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吳江區(qū)旅游

吳江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同里古鎮(zhèn)
  同里古鎮(zhèn)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宋代建鎮(zhèn)。鎮(zhèn)區(qū)內始建于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眾多,“川”字形的15條小河把古鎮(zhèn)區(qū)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05中國魅力名鎮(zhèn)前10佳”。《同里志》記載,五湖環(huán)境于外,一鎮(zhèn)包涵于中。鎮(zhèn)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同里鎮(zhèn)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橋多。1、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間,先后出狀元1名,進士42名,文武舉人93人。同里鎮(zhèn)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芬、書畫家陸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煙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王紹鏊、著名經濟學家金國寶家。2、明清建筑多。鎮(zhèn)志記載,自1271-1911年,鎮(zhèn)上先后建成宅院38……[詳細]
2、吳江圓通寺 AAA
吳江圓通寺
  圓通寺位于吳江市區(qū)西郊,在朱家圩和曲尺灣之間,占地近百畝,西依仲英大道南段,東與吳模小區(qū)相接,北靠體育路,南臨江厙路,俗稱“大廟”、“吳模廟”、“十樣景廟”。據(jù)吳江縣志書記載,該寺始建于宋淳熙年間,大約就是公元1174年—1189年之間,元代至正年間、明代洪武初年、清代康熙年間多次修箿、擴建,頗具規(guī)模,曾一度香火旺盛,佛事頻頻,據(jù)說被佛教界尊奉為“蓮宗十三祖”的蘇州靈巖山寺印光法師也曾來圓通寺講經。抗戰(zhàn)期間,因戰(zhàn)亂影響,寺院開始破落,僧人逐漸離寺?箲(zhàn)勝利后,稍有回升,佛事活動繼續(xù)舉行,每年清明前后,當?shù)囟紩e行廟會。再到后來,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各類活動也廢止。本世紀初,經吳江區(qū)有關部門批準,進行復建,F(xiàn)圓通寺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19000平方米,建有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詳細]
同里退思園
  退思園,俗稱任家花園,新填街234號位于同里鎮(zhèn)古鎮(zhèn)區(qū),東連麗則女學,南與退思小廣場、明清街相望,西鄰退思廣場及古戲臺,北靠南濠弄。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園建筑布局,呈自西向東橫向布局,即西宅東園,與通常前宅后園的縱向布局,似有觀念上的突破。宅園自西向東各分為二,共為四組。整個建筑,布局緊湊,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渾然一體。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從宅開始,到庭院結束,春夏秋冬四景的發(fā)展主線,一氣呵成。主園還穿插著琴棋書畫四藝的精巧構思,可謂匠心獨具,巧奪天工。退思園的主體建筑宅第分東西兩組,西組建有轎廳、茶廳、花廳三進;東組內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并由東西雙重廊與之貫通,俗稱“走馬樓”。園景部分亦分東西兩組,即西庭東園,庭系園之序,……[詳細]
4、同里三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里三橋
