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撫州市 > 南城縣旅游

南城縣文物古跡介紹

1、聚星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聚星塔
  聚星塔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層,呈八角形,塔檐鋸齒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nèi)收,疊托而上,基部磚石皆用糯米汁澆漿壘砌而成,塔梯在內(nèi)外塔身夾墻之中,分左右盤旋而上,全塔根據(jù)地勢、風向、風力設計成略向北傾斜的斜塔,雖經(jīng)2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聚星塔是空心七級八角飛檐式磚塔,高30米,塔基為八方形,基部外徑圍25.6米、內(nèi)徑圍6.8米,塔梯夾其磚壁中,分左右兩個石梯迂折而上。古代工匠根據(jù)地勢和風向、風力對塔身的影響,把它建成稍許朝北偏斜,以保持平衡。江西撫州市……[詳細]
長源廟阻擊戰(zhàn)舊址
  長源廟阻擊戰(zhàn)舊址:位于南城縣沙洲鎮(zhèn)境內(nèi)。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間,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指揮的紅一方面軍在南城接連進行了渭水橋、黃獅渡、長源廟三次戰(zhàn)斗。1933年1月,紅5軍團在黃獅渡左側(cè)的長源廟吸引和箝制3倍于己之敵,戰(zhàn)斗進行得異常激烈。在已勝利完成箝制任務,戰(zhàn)斗即將結(jié)束之際,1月8日,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參謀長趙博生趙博生在指揮戰(zhàn)斗時不幸右額中彈,壯烈犧牲。目前此戰(zhàn)斗遺址已掛牌,成為南城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臨坊王氏宗祠
  臨坊王氏宗祠是撫州市保存較完整的古宗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總占地面積580平方米。門前立有四柱三間五樓石質(zhì)門樓,正中圣旨牌豎刻有“龍光”二字,下面橫刻有“王氏宗祠”四字,立柱和額坊上有雙龍戲珠、仙鶴以及各種花卉圖案。牌門樓雕刻工藝精湛,書法渾厚有力。祠堂分前院、正屋兩部分,前院西門上 書-“三槐名第”,東門書“臨坊世家”。宗祠東側(cè)建有古戲臺一座,至今保存完好![詳細]
萬年橋和聚星塔
  萬年橋(聚星塔)。萬年橋始建于崇禎八年(1635年),迄今已有370年的歷史,全長411米,為江西省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拱橋,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聚星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是江西省罕見的一座斜塔,塔高30米,為空心飛檐式磚塔,七層八角。198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南城縣206國道南……[詳細]
南城太平橋
  太平橋位于江西省南城縣東門外盱江上,又名“留衣橋”。原為浮橋,后改建為石橋。為半圓形石拱橋,共14孔。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橋原名“萬壽橋”,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宋嘉定十三年(1220)毀。元至元十九年(1282)募建,改名為“太平橋”。明萬歷八年(1580)橋毀,明益藩捐金首倡重建,“往來稱快”,改名“東郭虹橋”、“虹橋”(明羅汝芳《太平橋記》:“庚辰(萬歷八年)臘月橋北民舍災,延及橋……事聞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清康熙《南城縣志》卷1《形勝》:“東郭虹橋即太平橋,在郡東門外江之上……縣東北五里烏龍?zhí)丁。明嘉、萬間,益府諸王對太平橋迭圯迭修,“厚帤藏以助”地方“佐駕太平之橋”,使得南城東江諸橋皆“朱家造就”。專家考證,此實為明益藩江東“洪門”塋山墓事而為。虹、紅、洪聲……[詳細]
6、麻姑山石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麻姑山石刻
  山石刻(含一勺之多、月泉、玉練雙飛)位于江西南城縣,石刻時代為明、清。原名仙都觀鄧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觀、墓、造象已毀,現(xiàn)存“一勺之多”、“月泉”、“玉練雙飛”。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屬武夷山系軍峰山之余脈,海拔不到一千米。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山習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大學者華子崗遨游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南宋詩人謝靈運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贊美-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大醫(yī)學士葛洪煉丹登臨-山,稱贊“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游歷-山時,親自撰文并書《-仙壇記》,是僅次于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詳細]
從姑山石刻
