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 > 丹陽市旅游

丹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朱氏先塋牌坊
  “朱氏先瑩”牌坊位于丹陽市云陽鎮(zhèn)太陽城居委會朱家自然村。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5年),南北向,單門式,青石質地,面寬3.26米,現(xiàn)距地表高度2.87米,有部分埋入地下,梁上刻有“朱氏先瑩”四字,上款有“萬歷甲寅孟冬吉旦,下款孝孫文高立”,柱頂部刻有祥云紋及仙鶴,梁下有“雙獅戲球”。據(jù)說朱姓墓主人為明代進士,此牌坊為墓主人孫朱文高所建。該牌坊是丹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極少數(shù)墓葬中的附屬建筑,對研究明代官宦葬制、民俗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82、正儀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儀坊
  正儀坊,又稱“黼黻文明”坊,坐落在市區(qū)西門大街,建于明代,為表彰明代尚書姜寶而建,姜寶為丹陽東鄉(xiāng)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牌坊橫跨西門大街,東西向,為三門式。花崗巖石質,面寬約8.9米,通高5.8米,清代整修時又加青灰石構件,上刻有“黼黻文明”四字,意即經(jīng)過此坊時要衣冠整齊,肅然起敬,注意禮儀。該牌坊對研究明清丹陽城市布局,建筑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夏霖故居
  夏霖故居位于丹陽市市區(qū)新民中路百合苑小區(qū)內,故居原有三進,現(xiàn)僅存一進四間,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平房,坐北朝南,進深七檁,面闊14.2米,進深7.3米,東西山墻完好。夏霖(1895.11—1927.11),字雨人,化名,林雨人,余仁,宋時雨,丹陽人,1925年4月惲代英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4月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1927年10月在無錫領導農民暴-動-由于泄密不幸被捕,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年32歲。故居因所在地進--地產(chǎn)開發(fā),2006年進行落架式維修![詳細]
夏霖烈士墓
  夏霖烈士墓位于丹陽市司徒鎮(zhèn)聯(lián)觀行政村寺基崗自然村東北約400米處農田中。該墓為一水泥混凝土墳包,墓前立碑,碑文:“烈士夏霖同志之墓”立于1954年,碑陰有烈士生平,夏霖(1895-1927)丹陽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任丹陽獨立支部書記,1927年在無錫被捕,1927年11月13日英勇就義![詳細]
丹陽蕭氏宗祠
  蕭家祠堂始建于宋代,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存,西晉時,丹陽蕭姓始祖齊高帝蕭道成的高祖父蕭整由山東遷入丹陽,從此留有了丹陽蕭氏。丹陽蕭氏出了齊梁二代的皇帝聲名顯赫。今存房屋兩棟,房屋主要為清代建筑遺存,兩進房屋均面闊21米,進深九檁,12米,磚木結構,較為殘破。該祠堂對研究丹陽明、清時期祠堂建筑的布局、工藝以及丹陽蕭氏的族源研究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86、三思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思橋
  三思橋又名再思橋,坐落在市區(qū)谷口街,東西向的內城河上。該橋始建于元大德年間(1297年左右),橋上原有亭,乾降三年(1738年)知縣胡葵重修。該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橋高約5米,長18.4米,寬4.8米。橋面由花崗巖石平鋪,橋欄是用青石砌成,橋兩邊也鐫刻“三思橋”三字。該橋是谷口街市民出行必走之道,現(xiàn)仍使用。該橋建于元代,并在明、清時多次維護,但一直保持原貌,對研究丹陽古代橋梁建造的形制、建造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中新街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位于云陽鎮(zhèn)中新街4號,該建筑建于民國早期,為三進三院二廂房,硬山式磚木結構,五開間,通面闊19.5米,進深10.2米,一進單層,二、三進兩層結構。五峰馬頭墻四座。院內青石鋪地,第二、三進大門有磚雕門樓有“竹藝松茂“四字,第三進后門外有井一口,井圈為六角形,井壁用青磚疊砌。井圈刻有“東井銀泓”四字。建筑分布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張家大院對于研究丹陽地區(qū)民國大型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制,建筑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88、朱公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公祠
