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連云港市 > 海州區(qū)旅游

海州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41、海州碧霞宮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州碧霞宮
  碧霞宮位于海州區(qū)白虎山東麓,曾為海州砂輪廠倉庫。碧霞宮現存二進院落,有大殿、后殿各東西三間,系磚木結構。據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鑒定,基本上保持著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樣和風格。其西壁嵌有一塊清順治六年的《燈油田記》碑,可能是清初修理此建筑時砌入的,為考定碧霞宮的建筑年代提供了佐證。我市康熙七年大地震前的建筑已極為少見。碧霞宮是不可多得的古老建筑,它對研究明末清初的建筑技術有重要的價值,也為進行抗震防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1992年碧霞宮大殿因需要前移20米。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汝珍紀念館
  李汝珍紀念館位于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職業(yè)中學院內,原為清“板浦鹽課公司衙門”之一部分,名“鹽課司門”,為一宅兩進的徽式建筑。歷史上[李汝珍紀念館]曾是淮鹽的重要集散地,曾出過二許(許喬林、許桂林)、二喬(喬紹僑、喬紹傅)等著名文人,古典文學名著《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19歲隨哥哥李汝璜來到板浦鎮(zhèn),在這里娶妻生子,并花了半生精力完成《鏡花緣》、《李氏音鑒》、《授子譜》等傳世著作。當年李汝珍住處附近的一座庭院,被辟為李汝珍紀念館,經過修繕和擴建,已于1992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為晚明建筑,清靜幽雅,院中古木名花,青草綠苔,頗有當年著書時的遺韻![詳細]
連云港石穴巖畫
  連云港石穴巖畫主要分布在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錦屏山、連云區(qū)中云臺山、海州區(qū)南云臺山、灌云縣大伊山和東?h馬陵山等地。這些石穴巖畫多是由一個個人工磨制的圓形石穴組成,部分周圍還刻有方形棋盤圖像。部分圖案疑似天空星象,故俗稱“星象石”。有專家認為石穴巖畫為新石器時代祭祀所用。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單體石穴巖畫為中心向四周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單體石穴巖畫為中心向四周延伸50米。……[詳細]
三元宮會議遺址
  三元宮坐落于云煙縹渺和綠樹濃郁的花果山之中。1929年海屬地區(qū)工農運動正在興起,中共東海中心縣委決定利用農歷四月初八“浴節(jié)”趕廟會機會,于三元宮西飛樓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東海、灌云、贛榆、沭陽等縣黨的骨干數十人。中共徐海蚌特委也派人前來參加,會議由中心縣委書記李超時主持。特委代表傳達了中共“六大”的會議精神,李超時就海屬地區(qū)的形勢和任務作了報告。這次會議從5月6日一直開到22日。會后海屬地區(qū)黨組織深入工農群眾,為進一步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進行斗爭奠定了基礎![詳細]
朱麻村招信軍石刻
  朱麻村招信軍石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云臺街道朱麻村西約400米處?堂鎸68厘米、高95厘米、字徑7厘米?涛墓菜男,左起豎行陰刻,楷書。該石刻刻文0-現“招信軍”字樣,字跡清晰可辨,落款為寶祐二年十二月日刊。此石刻對連云港市宋代交戰(zhàn)遺跡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刻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石刻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50米![詳細]
海州古墓葬群