  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三座橋統(tǒng)稱三橋,是同里的橋中之寶,分別建于明、清兩代。沿河青石駁岸,岸邊和歡、女貞臨波倒映,兩岸筑有花石欄。河中船來船去、橋上人來人往,是同里古鎮(zhèn)一道獨特的風景。太平橋,跨于東柳、漆字兩圩。橋為梁式,小巧玲瓏,橋上有聯(lián)一副。吉利橋跨漆字、兩圩,處太平橋、長慶橋中間。橋型為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lián),南側一聯(lián)曰: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北側一聯(lián)曰: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橋峙映雙虹。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跨東柳、兩圩,舊名福建橋,又稱廣利橋。橋上有橋聯(lián)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橋聯(lián)表明建橋者義結同心,為民造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橋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匯處,自然形成環(huán)行街道。用時參考30分鐘交通鎮(zhèn)內步行可達門票包含在100元套票內。開放時間全天開放景點……[詳細]
同里耕樂堂
  耕樂堂,位于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朱祥曾因協(xié)助江蘇巡撫周文襄公,修建寶帶橋有功,授予他官職,朱祥不愿為官,決志歸隱,引疾家居,一時達官敬重之。周文襄公、吳匏庵、趙半江、莫鱸鄉(xiāng)俱有贈詩,莫又為之記。晚歲益遺世務,日與鄰翁野叟徜徉山水間。耕樂堂是傳統(tǒng)的前宅后園布局,前宅由門廳、正廳、堂樓,后園由荷花池、三曲橋、三友亭、曲廊、鴛鴦廳、燕翼樓、古松軒、環(huán)秀閣和墨香閣組成,園西還有西墻門,可通郊外,是典型的明清宅第。占地4268平方米(六畝四分)。初建時,共有五進52間,后歷代興廢,已非原制,F(xiàn)有三進41間,有樓、園、齋、榭、廳、堂、樓、閣。前宅第一進是門廳,露門五間,前置褐色木門和竹絲門檻,莊重樸實,……[詳細]
6、嘉蔭堂
嘉蔭堂
  嘉蔭堂正門位于尤家弄中段,北門為長慶橋南堍,為柳炳南住宅。柳炳南祖上在北厙有一座宅第,名“綠蔭堂”,民國8年(1919年)一場大火把“綠蔭堂”化為一片廢墟。民國11年柳炳南花白銀二萬兩,購地一畝四分,到同里建宅,為紀念“綠蔭堂”,遂將宅名取為“嘉蔭堂”。嘉蔭堂四進三十二間,環(huán)境靜謐,建筑精巧,特別是各種雕刻,細膩精致,富麗典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嘉蔭堂的正門采用石庫門式的墻門,墻門用水磨青磚砌成,加以灰漿勾縫,整潔光亮。門廳的屋脊中間為“松鶴長春”磚雕。第二進即正廳,其屋脊正中,塑有福、祿、壽三星。正廳,是嘉蔭堂的主建筑,為仿明建筑,俗稱“紗帽廳”。廳上宮燈高懸,落地長窗、紅木幾椅錚錚發(fā)亮,大青方磚地面整潔光滑。桌子上方高懸“嘉蔭堂”橫匾為金石書畫家錢君匋所書,匾下一幅松柏長青圖,圖的兩側懸……[詳細]
7、崇本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本堂
  崇本堂(富觀街18號)位于西宅別業(yè)西鄰,座北朝南,面水而筑。除第三進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外,其余均為民國元年(1912年)重建。占地面積518平方米,共五進二十五間。1986年7月1日【吳政發(fā)[1986]87號】列為吳江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堂名出自“崇哉,崇人之德,本哉,乃根本也”之意。崇本堂原系西宅別業(yè)正廳之西的一組偏屋,為顧氏世居之地,后顧氏日趨衰落,則于清末時賣與商賈錢幼琴(三陽田錢家),錢氏則在此基址上除第三進樓房保存原貌外,其余于民國元年重新翻建。建國后土改時沒收,1980年落實政策前三進歸還錢氏,并由其房主買給法庭,為法庭所有,后二進仍屬房管部門。1990年由太湖風景區(qū)建設辦公室出資購買前四進,并于1991年至1992年進行修復,1993年元旦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崇本堂……[詳細]
8、先蠶祠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蠶祠
  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五龍路口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漢族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并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并衍生出許多風俗。先蠶祠是漢族古典廟堂式建筑,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氣勢軒昂。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樸素雅潔,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云”和“繡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yè)繁榮的寫照。過門樓不遠就是戲樓,戲樓兩側與廂樓相通,戲臺朝北,下面的石板廣場延至正殿前,場地開闊,可容萬人。正殿雄偉高敞,供奉中中華民族人方始祖軒轅、神農和嫘祖三座塑像,各位都知道軒轅就是黃帝,神農是我國的農業(yè)祖先,又稱炎帝,通常所說的炎黃子孫就是他們兩人的后代了。至于那位遠古女子嫘祖是黃帝的妻子,是她教會百姓養(yǎng)……[詳細]
