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青城圖公所舊址
  青城圖公所舊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區(qū)春江鎮(zhèn)青城村委青城街34號前,主體建筑建于清代,是常州地區(qū)現(xiàn)存不多的一處圖公所。2013 年12 月,青城圖公所完成修繕。修繕后的青城圖公所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單層,前后二進。第一進三開間,面寬10.7 米,進深4.8 米,檐高2.9 米,脊高4.3 米;第二進二開間,面寬7.2 米,進深8.6 米,檐高2.8 米,屋脊高4.6 米。青城是常州歷史上比較古老的一個地名,目前可追述到北宋時期。《元豐九域志》卷五《兩浙路·常州》武進縣條稱:“一十五鄉(xiāng)。奔牛、青城、萬歲三鎮(zhèn)。”青城鎮(zhèn)今為青城村,曾經(jīng)與萬歲鎮(zhèn)、奔牛鎮(zhèn)一樣,是商品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市鎮(zhèn)!皥D”原指征收賦稅的田畝圖,“都”為總田畝圖,后演變?yōu)楣糯h以下的基層行政機構,稱作“都圖制”,“都”相當于鄉(xiāng)鎮(zhèn),“圖……[詳細]
《重修廣惠庵碑記》石刻
  《重修廣惠庵碑記》石刻位于溧陽市別橋中心小學內,年代為明代。為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惠庵始建于宋代,明嘉靖三十一年(1603)重修,清咸豐十年(1860)庵毀,僅存《重修廣惠庵碑記》。碑身高2.47米,寬1.1米,草書,末署賜進士第、翰林院少史、孟河馬一龍書,額已佚。1973年由小學操場圍墻上移嵌在禮堂化妝室墻壁上。馬一龍(1499-1547),號孟河,溧陽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71)進士,為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書法懷素,用筆奇肆跌宕,人稱龍蛇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屠元博紀念碑
  屠元博紀念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省常中1、2號樓之間水池,為燭臺形金山石石塔,高約3米,塔身為單尖柱狀,四棱,每面均陰刻“屠元博先生之紀念塔”。紀念塔建于屠元博逝世之年,即民國八年(1919年)。1979年省常中于“科學館”前重建,借以紀念屠元博建校的功績。2007年省常中建校--時移至今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屠寬(1880-1918年),字元博,以字行,常州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屠寄之長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屠元博應家鄉(xiāng)之邀,出任常州府中學堂監(jiān)督(校長)。時年28歲,風華正茂。他到常州府中學堂走馬上任,就認識到這是他開展秘密反清革命工作的好機會、好地方。他在負責學校領導工作的同時,就全面制定了縝密計劃,把常州府中學堂打造成常武地區(qū)反清革命的大……[詳細]
古代練兵場遺址
  古代練兵場遺址位于江蘇省溧陽市戴埠鎮(zhèn)、南山景區(qū)管委會的李家園村銅官嶺鍋底山北側,位于半山腰。相傳宋紹興初年(1131年)“岳家軍”始建,后為歷代兵家沿用。該址東西長80米,南北寬40米,下有巖石壘筑防護設施幾十處。其東側有長10米、寬1米、高3米的巖石壘筑墻體約100平方米的營房,東偏南45°北墻中央有一喇叭形了望孔,便于觀察,營房下方80米處有一泉水處,為兵營生活水源。該址東西長80米,南北寬40米,下有巖石壘筑防護設施幾十處。其東側有長10米、寬1米、高3米的巖石壘筑墻體約100平方米的營房,東偏南45°北墻中央有一喇叭形了望孔,便于觀察,營房下方80米處有一泉水處,為兵營生活水源。溧陽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要沖,南部多山,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直至近現(xiàn)代,陳毅、粟裕還在此建立了新四軍江……[詳細]
歐冶子鑄劍場遺址
  歐冶子鑄劍場遺址位于社渚鎮(zhèn)石屋山頂,系春秋時代。該遺址系春秋時代。據(jù)宋代《六朝事跡類編》記載:“歐冶子在溧陽鑄劍場有三處,即石屋山、爐頭和吳冶嶺!啊毒岸ńǹ抵尽罚骸敖ǹ蹈木秤,溧陽縣宣城以湖東北岸為界,與廣德以石屋山分流為界。”《水經(jīng)注》載,“因以石屋命名……”。清初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正文載:“又石屋山,在縣南六十里,相傳吳王使歐冶子鑄劍處!睋(jù)光緒溧陽縣志載:吳王闔閭名歐冶子于此鑄鐵造劍以伐楚,該遺址約1500平方米,環(huán)山分布有石墩56個,均以自然石加工而成,大者3平方米,小者1平方米。山之西側有橢圓形土坑,坑長20米,坑寬10米,為當年鑄鐵用水處,其水終年不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江南出現(xiàn)多位鑄劍名匠,歐冶子是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的越國人,被奉為中國古……[詳細]
