25米,北3米……[詳細]
櫸根關(guān)古徽道
  時代:唐至清櫸根關(guān)古徽道,坐落在皖南石臺、祁門、東至三縣交界處的仙寓山上,古稱“徽饒通衢”。它是徽州通往江西饒州的一條省際大道,亦即古時的“國道”。自唐以來徽道一直是中國南方商旅往來、文武張弛的咽喉要地。遺址始建于唐代,迄今遺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長7.5公里,共有臺階1.8萬步。古徽道屬文化路線遺產(chǎn),是一條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文化、商貿(mào)、軍事、生態(tài)之道。古道沿線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古長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和古戰(zhàn)場、寺、庵等古遺址。2001年以來多次進行調(diào)查。櫸根關(guān)古徽道用青石板鋪設(shè),蜿蜒曲折,穿行于峽谷林蔭之中。最完整的路段,保存在石臺縣仙寓鎮(zhèn)珂田村境內(nèi),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鋪設(shè)。全長75千米,用長約13米、寬06米、厚01米的長方形青石板鋪砌……[詳細]
38、陶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公祠
  陶公祠位于在距縣城26公里的東流鎮(zhèn),又名陶靖節(jié)祠,坐落在東至縣東流鎮(zhèn)的鱉石山上,它是為紀念東晉大文學(xué)家、詩人陶淵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陶淵明,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江西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郵來縣,須束帶揖見,陶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來,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乃自解印綬而去,回到故里,隱居田園,讀書種菊,東晉時今東流地域?qū)倥頋煽h,相傳陶淵明辭官后,為避州、郡官吏的糾纏,曾乘舟下東流,隱居種菊,因此東流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陶淵明種菊的傳說,并傳下“菊圃”。……[詳細]
池州慈云禪寺
  介紹 慈云禪寺座落在距石臺縣城東北7公里處的慈云山中,寺旁有洞曰:慈云。此山、寺、洞在《石埭縣》中均有記載。據(jù)傳濟顛和尚曾云游此山寺,并于慈云洞中打坐修行。 “山不在高,有寺則靈;水不在深,有洞則名”,由于慈云禪寺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四面環(huán)山,瑞氣氤氳,慈云洞中之水常年不斷,恰似游龍出洞護道流經(jīng)于寺前,真可謂是:“寺前流水聲聲笑,寺后青山步步高”之風(fēng)水寶地、景致極佳,歷來素有“山中佛國”之美譽。 慈云禪寺是石臺縣唯一的合法的宗教場所,2002年9月修復(fù)后對外開放,現(xiàn)被尊奉為地藏王菩薩道場安徽池州市……[詳細]
梅山摩崖石刻
  梅山摩崖石刻分為碑刻、摩崖、墓志等類型。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門戶。因山而名的參禪古寺,前來探幽訪勝,詠詩作賦,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有千言大觀,也有一字之驚;既有達官顯貴遺墨,也有無名之輩狂書;既有數(shù)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正草隸篆,代不絕書,琳瑯滿目,瑰麗多姿。其中主要的有普門嶺摩崖石刻、聚寶摩崖石刻、聚寶石記摩崖石刻、《古木》絕句摩崖石刻、《龍泉記》碑刻、梅山東石刻、神仙遺跡摩崖石刻等。這些石刻大大豐富了梅山的文化內(nèi)涵,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書法藝術(shù)寶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保護范圍:以石刻中心點為圓心,半徑為10米的圓。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20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