  朱公祠位于西九靈山自然村中,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由朱棟隆創(chuàng)建,原有三進三楹,F(xiàn)存兩進兩楹,座北朝南,第一進三開間,面闊12米,進深6.2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木質門楹上 書-“明亞中大夫進階三品江西兵備副使”。第二進三開間,七檁進深7米,堂匾書“敘倫堂進土匾”。第三進為正室今已毀匾日“南渡功臣”。據(jù)該村朱姓族譜介紹該朱姓先祖為南宋人與南宋大儒朱熹同宗。該祠堂對于研究丹陽地區(qū)明代建筑風格、布局以及民俗等制度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陀羅尼經(jīng)幢
  陀羅尼石經(jīng)幢又稱尊勝石幢。建于唐開元十四年(726年)。經(jīng)幢原在云陽橋(賢橋)高陵寺放生池前,民國時移至丹陽老公園,1972年又移至市文化館內,2004年移入博物館門前。經(jīng)幢為青石質,高2.5米,圍長1.6米,呈八角形,每面寬0.20米,陽刻陀羅尼--,各面上端浮雕佛像裝飾,浮雕佛稱已模糊不清。陀羅尼經(jīng)幢是丹陽唐代大型寺廟高陵寺的直接見證,本身雕刻也很精美,具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90、導墅老街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導墅老街
  導墅老街始建于清代中葉,街道全長三百余米,街道北側民民有二進居多,南面民居前面臨街,后窗臨老鶴溪河道。多為一進,大街現(xiàn)有老茶館、書場和酒肆,街道路面為長條花崗巖石鋪筑。導墅老街對于研究丹陽清代街區(qū)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黃競西故居
  黃競西(1897.11—1927.7),丹陽人,曾化名黃麗華、吳福民。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5年經(jīng)惲代英、劉重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時9月任丹陽獨立支部書記,1927年6月26日,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史高塔路恒豐里104號開會,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7月遇難。故居現(xiàn)存房屋一間,磚木結構。院墻外有古井一口。黃競西故居對研究丹陽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史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鎮(zhèn)江萬壽庵
  萬壽庵位于丹陽市陵口鎮(zhèn)新廟行政村新廟村。該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原有三進二院,1960年年久失修倒塌,現(xiàn)僅存一進,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五開間進深七檁,抬梁式結構,萬壽庵于1997年由新廟村民集資修復一進,面闊19米,進深8.2米,分布面積為155平方米。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寺廟建筑的布局、建筑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93、荊村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村橋
  荊村橋位于丹陽市云陽鎮(zhèn)荊城村,座落于南北向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里人束崇文建。明永樂年間(1403年)僧一慧重建,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橋長23.7米,橋寬5米,中間寬3.7米,橋拱形頂部有石刻有“荊村橋”三字。青石橋欄上雕有蓮瓣紋。1998年村民對橋欄修建過,橋面為花崗青石平鋪,現(xiàn)橋仍使用。荊村橋對于研究元明清石拱橋的建造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94、警鐘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警鐘樓