  海州古墓葬群位于海州區(qū)朐陽辦事處,西自海州白虎山,東至孔望山,北起玉帶河,南至錦屏山麓。自五十年代以來,這一地區(qū)屢有漢代木槨墓、石槨墓和宋代磚石墓出土。出土文物豐富,有些文物是全國罕見的藝術珍品。如西漢侍其繇墓、霍賀墓,其報告都已在《考古》雜志上公開發(fā)表,近年,還出土了早期的漢畫像石墓和明代的墓志銘。目前,這一帶的地下還埋有大量古墓葬。海州古墓群對研究古代的葬俗、典章制度以及海州的歷史,都有很重要的價值。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孔望山,西至白虎山,南至錦屏山,北至玉帶河![詳細]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民國校舍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民國校舍(1943年)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民國校舍建于1943年,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解放西路99號(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老校區(qū))校址西南隅。其中,南排校舍為磚石結構,占地約277平方米;北排校舍為磚木結構,占地約221平方米;兩排校舍及園地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兩排校舍迄今已有70余年歷史。目前,兩排校舍基本結構完好。同時,兩排校舍建筑風格獨具韻味,為明清學堂風格,吸納了南、北方建筑特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詳細]
48、塔山古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山古道
  塔山古道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陽辦事處吳窯居委會南塔山,由北向南穿過林木扶疏、古老幽靜的山谷。古道依山地的自然形勢鋪筑而成。地勢低平處鋪以塊石,斜坡處鑿成臺階,高崗處劈成凹槽形路面。路寬2.6米,現長450米。根據古道旁的《新設山路記》石刻,其鋪筑的年代為金明昌二年(1191年)。塔山古道是我省首次發(fā)現的唯一有確切記年的古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9、甲子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甲子橋
  甲子橋位于海州區(qū)海州老東門外,據清《嘉慶海州志》載:該橋為嘉慶年間海州知州唐仲冕建,因建于甲子年,故名。橋為平橋全石結構,長10、寬3米,下有二個方形孔洞,保存完好。橋側有弧額石碑一通,碑文:“甲子橋”三個大字,為唐仲冕楷書。橋東南側有井一眼,清代開掘。橋下為甲子河故道,因是海州知州唐陶山倡導開掘,故又稱“唐公河”。該建筑對研究清代海州的水利、交通、貿易等方面的歷史都有很重要的價值。1993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中環(huán)路邊,西至澗溝外15米,南、北30米![詳細]
南城西山石刻
  南城西山石刻位于新浦區(qū)南城鎮(zhèn)西山。石刻分布在西山東南坡一塊高約3、長約10米的不規(guī)則的花崗片麻巖上,從南到北共三處,南是“夕佳”兩字,字徑約50厘米,錢泳題;中是“俯瞰東溟”四字,字徑33厘米,落款陽湖管干珍;北是民國三年南城地方名士舉人武霞峰、武笏山的隸體三言詩刻,8行,行6字,款兩行共24字?堂90×120平方厘米。該刻對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清至民初的書法藝術有重要價值。1993年公布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1、謝小樓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小樓橋
  謝小樓橋(清)謝小樓橋,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陽街道網疃村朐陽門東側居民區(qū),俗稱“龜腰橋”,為海州富紳謝希愚別墅謝家花園里的建筑,建于晚清。南北向,跨青龍澗,單孔石拱橋,花崗巖質。橋身長8.7米,寬2.45米,凈跨4米,矢高2米,橋面鋪以條石。原有8根欄桿,現存4根,欄桿呈方形,橋南二桿截面長0.18米,寬0.2米,橋北二桿截面長0.22米,寬0.2米,高0.8米。保存完好,為研究清代海州一帶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詳細]
南天門古關帝廟前山門
  南天門古關帝廟前山門位于新浦區(qū)花果山鄉(xiāng)花果山南天門北側,現在是南天門小學。前山門通高約3.5米,寬1.3米。據地志和碑刻記載,古關帝廟建于明萬歷年間,是明三元宮的附屬建筑。南京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鑒定,前山門依然保持著明末的建筑風格。在我市的古代廟宇建筑中,南天門古關帝廟前山門是康熙七年大震后僅存的最早建筑。它對研究古代建筑技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抗震防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3、牛首山石刻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首山石刻
  牛首山石刻(東漢)牛首山石刻位于連云港市高新區(qū)花果山街道牛首山山腰,其西為懸崖,東為大村通向關里的古道。石刻共有4處,分刻在3塊巖石上,從南向北排列依次為“吳平里□□□□□”、“□□漢建□”、“建初七年”、“□□吳平□里劉卒吏息地”,刻面朝東,字徑大小不均,平均在20厘米左右,刻文釋讀困難,字體為隸書,筆風古樸雄渾。牛首山石刻為東漢石刻遺存,對研究本地漢代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詳細]
