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鄭州市 > 管城區(qū)旅游

管城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鄭州城隍廟
  鄭州城隍廟位于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原名城隍靈佑侯廟。該廟始建于何時,文獻缺乏確切記載。據(jù)民國《鄭縣志》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劉汝,隆慶四年(1570)知州李時選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陳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張,乾隆五年(1740)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吳榮棨亦重修。此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后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大門面闊3間,進深2間,懸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后尾均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金枋相連,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檁。明間前后立4根石柱,周圍用木柱,中間為木制通柱,平面均呈小八角形。實榻大門3合,分別裝在通柱上。門前砌6級……[詳細]
2、鄭州文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鄭州文廟的落成時間應該在這17年間。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頗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擁有學校和相當數(shù)量的知識分子。據(jù)記載,鄭州文廟規(guī)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shù)的建筑。前院還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后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圣祠、鄉(xiāng)賢祠、存誠齋等。特……[詳細]
鄭州北大街清真寺
  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鄭州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fā)源地。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蘭教與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點是民族與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鄭州伊斯蘭教是隨著回族人口的出現(xiàn)而傳入的。唐代,公元7世紀初,管城已是兩京(長安、洛陽)通往沿海各地的水陸碼頭,一些過往的阿拉伯使節(jié)和商人,或寄寓或留居,成了當今鄭州回族最早的來源。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兵馬副帥仆固懷恩極其所率軍隊在安史之亂平息后,留駐汴洛黃河兩岸。據(jù)史家考證,仆固懷恩是一位“勇敢善戰(zhàn)的穆斯林人”,他所率領……[詳細]
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
  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位于鄭州市管城區(qū)南乾元街與東三馬路交叉口西北角天榮服裝城內(原三益街小學),在原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的北側.民國年間曾是“湖北會館”。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教育司在這里創(chuàng)辦鐵路職工學校,被稱為“京漢鐵路鄭州職工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改為“三益街小學”。1921年初,經北洋(京)政府交通部批準,在鄭州建立鄭州鐵路職工學校。1921年6月,學校建成并啟用。因鐵路工人高斌、姜海士等人經常于夜晚來校上課,故稱“工人夜!薄N錆h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趙子健從北京被派到鄭州鐵路職工學校任教,并代校長。他從調查工人情況入手,向工人講授文化知識,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啟發(fā)工人覺悟。1921年3月,李大釗到鄭州視察和指導工人運動,并在趙子健陪同下,到夜校向工人介紹俄國工人解放的情況,宣……[詳細]
鄭州商代遺址
  商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一帶,為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遺址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里岡,面積約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遺址、宮殿區(qū)遺址、居住聚落遺址、墓葬區(qū)、手工作坊遺址、窖藏坑等遺跡類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長約7千米的(內城)城垣遺址和分布范圍巨大的宮殿區(qū)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鄭州商城遺址三重城池和宮殿區(qū)的整體形制奠定了中國城市發(fā)展的基礎。三座窖藏坑內出土的大批王室青銅禮器為鄭州商城使用的下限年代、商王室的祭祀禮制、青銅重器的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等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料,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認識商代前期歷史、對商文化研究和中國早期青銅文明研究以及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發(fā)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宮……[詳細]
鄭州市紫荊山路4號