  警鐘樓位于丹陽市三思橋街(西門大街東首),正式名稱為城西救火會,俗稱警鐘樓。建于民國19年(1930年),坐西朝東。原有五層,現(xiàn)僅存兩層,大門上有“城西救火會”五字,墻基座有塊石碑,碑刻有:民國十九年建警鐘樓城西救火會。該建筑具有歐式風格,磚木結構,建筑分布面積為約37.8平方米,警鐘樓主要用于民國時期城內消防報警和火災撲救。第一層停放救裝備,第二層救火人員辦公和更衣,第三、四層四面有窗,用于了望,頂層掛有警鐘,用于報警。警鐘樓是丹陽唯一的近代消防設施建筑,對研究丹陽近代消防史、社會史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敬節(jié)會碑
  兩塊石碑位于呂城中心小學內,兩碑碑首分分別刻有“呂城敬節(jié)堂仿行彭氏恤會碑記”“敬節(jié)會碑記”,是清乾隆56年(1801),盧云路撰,姜日新書。碑文主要記錄了當時由鄉(xiāng)紳、邑人發(fā)起捐錢,田產(chǎn)等財物在現(xiàn)呂城中心校址內建立呂城鎮(zhèn)“敬節(jié)堂”用以撫養(yǎng)喪夫守節(jié)的婦女及其她的子女們,記錄中有撫養(yǎng)年限及每月具體錢糧數(shù)額。兩碑現(xiàn)平躺于地面,青石質,碑高152厘米,寬78厘米。 該碑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社會福利、慈善機構的機構構成,以及社會習俗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九里功德碑
  功德碑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九里行政村,九里村季子廟內,碑青石質,碑高3米,寬2.87米,厚0.22米,碑文正反面文字記載了大清道光八年,季子廟大殿廊房倒塌,由季札三讓王位,德--人,激起季子廟周邊三縣(丹陽、丹徒、金壇)官員民眾捐款之事。故人留下此碑為功德碑![詳細]
97、官醬園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官醬園
  官醬園位于訪仙鎮(zhèn)仙橋南路1巷,店鋪稱“太和坊”,清末民初生產(chǎn)廠名叫“恒升醬醋廠”,是清代訪仙乃至鎮(zhèn)江地區(qū)釀制醬、酒、醋等產(chǎn)品的老字號,產(chǎn)品曾遠銷鎮(zhèn)江地區(qū),全國及南洋地區(qū)。清中葉曾被巡撫鹽漕部院授予“官醬園”稱號,清宣統(tǒng)年其香醋曾獲得南洋勸業(yè)會頒發(fā)的獎章,F(xiàn)存民國時店鋪一處,三開間,面闊11.5米,磚混結構,“官醬園”清代木制,木牌現(xiàn)仍保存完好。官醬園對研究丹陽清代,酒、醬、醋等產(chǎn)業(yè)的歷史與發(fā)展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98、呂瀆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呂瀆橋
  呂瀆橋位于丹陽市皇塘鎮(zhèn)蔣墅藤村行政村藤村自然村。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石板橋、東西向、橫跨呂城通往蔣墅的呂瀆河上,是呂城至蔣墅呂瀆河上的唯一古橋。橋基座由青石砌成,橋面由五塊長方形青石鋪成。橋北面有“呂瀆河”三字,橋欄為花崗巖,由三塊二組砌成。橋長15.54米,正橋長4.7米,寬3.1米,現(xiàn)保存較好。該橋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石梁橋修造形制、工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貢家祠堂
  根據(jù)《貢氏宗譜》記載,貢家祠堂于明萬歷年間至崇禎十年(1638)年建成,乾隆乙亥年(1755)和嘉慶丁卯年(1801)年進行擴建和維修,原分三進庭院式,現(xiàn)第二進、第三進的西側各3間保持明代原樣,抬梁式木結構,用料碩大。散亂砌放的石板、石雕精美,石望柱完整,現(xiàn)第一進及二、三進的其余部分在解放后,經(jīng)多次改建為供銷社使用。貢氏祠堂第二三進梁架結構具有明顯的明晚期建造特征,是丹陽為數(shù)極少的明代建筑,對研究丹陽明代建筑的布局、技藝具有很高的價值![詳細]
100、高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陵
  高陵位于司徒鎮(zhèn)大墳村北,又名大墳墩,村以墩名。墩底徑約60米,高約13米。據(jù)《三國志?吳書》及清乾隆年《丹陽縣志》記載,為三國吳大帝孫權之父孫堅之墓。孫堅字文臺(155-192),東漢末破擄將軍,公元192年攻劉表時戰(zhàn)死,歸葬于曲阿,孫權稱帝后(222年)被追謚為武烈皇帝。據(jù)《建康實錄》:“黃龍元年四月丁酉追尊,葬丹陽縣西十五里孫陵港,吳皇后合葬!备吡晔怯姓芬约暗胤街久鞔_記載的孫堅墓葬,對于研究東漢末以及三國時期的歷史有重要的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