346、神墩遺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墩遺址
  神墩遺址位于溧陽市社渚鎮(zhèn)孔村,這里雖然偏僻,卻是蘇皖兩省通衢之地。幾經(jīng)輾轉,記者終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觀為平原地帶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長條型土墩,東西約150多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在現(xiàn)場,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田名利告訴記者,神墩遺址的文化層平均厚度為1.5-2米之間,發(fā)現(xiàn)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時期相對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嬰幼兒甕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個,溝1條。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時期灰溝遺存1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等文物和動植物標本,填補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對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古學文化的分布范圍、面貌特征、相互……[詳細]
瑪瑙竹葉依門石
  瑪瑙竹葉依門石位于溧陽市別橋鎮(zhèn)馬家村馬家祠堂大門內。依門石又稱戶對或門墩石,常武地區(qū)稱之為抱鼓石或騎馬石,大多用青石制作,內側裝飾獅子戲繡球之類的浮雕。2001年7月,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8月將瑪瑙竹葉依門石重新安置于祠堂門前。這對明代依門石用淡紅瑪瑙色巖石加工而成,內有竹葉化石,表面雖無刻畫裝飾,但掩映于石內的淡灰黃色竹葉片片清晰可見,別有一番情趣,在江南一帶罕見。依門石下配青石基座,通高1.89米,長2.63米,厚0.3米,其中瑪瑙竹葉石高1.63米,長1.73米。這對依門石的來及頗具傳奇色彩,據(jù)說是馬家族人從海上運來,原為一公一母,不幸其中一塊從船上掉落海里。運回后,無奈之下只得把剩下的一塊依門石一剖為二,置于祠堂門前。此石原為稀世之物,有靈性,舊時凡遇天……[詳細]
周氏佳城遺址
  周氏佳城遺址位于戴埠鎮(zhèn)新橋村顏巷里村北,現(xiàn)地表僅存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考中進士,授太平縣教授周珽(字霞屏)宅前遺物,青石三開間沖天式牌坊一座。周珽(生卒年不詳),字霞屏,他的父親周爾鼎教訓很嚴,他恭謹?shù)爻惺。清順治十二年?655)考中進士,授太平縣教授,每月初一、十五日,召集諸生,進行教育。他講經(jīng)義必定尊奉古代的解釋,文章必定尊奉歐陽修、曾鞏等著名作家。諸生誦習后,學業(yè)也蒸蒸日上。他在任五年,死時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物,只有古書數(shù)卷而已。墓前牌坊刻有“佳城”的古墓葬較多,前面一般加姓氏、自號或封號,如江蘇鎮(zhèn)江市趙氏佳城、河南新鄉(xiāng)市潞藩佳城等,墓主人生前多為皇室、顯貴或名家。周珽生前貧困,卻因兩袖清風受后人推崇,在墓前建立牌坊紀念,身后哀榮殊重。2007年12月戴埠鎮(zhèn)人民政府和溧陽市文……[詳細]
《甘露禪院碑記》石刻
  《甘露禪院碑記》石刻,位于溧陽市昆侖南路西丁園內,為原甘露寺遺址中僅存的一通碑刻,系青石質材。2000年7月6日該石刻被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碑高2.6米,碑寬0.95米,碑厚0.27米,清康熙36年(1697)3月由翰林院侍講國子監(jiān)司業(yè)翰林院編修清庶吉士彭會淇撰并書,住持僧寂昭立。碑額浮雕雙龍游珠,左右邊框為纏枝八瓣蓮花圖案。陰文書體楷書23行,滿行42字,共691字,缺31字,字徑長0.02米,寬0.025米。甘露寺原位于溧陽城南郊-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萬歷丁丑年(1577),幾經(jīng)募捐擴建,建筑面積達7.87畝。今廢![詳細]
溧陽旱災賑濟紀念塔
  溧陽旱災賑濟紀念塔位于溧陽市市民政局大樓旁,年代為民國。為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溧陽旱災賑濟紀念塔刻置于1935年,塔體為一燭臺型,通高4.4米,邊寬0.36米,四面均為豎式篆書“溧陽旱災賑濟紀念塔”。塔座南側刻文記載民國23年溧陽大旱情況,對研究民國時期溧陽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詳細]
351、貞女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貞女墓