震澤致德堂
  致德堂坐落于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鎮(zhèn)塘中市,梅場街34號,與江南名宅——師儉堂隔荻塘斜相對望。興筑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落成于民國元年(1912)。堂主徐簾青為震澤富商,開設米行、絲經行、竹行、壽器店等。清末,他積聚頗豐,為方便經營、生活起見,將米行、絲經行與住宅建于一處。民國年間,徐簾青年事已高,將家業(yè)傳于其子徐子為。徐子為(1906—1958),青少年時隨金松岑、章太炎研習古文,又就讀于上海文學院,擅長詩文,喜以詩文傳信,曾得魯迅致信約見,并與柳亞子詩文為友,加入了南社(湘集)。成年后,他熱心于地方上的教育、衛(wèi)生、交通、金融等事業(yè)。上世紀30年代,他聯(lián)絡浙江湖州、南潯士紳創(chuàng)辦蘇(州)嘉(興)湖(州)長途汽車公司,修筑平(望)南(潯)公路。他先后參加中華職業(yè)教育社、中國民豐同盟和中國民主建國……[詳細]
吳江報恩寺
  報恩禪寺坐落于柳字圩,位于屯村社區(qū)及西側,據(jù)寺內碑文(碑1959年被毀)和清順治《屯村志》記載:始建于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唐大中二年(848年)一名為顧文通的王裔為報恩舍宅再建,占地120畝。整個禪寺由山門、石佛大殿和觀音殿三部分組成,是江南五大古剎名寺(即金山寺、天寧寺、白鵲寺、靈隱寺、報恩寺)之一。寺院“廟田”唐至明前期有三千余畝,或和尚自種,或租給當?shù)剞r民耕種。寺西建有小屋和打谷場,有條小河,稱“和尚浜”,建有歇船的船坊。東邊有座古橋,名為報恩橋。寺設有東西兩庵,西庵稱“洗心堂”,坐落在鎮(zhèn)西義危圩,因圩有石塔一座,故稱石塔圩;東庵稱“濟渡堂”,坐落在夫字圩(鎮(zhèn)東南),故稱和尚角(現(xiàn)磚瓦廠址)。相傳五代十國遭兵燹(909~960年)。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僧玄……[詳細]
吳江文廟
  吳江文廟,亦名吳江孔廟。全國最早建造的孔廟在山東曲阜,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翌年即以曲阜孔子故宅立廟。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敕令在京城和各州縣建造孔廟。據(jù)說全國孔廟最多時達3000余座,隨著歲月流逝,滄海變桑田,至今各地孔廟尚約有300座。偌大一個中國,僅存這么些孔廟,而吳江作為一個縣級市擁有其一,不可不謂之幸甚。吳江孔廟坐落在吳江中學校園內,始建于宋紹興年間(1131—1162),至淳祐年間(1241—1252)先后建大成殿、崇圣祠、通號舍、琴書樓、登龍橋等,宋代末悉毀于兵燹。元至元元年(1335年)至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正殿,塑圣賢像,建欞星門、儀門、戟門等建筑。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鐫刻臥碑,建觀德亭,筑泮池、石橋等……[詳細]
盛澤濟東會館
  濟東會館坐落在斜橋街上,1986年7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原規(guī)模較大,后因年久,其建筑或坍圮,或改建。現(xiàn)存建筑為民國十二年(1923)重修,有門廳、茶廳、議事廳三進,坐北朝南,占地329.26平方米,三進均面闊三間,硬山頂,現(xiàn)辟為盛澤圖書室。大門臨街依河,當年裝卸貨物、迎賓送客十分方便。墻門前立有四根石柱,每根石柱上蹲若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獅,墻門中間石庫門框內開著兩扇黑漆大門,門兩側是清水磚柱,門上方磚刻“濟東會館”四個大字在飛檐翹角的映襯下透射著古樸的氣息。墻門內方磚鋪地,里側排列著鏤花落地長窗。過門廳,是一個狹長的天井,石板地上擺放著幾盆翠竹,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第二進為茶廳,系會客之處。兩根黑漆大柱立在廳前側,里外兩側均排列著鏤花落地長窗,梁枋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現(xiàn)該廳為閱覽室,人……[詳細]