54、南城城隍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城城隍廟
  南城城隍廟位于新浦區(qū)南城鎮(zhèn)東北山腳下,原址為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普照寺舊址。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重建。廟基東西寬40、南北長60米,廟舍共34間,三進,成中軸線對稱面局。主體建筑為前、中、后三殿。三殿東西兩側都有側門相通,并有東西配房。建筑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該建筑對研究地方民俗史有一定價值,為研究清初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1993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5、土船頂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船頂遺址
  土船頂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陽街道園林居委會錦屏山北麓白鴿澗西南坡積臺地上,是一處坡積黃土高墩。遺址東對馬耳峰,西接薔薇河,南倚錦屏山,北近海州城,因其外形像船,故名“土船頂”。遺址東西長100余米,南北寬30余米,高約4米,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經地面采集和整理,其遺物有紅陶及灰陶鬲足、鬲口、幾何印紋陶片、豆把、礪石、石斧等。遺址中含木炭,并有多處火燒痕跡。土船頂遺址為一處商周時期遺址,對連云港商周時期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鴿澗玄武石雕
  白鴿澗玄武石雕位于海州區(qū)朐陽辦事處園林村白鴿澗山頂,是依山巖的自然形狀圓雕而成。玄武石高40厘米,寬90厘米,通長186厘米;龜蛇相繞,作嬉戲之狀。玄武的雕刻技法和孔望山圓雕石像、圓雕石蟾蜍的技法一樣,蛇身又未刻出腹線,據此,玄武石雕可能是東漢晚期的作品。象這樣大的漢代玄武石雕是少見的,是古代雕刻藝術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之一。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玄武石為中心,南北各50米,東西各30米![詳細]
南城東山石刻群
  南城東山石刻群位于新浦區(qū)南城鎮(zhèn)東山頂,分布在東山南峰和去玉皇宮沿路兩側及玉皇宮東南側“徒然洞”一帶。共有明、清、民國時期各種字體大小不一的石刻30多處。石刻的最大字徑為68-55厘米,最小字徑25-16厘米,內容多為贊詠自然風光。此石刻群是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對旅游事業(yè)的開發(fā)和書法藝術的研究也有一定價值。1993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山下小路,西至東山山脊分水嶺,南至山腳下小路![詳細]
58、陶灣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灣遺址
  陶灣遺址位于海州區(qū)錦屏鎮(zhèn)陶灣村錦屏山東南麓,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陶灣遺址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紅砂質粗陶器和蚌殼、商代和戰(zhàn)國的陶片以及漢代以后的青瓷片。馬腰嶺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泥質平底碗和粗砂質陶罐腹片,還曾在遺址地表上采集到打制石器。馬腰嶺遺址對探索我市古文化的面貌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公路,西至馬腰嶺,南至陶灣村,北至尾礦壩![詳細]
59、九龍口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龍口遺址
  九龍口遺址在錦屏山東側一個背風、向陽、名叫九龍口的谷地中,現地屬海州區(qū)錦屏鎮(zhèn)陶灣村。面積15萬平方米。九龍口遺址1957年曾出土過一套戰(zhàn)國編鐘和商代的陶器,銅鏃及戰(zhàn)國陶片。其中一件紅砂質分襠陶鬲,可見東夷文化的端倪。此遺址對探索東夷文化有重要價值。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九龍口南,尾礦壩內![詳細]
南城東大街石板路
  南城東大街石板路(清)南城東大街石板路位于連云港市高新區(qū)南城街道鳳凰社區(qū)。南城東大街系清代建筑,街道長約1.5公里,寬約4米。街道路面由長約2米,寬約0.4米的花崗巖質條石鋪成。南城東大街保存了舊街道的風貌,對研究南城地區(qū)清代建筑的建筑結構、布局、技藝有較高的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