  坐落在南城縣東南五公里的從姑山,臨江豎立,氣勢雄偉。整個山系,皆巖石結(jié)構(gòu),交相組合。從姑山分東西兩峰,東峰為“飛鰲峰”,西峰為“天柱峰”。兩峰之間有素稱“從石天光”的一線天,中間架一天橋,長約2米,寬1米,溝通兩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思想家羅汝芳曾在此建立“從姑山房”,接待四方來和他共同講學的人。明代偉大的戲曲家湯顯祖曾求學于此。從姑山在古時為文人云集之地。據(jù)《-山志卷十二附從姑山》記載,在此揮毫題句者,達四十三處。至今“飛鰲峰”、“洗心池”、“玉立”、“高山仰止”等,仍一一鐫刻石崖之上。尤以羅汝芳題的“飛鰲峰”三字赫然在目,筆力超群,疑非人力所致。從姑山石刻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潮音洞石龕窟
  潮音洞石龕窟位于南城縣岳口鄉(xiāng)伏牛村,東臨盱江,是古代人工所開鑿的一處石龕窟,建于明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洞外一龕,洞內(nèi)石壁浮雕羅漢佛像二十尊,頭部均被砸掉,另有一尊腳踏蓮花的觀音,有一定的石刻藝術(shù)。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潮音洞口俯視盱江,可見盱江水中有一狀如盤珠的巨石,正好與潮音洞口相對,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在潮音洞內(nèi)可聽到盱江中巨石下發(fā)出漲潮與退潮之聲,其聲如海潮之漲落,故名“潮音洞”。當?shù)貍髡f“打出潮音洞,修起萬年橋”,萬年橋的石頭即來源于此洞。萬年橋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竣工于清順治四年(1647),潮音洞亦成于同時。潮音洞內(nèi)呈長方形,寬10米,深20余米,空氣清新,氣候清涼。內(nèi)建樓閣雕梁畫棟。石壁上有10余尊羅漢佛像浮雕,形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洹A碛幸蛔鹉_踏蓮花,手持云帚……[詳細]
明益藩王墓地
  益王家族墓群,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洪門鎮(zhèn)洪門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萬歷二十九年(1601),洪門、岳口被劃定為益王家族墓區(qū)。洪門墓區(qū)上至徐田、莊上,下至鋪前,方圓20里。據(jù)南城縣志介紹,益王家族墓群為明代皇帝朱見深之子益端王系墓葬區(qū),包括益端王朱祐檳、益莊王朱厚燁、益恭王朱厚炫、益末王朱慈炱及其子孫的歷代墓塋。這些王墓的墓室是規(guī)模宏大的“地下宮殿”,有的為磚室結(jié)構(gòu),有的為石灰結(jié)構(gòu),上面蓋以數(shù)噸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澆漿封固,墓前設神道及神道碑,神道兩旁豎有文武官吏、石人石馬。還筑有護墓圍墻,豎有“益王墓葬地方,百姓不準在此葬墳放牧狩獵”的禁牌,設有專人看管。洪門明代益王墓群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fā)掘,出土器物中,除一批金、玉器之外,還有全副儀仗俑110件,為研究明代藩王禮制規(guī)模提供了珍貴……[詳細]
10、寶方寺
寶方寺
  地理寶方禪寺,位于江西省南城縣嚴和鄉(xiāng)上藍村,距縣城約六十公里,與黎川縣接壤,寺側(cè)有公路通達南城、黎川兩縣,交通便利。歷史寶方禪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六六五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該寺初名“上藍院”,是曹洞宗二世祖禪錫別院,舊址在今上藍村委會東張家窠村,距相寶方寺約兩公里,后改為寶方院,宋英宗治平元年(一○0年)敕封為包房禪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寶方禪寺占地總面積為四千六百八十一平方米,其中寺殿房舍占地面積為三千三百九十八平方米,花園、曬谷場占地面積一千兩百八十三平方米,共有水田、旱地、山林面積共四十點五畝。該寺坐北向南偏東,三面環(huán)山,氣候宜人,風景優(yōu)美。寺前翠竹掩映,溪水潺潺;寺后松林蔥郁,古樹參天,云霧繚繞。寺后側(cè)有保留完整的化身窯、佛塔林(其中有清康熙年間所建云凈禪寺塔、母……[詳細]
11、仙都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都觀
  麻姑山仙都觀也稱麻姑廟,1992年重建,整個園林建筑占地萬余平方米,是一座典雅、古樸的仿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元君殿、偏殿、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的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碑亭以及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和澳門、新加坡、日本等地名家手跡的200米長的書法碑廊。麻姑山位于江西南城縣西,離城約十余華里。這里山勢秀麗,萬木蔥籠,鳥語花香,物產(chǎn)豐富,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千古流芳的“魯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仙境依然,故《名山志》上說“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獨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東南!睋(jù)《云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