吳江泗洲禪寺
  “以湖東有泗洲,洲上有古寺。而鐘聲隱隱,逐蒼茫而來也。名曰泗洲曉鐘!便糁匏碌膩須v,趙寬 (457~ 1505年) 則在其寫的《泗洲寺重建大雄寶殿記》中說是佛教一位上乘大士名泗洲者所創(chuàng)建。泗洲禪寺位于蘆墟鎮(zhèn),汾湖旁。為吳江東大門,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向南出鎮(zhèn)不足百米過蘆墟塘便是浙江,向東不足5分鐘車程便是上海界,318國道穿鎮(zhèn)而過,南接京杭大運河,延太湖邊達湖州,向西一小時車程到蘇州,交通極為便利。古寺建在兩面環(huán)水的泗洲上,僅小圩東南角與兵字圩相連。似乎禪寺由地得名。直至解放后的幾年里,泗洲寺前后殿仍懸掛著大銅鐘、大鐵鐘。古剎鐘聲,洪亮悠揚,震撼信徒心靈,吸引古今游人。泗洲禪寺創(chuàng)建于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次的修建、擴建、修繕。北宋開喜(公元1017年-102……[詳細]
平望小九華寺
  小九華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鶯脰湖畔,四周環(huán)水,只有一座偉岸挺拔的安德橋相連。過去在小九華寺對面還有一座美麗的暮虹橋做伴。紅墻碧波、晨鼓暮鐘、櫓聲梵音不絕于耳,不失為一塊佛教寶地。 小九華寺面對鶯湖,鶯湖是杭嘉一帶的名湖,它與嘉興南湖、杭州西湖齊名。曾引來不少文人雅士吟詩作畫,如白居易、李白、楊萬里、陸龜蒙都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小紅吹簫工唱歌”,就是在這一帶留下的名句。《水滸傳》、《醒世恒言》等名著都有此湖的記述。小九華寺又名九華禪院,原名東岳廟。小九華寺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85年)里人吳國忠偕僧通運募建后殿,奉祀幽冥教主(即地藏王菩薩,故俗稱地藏殿),并鑄爐于庭中?滴跛氖辏1704年)國忠子昌運偕僧朗涵募建大士殿。乾隆四年(1738年)建關帝殿、劉公祠。乾隆五年(1740年)監(jiān)院僧……[詳細]
15、思本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本橋
  思本橋又名思汾橋,位于同里鎮(zhèn)西南郊潦浜村的橋港里。據(jù)同里舊志記載,為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里人葉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吳江市境內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之一。葉茵是宋代著名詩人,此人樂于善舉,曾為里中修建多座橋梁,思本橋即其一,俗名思汾橋,思本取名“當思以民為本”之意。思本橋架于橋港里中段,東西走向,系單孔拱形橋,橋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橋全長22.5米,寬1.8米,橋面長5.4米,略呈弧形,橋跨度達9米,矢高4.5米,矢跨比正好為1∶2,拱券(并列砌筑,由七道平行的券石組成)呈半圓形,與水中倒影虛實相接,合成整園,波光粼粼,秀麗異常。該橋具有獨特的形體結構和架橋技術:拱券分節(jié)并列砌筑,由七節(jié)平行的券石組成,無橫向聯(lián)系構造;橋頂石梁,橋兩邊斜坡和橋面北側用三塊大……[詳細]
同里務本堂
  務本堂(新填地124號)位于新填地東首,習稱“葉家墻門”,始建于明末,清光緒二十一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的葉仲甫重建。務本堂建筑保存較好,大體上一仍舊貌。坐北朝南,面街臨河,前后共五進,占地約兩千多平方米。一條深長的備弄,將幾十間房廳隔為東、西兩區(qū)。據(jù)傳務本堂葉氏會看“風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猶如一只朝南伏臥的仙鶴,居中而狹長的備弄謂之鶴頸,一進又一進的房廳即是鶴身。而備弄東西兩區(qū)的建筑群,就是仙鶴的翅膀。最后為廚房和傭人住房,亦即鶴尾。東區(qū),為門廳、轎廳、正廳、戲臺、堂樓及前庭廂房。正廳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為看戲之用。該處是接待客人的關鍵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畫棟,氣派非凡,為全鎮(zhèn)廳堂之冠。西區(qū),為房水廊、旱船(船廳)、花廳、房廳、堂樓及廂房。其中船廳構筑頗富特色,別具匠心。因……[詳細]
望湖洪恩橋