  貞女墓溧陽位于南渡鎮(zhèn)何家村木勺兜村,該墓碑長0.80米,寬0.50米,厚0.15米。系大清乾隆戊午年仲春刻置(公元1738年)。墓主人史貞女,春秋時上吳村人,30歲未嫁,在瀨水邊浣紗,為搭救從楚逃亡來的伍員(名子胥),抱石投河身亡,鄉(xiāng)民將其尸骨安葬在南渡鎮(zhèn)木勺兜村東,歷代史氏后裔前往祭祀不絕。伍子胥和史貞女的這段動人史實,在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記載:“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晉張勃注釋:“子胥乞食處在丹陽(郡)溧陽縣。”程恩澤《地名考》云:“漢丹陽郡之溧陽縣,即今鎮(zhèn)江府溧陽縣也。”東漢袁康《越絕書》、趙曄《吳越春秋》中敘述了一擊棉瀨水的女子的故事。最明確的詳實記載,出自唐代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并序》,稱頌史貞女義舉“卓絕千古,聲凌浮云”。今宜興存有民國初年秦家斌加刻李陽……[詳細]
元教授林公殉節(jié)處石刻碑記
  元教授林公殉節(jié)處石刻碑記:該石刻碑記位于溧陽市高靜園內,系清嘉慶10年 (公元1805年)溧陽貢生史震耀撰寫的行書陰刻碑文共15行,323字,其書藝嫻熟、筆法流暢,該碑長134厘米,碑寬83厘米,碑厚19厘米。碑文中所提及的林公即元代溧陽教授林夢正,浙江天臺人,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在紅巾軍之亂中守城而死。碑文記載了他在城陷被俘后,對敵人的再三威逼,誓不屈服,最后被綁在樹上殺害的事跡。……[詳細]
353、古官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官道
  古官道位于溧陽市戴埠鎮(zhèn)李家園村同官嶺史家山上,為石塊鋪砌,寬約2米,長約1.5公里,它是江蘇通往安徽的越境古道。古道一端是同官嶺,翻過同官嶺就是安徽。建文四年(1402),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勝利告終,建文帝的下落史書記載不一,成為明史一大疑案。據(jù)《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七專記“建文遜國”之事,寫道建文四年(1402)夏六月朱允炆化為僧人,從朱元璋為其準備的秘密通道內遁走,逃往云南。“同載八人,為程、葉、楊、牛、馮、宋、史,余俱散走,期以月終更晤。取道溧陽,八月,始至吳江之黃溪史彬家!焙笥种辆┛、六合、襄陽,于第二年正月至云南永嘉寺。也就是說明惠帝朱允炆從京都(今南京)皇宮的暗道逃到溧陽后,很可能是沿著這條官道翻越過山,逃亡至云南的。給此古道印上了一段重要歷史的“足跡”,F(xiàn)存古官道風韻猶存,景色……[詳細]
古縣遺址
  古縣遺址,位于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鎮(zhèn)古縣村,地處溧陽市南十五里,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9°28′,北緯31°22′。遺址北倚燕山、屏峰山,地勢高亢,南鄰茶亭河、溧戴河,河道縱橫,現(xiàn)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2008年,古縣遺址于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溧陽市文管辦將古縣遺址登記為一般文物點,包含有村上的青石望柱、石板路和古井等單體文物。……[詳細]
355、奚巷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奚巷橋
  奚巷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橫山橋鎮(zhèn)奚巷村與焦溪鎮(zhèn)(2007 年鄭陸鎮(zhèn)、焦溪鎮(zhèn)合并設立新的鄭陸鎮(zhèn))豐北村交界處,南北向橫跨于三山港的支流黃家浜上,為橫山橋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是一座五孔石柱石梁橋。奚巷橋原名新豐橋,又名新橋,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清道光年間(1821—1850)再修。奚巷橋為金山石質,橋兩端連接河岸的橋墩是解放后砌筑的。奚巷橋全長37.3 米,中孔跨徑5.68 米,橋堍、橋中二處寬分別為1.9 米和1.75 米,橋高4.9 米。奚巷橋由65 根麻石構架而成,由河中四排橋柱支撐橋面重量,每個橋柱由三根立柱和一道橫置帽梁石組成。橋洞的跨度不等,中間的橋洞最大,兩邊稍窄,再兩邊更窄,形成一定等差數(shù)列的秩序美感。為了保證橋面的可行寬度和望柱的穩(wěn)固性,望……[詳細]
常州隆興橋
