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漳州市 > 龍文區(qū)旅游

龍文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萬松關
  萬松關在龍文區(qū)梧浦村東約1公里的岐山與鶴鳴山交錯處,乃古代漳郡東面通道上必經隘口,扼進出漳州之門戶,古稱“麟蹲鳳翔,襟帶川原”。明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年-1449年)郡人陳克聰在此植松夾道,連蔭十里”,因此得名。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郡守施邦曜創(chuàng)筑關城。門額匾鐫“天保維垣”四字,屬明大學士林釬所書。鄭成功、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都曾在此擊敗清軍。據載唐朝名帥陳元光將軍“遣人沿溪結筏,間道襲蠻,遂建寨柳江之西”,即今萬松關一帶,舊稱“軍營嶺”。開漳后,在鶴鳴山(即云洞巖)和岐山之間辟開一條漳州府通往福州府的要道,取名“福岐路”。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郡人陳克聰在此“植松夾道,連陰十里”,因而改稱為“萬松嶺”。明崇禎二年(1629年),漳州府太守施繆始建后繼任的工部主事就任漳州知……[詳細]
2、江東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東橋
  江東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稱虎渡橋,又名通濟橋,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橋,位于福建漳州龍文區(qū)與龍海市交界處,橫跨于九龍江北溪下游。這里地處九龍江北溪與西溪交匯入海處,兩岸峻山夾峙,江寬流急,地勢險要,古稱“三省通衢”。相傳初建橋時,橋墩屢建不穩(wěn),偶有猛虎負子過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壘墩,橋墩遂固,故名虎渡橋。而《漳州府志》卷六則說此處“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宋紹熙元年(1190年),這里曾架過浮橋,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莊夏始建石墩木橋,嘉熙元年(1237年)木橋毀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議下,建成梁式石橋。《龍溪縣志》記此石橋“廣二十尺,長二千尺”,橋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橋上加高架設鋼筋混凝土公路橋。今在靠西岸公路橋下,尚存古橋的五座完整橋墩、兩跨橋面及……[詳細]
虎林山遺址
  虎林山遺址位于漳州市龍文區(qū)朝陽鎮(zhèn)樟山村,年代為青銅時代。簡介:分布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距今約3000—3200年。2001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2314平方米,清理出相當于中原商代時期文化層、20座墓葬。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銅器、玉器、禮器、石璋等。該遺址入選福建省十大考古重要發(fā)現。2013年,虎林山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各方位GPS位置連線為界,東北角北緯24°32′11″,東經117°43′23″;東南角北緯24°32′4″,東經117°43′20″;西北角北緯24°32′14″,東經117°43′12″;西南角:①北緯24°32′10.00″,東經117°43′14.00″;②北緯24°32′11.00″,東經117°43′11……[詳細]
云洞巖摩崖刻石
  云洞巖摩崖刻石,位于福建省龍文區(qū),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具體地址位于漳州市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鶴鳴山。有五代至清代摩崖題刻共203段(其中五代1段、宋代7段、元代1段、明代125段、清代69段),分別鐫刻于鶴室、月峽、仙人跡、石室清隱、云深處、石巢、瑤臺、仙梁、風動石、溪山第一、萬石莊、渡云橋、霞窩、寒泉、一川風月、得朋等勝景。年代最早者是唐末五代“許碏尋偃月子至此”題刻。宋代朱熹出守漳州,亦留下“溪山第一”、“石室清隱”和五絕詩“霞窩”等題刻。明刻居多,較著名者有豐熙、周瑛、陸完、周宣、蔡文等人題詩或題刻;清乾隆漳州鎮(zhèn)總兵馬負書題刻有多處。行、草、楷、篆、隸俱全。其中豐熙的書法尤為奇麗,其墨跡多件被選入清代《三希堂帖》。故云巖洞有“閩南碑林”之譽。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5、霞貫石樓群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霞貫石樓群
  霞貫石樓群位于漳州市龍文區(qū)郭坑鎮(zhèn)霞貫村,年代為清。簡介:由曜星樓、閱汪樓和承澤樓組成。曜星樓,清乾隆丙辰年(1736)建,由紅磚埕地、山門、圍墻、天院、曜星樓及左側、后側護厝組成;曜星樓為方形二層樓,石構門框,門楣嵌石匾一方,楷書陽刻“曜星樓”,落款“乾隆丙辰春仲陽宣”。閱汪樓,清康熙庚辰年(1700)建,建筑面積225平方米,方形二層樓,一層前廳設木梯通往二層。石構門框,門楣上嵌“閱汪樓”,落款“告康熙庚辰年”。承澤樓,清乾隆八年(1743)建。主體建筑為兩層樓,中為天井,四面廂房,計24間房。2013年,霞貫石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曜星樓、閱汪樓和承澤樓四周各外延20米![詳細]
扶搖關帝廟
  扶搖關帝廟年代:明~清座落地點:漳州市龍文區(qū)郭坑鎮(zhèn)扶搖村簡介: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始建,清順治十五年(1658)、清光緒十年(1884)兩次重修。依山而建,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2平方米。主體建筑共兩進,面闊五間;主殿前檐石柱,是清光緒十年扶搖村的臺灣楊氏鄉(xiāng)親從臺灣捐資定制的。附屬文物主要有瑤山頂部明代寨堡鎮(zhèn)安寨、山麓13座陶窯遺址等。保護范圍:扶搖關帝廟: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鎮(zhèn)安寨:寨墻外側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2009年,扶搖關帝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永興堂石造像
  永興堂石造像年代:明座落地點:漳州市龍文區(qū)步文鎮(zhèn)石倉村簡介:明天啟五年(1625)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像、阿彌陀佛像、彌勒佛像、伽藍菩薩像和韋馱菩薩像五尊,底座鐫刻紀年、捐造者、供養(yǎng)人等,為研究明代石刻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附屬文物永興堂,保存清代法式,清光緒十一年、十二年重修碑記,有著較珍貴的史料參考價值。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向外延伸10米。2009年,永興堂石造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檀林威惠廟
  開漳圣王檀林威惠廟,始建于宋端平三年(1236),主持人宋進士陳沆。廟坐東向西,它是“開漳”重要史跡之一,系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總占地面積698平方米,建筑面積298平方米,二進三開間,歇山頂,系土木結構,中有天井,兩側廊道,規(guī)模恢宏,其梁架斗拱造型雅致,古博大方,屋頂飛檐翹角,九龍戲珠,龍飛鳳舞,金碧輝煌。殿中有石雕楹聯七對,名人題匾等。……[詳細]
9、赤嶺關帝廟
赤嶺關帝廟
  赤領關帝廟位于漳州市龍文區(qū)步文鎮(zhèn)步文村霞店美內社,廟三進,前殿和后殿懸山頂,主殿為歇山頂,坐東北朝西南。天井兩側為鐘鼓樓,一層辟為過水廊道,二層設0,系單檐歇山頂式建筑;主殿進深三間,面闊略大于前殿,明次間為明堂,梢間以山墻作隔斷,硬山頂式建筑。主體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新建管理房等設施,規(guī)模宏大,總占地面積約計2806平方米![詳細]
中正和平坊
  中正和平坊,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西坑村,類型為古建筑,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彰表東閣大學士林焊功績而建。坊為石構,3間5層12柱,高9.2米,寬9.5米,深2.2米。中嵌崇禎皇帝御賜中正和平、澹泊寧靜及林焊生平事跡的石匾。1982年,龍海縣(今龍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