  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簡稱黃博。位于鄭州市紫荊山路4號,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藏品共一萬余件(套)。黃河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作為專題陳列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占地7000多平方米。黃河博物館現(xiàn)有建筑2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黃河博物館為磚木結構,仿蘇式建筑,整體形狀為工字形。米黃色的墻體圓拱形的木質紅窗,房檐下白色的造型和石膏花紋為整個建筑添色不少,加之穹形圓頂極具歐式風格。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治黃展覽會”。1957年7月將“治黃展覽會”改為“治黃陳列館”。 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20周年,重新舉辦“治理黃河展”,館名定為“黃河展覽館”,郭沫若提寫?zhàn)^名。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黃河博物館主要宣傳黃河自然概況及治理工作情況;尽[詳細]
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商城遺址位于鄭州市區(qū)內。面積25平方公里,1950年秋發(fā)現(xiàn)。它是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目前仍存在著一座周長為7公里的商代城墻。商城近似長方形,北城墻長約1692米,西墻長約1700米,南墻和東墻長度均為1870米,周長近7公里。城墻底寬20米左右,頂寬5米多,其高度復原后約10米。以全部的城墻長、寬、高計算,鄭州商城約用夯土量為87萬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約174萬立方米。鄭州商城內中部偏東和東北部一帶,約占鄭州商城1/6左右的范圍內,遺存有各類高低不平的夯土臺基,臺基排列不甚規(guī)整,但靠近東北隅的較密,而西南部則較為稀疏,其中東北隅就先后發(fā)現(xiàn)了20多處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大的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小的僅100多平方米。有的夯土基面上還保存著柱子洞、柱基槽和石柱礎,表明這里是商代的宮……[詳細]
尚崗楊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位于鄭州市東南5公里南曹鄉(xiāng)西尚崗楊村西的土崗上。遺址西靠七里河,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遺址西側臨河斷崖上可看到文化層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房基為“木骨整塑”,墻壁與地坪經大火燒烤呈磚紅色,—卜分堅固。窖穴多為桶狀與袋狀,填灰土和燒土塊或深灰色草木灰。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墓。在遺址范圍內,地面上散存大量燒土塊、陶片、殘石器、獸骨等。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為主,其次為泥質灰陶。陶器表面多素面,磨光或施一層陶衣。部分罐、缽、盆、甕的腹部飾弦紋、雞冠紋;小口尖底瓶飾線紋;缸的外壁飾粗線紋,口部飾附加堆紋;部分盆、缽、碗、罐上腹部施白衣,并繪黑、褐或紅彩圓點、弧線三角紋、花卉紋、同心圓紋、水波紋、網(wǎng)格紋、平行線紋等。該遺址屬仰韶文化中……[詳細]
鄭州清真寺
  鄭州清真寺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清真寺街。該寺始建于元代。明代已具相當規(guī)模,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和四十七年(1782)曾進行過兩次大的重修,1982年又重修。現(xiàn)存大門、望月樓、拜殿等,均為清代中葉以后建筑。寺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1497.2平方米,由主院和北跨院組成。主院中軸線依次排列為照壁、大門三間、望月樓三間兩層、禮拜大殿五間及窯殿三間,望月樓兩旁分列掖門各一間,中軸兩側分布廂房五間。院西南角有著名的“巴巴墓”兩座,北跨院建有經學及武學(已毀)、沐浴室。鄭州清真寺的殿宇為采用地方手法的清代磚木結構建筑,部分構件帶有伊斯蘭風格,部分為早期構件。寺內殿宇肅整、古槐參天,古碑林立,文物薈萃,匾聯(lián)生輝,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風格清雅。 鄭州清真寺是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fā)源地,是鄭州市規(guī)模最大、……[詳細]
10、列子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列子祠
  列子祠位于鄭州東部的黃泛區(qū),屬豫東平原的西側邊緣地帶,古稱圃田澤。列子祠原位于圃田村北部,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據(jù)碑文記載,明萬歷八年(1580年)監(jiān)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路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生重建祠堂,并立《重修列子祠記》碑刻一通。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卷棚、左右?guī)、過廳、門樓15間,呈長方形院落。1964年拆除,在其舊址建起小學。到2006年,在圃田村民張金貴的帶領下,于列子祠舊址東移15米恢復重建列子祠,10月份完工。新建列子祠基本保持原貌,南北長35米,東西寬20米,面積700平方米。大殿三間,為仿古式建筑,座北朝南,內置列子像。列子祠內現(xiàn)存碑刻三通,大明萬歷年間碑刻一通,寬0.85米,高2.68米,厚0.17米;清康熙年間碑刻一通,寬0.66米,高1.2米,厚0.13……[詳細]
11、西營崗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營崗遺址
  西營崗遺址地處鄭州東南部的沙丘崗地,東南為黃淮大平原。遺址處在一個分布呈三角形的三個沙丘上,西北部沙丘面積約1000平方米,呈不規(guī)則形,高約4米;東北部沙丘近似橢圓形,較為平坦,高約2米,上面種有桃樹,面積約10000平方米;南部沙崗,近圓形,土丘狀,上面分布有近代墓葬。三個沙丘下面均為起伏不定的臺階狀荒地和小塊麥田,東北部緊鄰免燒磚廠。在斷崖上發(fā)現(xiàn)有文化層分布,厚1-1.2米,紅褐土,夾有燒土、炭粒等,土質較松,包含物有陶片、獸骨、石器等。在東北部發(fā)現(xiàn)有豐富的繩紋陶片、獸骨和石器等。陶片陶質有泥質陶和夾砂陶;陶色以灰陶為主,另有少量的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素面等;器形有大口尊、深腹罐、大口罐、盆等遺物。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2、東周古城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周古城