  洪恩橋俗名環(huán)橋,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七都鎮(zhèn)望湖村,東西走向,據(jù)橋拱券題刻所載,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當?shù)鼗矢Φ刃?5戶人家捐銀72兩建造。此橋距今雖已有50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除橋面石級經后人整修、局部改為花崗石外,其余均是青石構筑(明代時,江南一帶常用青石來造橋,因此石材為青石系明代橋梁的一大特征),橋長13.3米,堍寬2.5米,頂寬2.24米,甚是小巧玲瓏,矢高3.05米,跨度為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堪屬陡拱,有利于船只通行。橋的拱券采用典型的明代做法,分節(jié)并列砌置,券石之間用榫卯相接,上下錯縫,券石橫向則用“鐵扁擔”、腰鐵連接,以增強券石之間的整體性。洪恩橋南北兩側各有兩只“橋耳朵”(系石),在其端面均雕刻著一種怪異的“吸水獸”,其模樣為:寬鼻、突眼、闊嘴,額……[詳細]
18、東廟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廟橋
  東廟橋時代:宋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全橋除民國年間增置花崗巖欄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時的武康石構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赤,原產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縣),宋代及元代時,江南一帶常用這種石頭來造橋,東廟橋上的大部分構件為此石,可佐證其的最初建造年代確實是在宋代。水盤石和排柱渾厚穩(wěn)重,排柱與橫系石平接嚴密。每根石梁均從兩端向中間逐漸增厚,外側又鑿有弧度,整個橋面略呈拱形,造型美觀。次孔石梁邊端分別鐫刻如意云圖案,形成各異,飄然生動。東廟橋的構造技術頗有特色。其底盤石和排柱渾厚穩(wěn)重,排柱與橫系石平接嚴密,受力勻稱。三孔橋面架設六根石梁,石梁間鋪設石板。每根石梁都是兩端為31厘米,中間增厚至51厘米,外側又鑿成弧形,這不僅可增大壓力,減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詳細]
黎里施家洋房
  施家洋房位于老街西側的北柵西岸路32號,其樣式完全是對傳統(tǒng)民居革命性的顛覆。施家花園建于1929年。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共三進。沿街大門前一對四方細磨石子門柱,鑄鐵大門已失。第一進二層,清水紅磚水泥嵌縫墻體,西洋式水泥細磨石子門樓,上標“1929”,房內鋪西洋花卉地磚。后天井有石門樓一座。第二進二層樓房,主體闊14.5米,進深6.6米,由天井南北廂樓與第一進連通,構成走馬堂樓。第三進平屋,上部水泥天橋與第二進連通。民國初,下絲村有青年施永生,本來學得一手好廚藝,夫妻兩開有小飯館,后遭各方排擠,只能歇業(yè)。于是,托人介紹,到浙江南潯龐家?guī)蛡。龐家本是南潯四象之一。后兩人隨主人龐元濟(1864-1949)到上海,施永生燒得一手好菜,主人稱其為“永生師傅”,其妻心靈手巧,主人稱其為“施家姆媽”。施家……[詳細]
廣福村遺址
  廣福村遺址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桃源鎮(zhèn)西南約3公里。遺址現(xiàn)存面積28000平方米,于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94年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和吳江市文物陳列室進行了考古調查。1996年配合廣福村基建,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和吳江市文物陳列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遺址主要文化遺存為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多年。在已發(fā)掘的160平方米面積中,發(fā)現(xiàn)墓葬20座、房址1座,出土器物56件,以及鹿、麋、豬、牛、狗、龜?shù)葎游锏拇罅窟z骸。為研究當時的喪葬與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廣福村遺址出土器物陶器居多,主要是鼎、豆,另有少量盆、缽、杯、網墜等。同期出土的還有石器:斧、錛、刀、紡輪,骨器:錐針,以及玉器:玦等。大量出土的動物遺骸印證了遺址地層的孢粉分析,當時自然環(huán)境濕熱的中亞熱帶氣候,平均氣溫可能比目前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