  隆興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雪堰鎮(zhèn)雪東村東街小巷,是一座單孔石拱橋。隆興橋原跨馬象河(又叫馬祥河),故又名馬象橋,現(xiàn)村民仍習慣稱為馬象橋。隆興橋是當?shù)噩F(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隆興橋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取乾隆年號之興,更名為隆興橋隆興橋使用周邊地區(qū)的陽山石,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陽山石是無錫陽山地區(qū)的一種火山巖,色澤暗赤古樸,表面毛糙,吸水防滑,類似于德清的武康石。古時武進地區(qū)建橋用陽山石的較多,雪堰就在陽山的南部,相距不到10里,更是就地取材了。隆興橋橋長 10.5米,寬 2.5米,橋孔跨徑 3.8米。無橋欄與望柱,兩側各有一對素面橋耳,無橋聯(lián)柱。隆興橋橋額石上刻有“隆興橋”三字,三字凸現(xiàn)在圓形的石刻框內,紀年已難辨別。南北兩坡各存臺階13級和9級,中間為人行道,兩側由于沒……[詳細]
357、周陳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陳橋
  周陳橋位于武進區(qū)禮嘉鎮(zhèn)周陳橋村,村莊和樹林所掩,東西向橫跨西流溝(即周陳河),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周陳橋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民國三十二年(1943)重修。周陳橋昔日為周陳壩,為利于水運灌溉,勸首王冠國、王宣國、王乘六鼎力募建,開壩造橋,起名周陳橋!爸荜悺敝赜帽彼巍爸荜惱铩钡孛,禮嘉周陳里即今禮嘉鎮(zhèn)禮嘉村、建東村一帶。禮嘉王氏為當?shù)厥谰哟笮,相傳王姓始祖為周靈王之太子晉,被周靈王以忤旨罪貶至太原郡,太子晉因出身周室帝王之家,遂以“王”為姓,始為太原王氏第一始祖。至元末明初,王氏一支舉家定居于陽湖禮嘉橋周陳里,故周陳王氏為中沙王氏分支,王真一是其始遷之祖。據(jù)《周陳王氏宗譜》記載,中沙禮嘉王氏是隨北宋南渡而輾轉來到武進禮嘉的,先祖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后裔。周陳橋橋身……[詳細]
青司塘義井
  青司塘義井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橫林鎮(zhèn)青司塘村53 號南。古井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為青石質圓井,井欄圈外徑0.8 米,內徑0.6米,外壁刻有“ 康熙甲申年仲□ 義井 一念置”。井圈周身有數(shù)道磨痕,井水清澈,仍可使用。集公眾力量建造方便社會的公用設施之舉可稱之為“義”,古有義井、義橋、義莊、義學等。義井,即供公眾汲用之井,多與慈善或宗教有關,井旁一般有碑像記載其人其事。據(jù)傳青司塘義井所在地原為三官堂舊址,義井為三官堂附屬建筑。三官堂,是道教祭祀天、地、水三官元君的場所。三元君又稱“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是道教最早供奉的神靈,有“天官賜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之說。修道之人若想成仙,無不經(jīng)過三官大帝保舉,人間眾生只要信奉三官大帝,便可消災解難、永保平安。現(xiàn)三官堂已不存,僅……[詳細]
周家湖青龍橋
  周家湖青龍橋位于武進區(qū)湟里鎮(zhèn)武宜村周家湖,南北向跨黃瀆港,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周家湖青龍橋始建于明初,橋歷經(jīng)明清兩代,保存至今,雖經(jīng)多次維修,仍保持原有風貌。周家湖青龍橋全橋長 17.60米,寬 3.08米,橋拱跨徑 5米,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橋面為兩坡臺階結構,南北二側各14級石階。橋欄間置望柱各 14對,為方頭素面柱,拱券上方兩側各有素面橋耳一對。橋欄尾部設有抱鼓石,刻有旋水紋,南北各一對。2012年對橋進行了修繕,重新鋪設了橋階,新建了橋欄。石橋后不遠處有顆參天銀杏,村上老人說,此樹與橋頗有淵源,同為古物。此銀杏古樹高12米有余,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據(jù)當?shù)貍髡f青龍橋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當時,朱元璋率領當朝軍師劉伯溫等人在常州至宜興一帶尋找風水寶地,途經(jīng)這里的黃家瀆時(明朝時武宜村的稱謂)……[詳細]
360、戈楫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戈楫墓
  戈楫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洛陽鎮(zhèn)洛東村戈家頭,為2009 年戈氏后人籌資重修。墓葬為圓形,直徑5米,高1.2米,用青磚砌有一圈護墻,外側哈有半圈環(huán)形護墓墻。墓葬正中有一漢白玉石碑,石碑上寫著“先祖十一世于蕃戈公之墓”。戈楫,字于蕃,號志和,清順治十七年(1660)出生于武進洛陽。康熙四十八年(1709)舉進士。據(jù)《戈于蕃先生行述》記載,戈楫6 歲在家塾中開蒙讀書,少有才智,能張口成誦,10 歲時做文章便常出驚人之語,文采斐然。因家中貧苦,年紀稍長即半耕半讀,白天在田里勞作,晚上再挑燈苦讀,補貼家用同時不忘進學,寒暑不輟。后娶妻費氏,夫妻二人舉案齊眉,白日里一人在田間耕田、一人在家中操持,晚間則一人讀書、一人紡紗,讀書聲與紡車聲相伴相和,成為一段美談。戈楫49 歲時,中進士,后授文林郎,后改授江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