  該城東、北、西三面城墻都較直,惟南城墻曲折,造成東西城墻的不均等,東寬西窄,使故城形狀呈“刀把形”。該城有城墻和城壕兩部分組成。城墻保存狀況較好。南城墻長983米,西城墻長446米,北城墻長887米,東城墻長560米,城墻周長為2876米,總面積約43萬平方米。城墻四周均有城壕,寬約60米。城墻采用砂質粘土和粉沙土,分層夯筑而成。城墻四周發(fā)現(xiàn)缺口六個,有的是城門遺跡。城墻西南角處,上頂平坦,傳說是“點將臺”。東城墻內側有一高崗,傳說是監(jiān)倉,即-犯人之處。東城墻外有一并列的雙峰崗,叫門倉崗。該城址的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較厚,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城址。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青龍山魏長城遺址
  青龍山實為一圓形土崗,由此向東有高低不平的山崗10余個,隴海鐵路由青龍山北坡下東西穿過,東有潮河,北流折東;東北古時為圃田澤,崗上有列子故里和新建的管城老年活動中心。據(jù)調查,青龍山崗高近50米,在崗南側半坡上,發(fā)現(xiàn)一個有沙性粘土分層夯筑而成的帶狀夯土遺跡。該遺跡殘長50余米,寬20米,殘存高度0.7米,北到青龍山崗頂,被七十年代修建的軍事工程疊壓,東南部被修路取土破壞,夯層厚度8-12厘米,夯窩較平。包含物有泥質繩紋陶片,以灰陶為主,紅陶較少,器形有豆柄、大口甕、寬沿盆、板瓦等。根據(jù)夯土遺跡的形狀、結構及包含物分析,應為魏長城遺址的一部分。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圃田故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圃田故城
  圃田故城地處鄭州東南部,位于鄭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大王莊辦事處蔣沖村、古城村。面積204萬平方米,城址區(qū)較之周邊高出2-5米,西北城角保留有部分城墻。城有四門,東門在韓莊西,南門在劉家崗,西門在蔣沖村西,北門在西古城。城外發(fā)現(xiàn)有古墓葬區(qū)及灰坑等遺跡,出土遺物有陶器、銅器、石器等。圃田故城是東周、漢代時期文化城址,北部緊鄰戰(zhàn)國魏長城遺址,是鄭州東南部郊區(qū)古城址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城址,對于研究東周、漢代時期的社會結構及魏長城走向具有重要意義。第七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5、于莊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莊遺址
  于莊遺址地處鄭州東南部郊區(qū)的黃土高原前緣向沙丘崗地過渡地帶,東南臨黃淮大平原。遺址區(qū)地勢相對較為平坦,較之周邊稍高。在地表采集有陶片,中部尚留有一土臺,面積約50平方米,斷面暴露有文化層,厚0.8米,紅褐土,土質較硬,遺物較少,包含有陶片等遺物。其它地方因未鉆探,文化層厚度不祥。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另有少量的泥質灰陶;陶片多飾有繩紋,器形有陶罐、鬲等遺物。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曹古寺遺址
  曹古寺遺址地處鄭州東南部的沙丘崗地,東南為黃淮大平原。遺址區(qū)地勢較平緩,中部較之周圍稍高,由東南向西北部稍微傾斜。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遺址區(qū)建有一座磚窯場,因取土發(fā)現(xiàn)較多的陶片,后來廢棄。在遺址區(qū)中部地表采集有陶器殘片、石器等,陶片陶質有泥質陶、夾砂陶,陶色有灰陶、紅陶、褐陶等,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盆、罐、甕、釜、豆等。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站馬屯西遺址
  站馬屯西遺址位于鄭州南部郊區(qū)的丘陵區(qū),地勢為南高北低,遺址區(qū)地勢較為平坦。2004年8月,在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文物點的勘探、試掘、復核工作時,發(fā)現(xiàn)該遺址。此遺址為單一仰韶文化時期遺址,文化堆積比較厚,歷史與考古價值都非常重要。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站馬屯遺址
  站馬屯遺址位于鄭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鄉(xiāng)站馬屯村南古河道兩側的土崗上,平面形狀呈不規(guī)則,遺址區(qū)原為隆起的圓形土崗。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517米,總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約為1.5~2.0米,是一處龍山文化的遺址。1984年,國家文物局鄭州培訓中心兩次組織考古訓練班學員在此進行考古實習,發(fā)掘面積350平方米,發(fā)現(xiàn)房基9座、灰坑27個、井7眼、墓葬5座、甕棺葬1座、陶窯1座、灰溝1條。其中除7眼水井和3個灰坑為東周遺跡外,其余均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兩次發(fā)掘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比較完整的各類遺物達200余件。主要是陶器,還有骨、角、蚌、石器等。陶器,器表多磨光或素面,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繩紋等。器形有鼎、罐、澄濾器、碗、缽、盤、甕、盆等,石器有錛、打制的細小石片等。骨器有匕、簪、鑿、錐等……[詳細]
李馬莊東南遺址
  李馬莊東南遺址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30萬平方米。遺址區(qū)現(xiàn)位于鄭州市東部鄭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規(guī)劃范圍內,南繞城高速公路的北側,西臨潮河。遺址區(qū)地表現(xiàn)為農田及經濟林,目前保存狀況較好。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0、安莊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莊遺址
  安莊遺址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6萬平方米。在北側斷崖上發(fā)現(xiàn)有灰坑;铱油辽液稚诤稚,包含有燒土,獸骨,陶片等。陶片陶質有泥質和夾砂,陶色有灰陶,黑陶,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弦紋、素面等。器型有盆、甗、罐、杯等。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