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紅九軍團水城擴紅遺址
  位于會澤縣金鐘街道水城社區(qū)西北約100米萬額山腳。遺址由擴紅雕塑、擴紅廣場、陳列館組成,占地面積4446平方米。雕塑坐東向西。長18米、寬6米、高11.7米。雕塑上面共有10個人物圖案,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1935年4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方面軍第九軍團攻克宣威后,接到中央軍委迅速離開宣威,向金沙江進發(fā),渡江北上的電令。4月30日,紅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的率領(lǐng)下,離開宣威楂格,從梨樹丫口進入會澤縣境,渡過牛欄江,次日到達者海壩子,在者海老街宿營1日,開倉濟貧。5月2日兵臨會澤城下。3日,攻克會澤古城,紅軍處決了偽縣長楊茂章、劣紳劉善初,籌款10萬銀元,騾馬上百匹。紅軍除惡濟貧,深受當?shù)刎毧喟傩盏臍g迎和愛戴,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帶領(lǐng)紅軍戰(zhàn)士進行革命宣傳。會澤青年群情激昂,爭先恐后踴躍報……[詳細]
張沖故居
  張沖將軍故居,又稱崇山別墅,位于鹽廠東南1公里的小廟山上,建于1943年,由正房、廚房、傭人房、營房、廁所等5幢房屋組成。故居以1幢主體二層建筑為主,為歐式建筑,前半部分呈弧形,屋頂為混泥土澆筑平頂,后半部分為傳統(tǒng)的磚木建筑;房前及兩側(cè)有近400平方米混泥土夯筑的停車場;房后緊鄰1幢一層三間磚瓦平房,此房有門與前建筑相通;主體房內(nèi)有主臥室、書房、保衛(wèi)室、會客廳、會議廳、衛(wèi)生間、地下室、暖廚等設(shè)施。整個建筑群周圍古樹參天,俯瞰整個一平浪鹽礦廠區(qū)、街區(qū)景象盡收眼底。歷經(jīng)風雨的洗禮,故居土黃色的墻皮已經(jīng)出現(xiàn)脫落,窗欞的漆也漸漸褪色,推門進去,從一樓到二樓,除了屋子和門窗被修復過,已經(jīng)沒有任何的物件和資料。瀏覽完房屋,我們坐在停車場邊的石凳上歇息,聆聽老樹在風中吟詠,往事依稀,時光斑駁。張沖將軍被譽……[詳細]
263、段功墓
段功墓
  功墓,位于祟圣寺三塔西面,東距干尋塔350米,經(jīng)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遺址區(qū)120多畝土地后,已歸三塔文管所管理,并按《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護建設(shè)規(guī)劃》分步實施段功墓的開發(fā)利用。段功為第五代大理總管段隆之孫,初為蒙化(今大理巍山)知府,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段光為大理第九代總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3萬攻占中慶路(今昆明),梁王巴匝拉瓦爾密逃奔楚雄。段功發(fā)兵打敗了明二,梁王為感激段功救駕之功勞,拜段功為平章政事(丞相),并將其女阿蓋公主許配于段功為妻。明代以后,據(jù)地方志稱段平章墓,原為圓形土丘,直徑約8米,高2米,上立石幢,現(xiàn)僅有土丘,墓幢已毀。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七月,梁王聽信讒言,疑段功有“吐金馬,咽碧雞”之心,授意阿蓋用孔雀膽毒死……[詳細]
黃武毅公祠(黃公祠)
  黃公祠全稱為“黃武毅公祠”,現(xiàn)位于五一路黃公西街毓英小學。原為盡忠寺,1918年為祭奠云南辛亥革命的先烈黃毓英,改為“黃武毅公祠”。黃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會澤人。早年留學日本,是中國同盟會云南支部的骨干之一。1909年到昆明,建立同盟會機關(guān),積極參與組織發(fā)動起義。重九之夜,與李鴻祥等在北教場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并沖鋒在前,首破北門,建“光復首功”。云南光復后,隨軍援川,回師途中,在貴州思南被刺身亡,年僅28歲。云南都督府為表彰黃毓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績,追謚他為“武毅公”,蔡鍔親自撰寫了“黃武毅公墓志銘”,孫中山先生贈了“忠烈千古”的匾額。先設(shè)靈位在圓通山下忠烈祠祭奠,1918年設(shè)“黃武毅公祠”,并將祠堂兩邊的街道命名“黃公東街”和“黃公西街”,以資紀念。原祠堂大殿系歇山頂……[詳細]
265、騰沖李氏宗祠
騰沖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發(fā)起者為李氏第十七代裔孫李曰垓(即艾思奇父親),全部工程歷時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與劉氏宗祠之間,占地約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來鳳山,依山勢而建,雄偉壯觀。由正殿、兩廂樓、二門、前天井、大門及兩月宮門組成。從大路起步直達殿堂九重臺基,石磴一百余級。拾級而上至臺階轉(zhuǎn)折處為兩道石拱門。接著拾級而上至月臺,再上是雄偉的三開間牌樓式大門,穿過前天井進入眼前的大殿及兩側(cè)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廂樓。以布局宏偉、地勢高峻、視野寬闊、風景優(yōu)美而著稱。李氏宗祠建蓋時期最晚,民國九年(1920)動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騰沖上等楸木,建筑規(guī)模氣勢為和順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孫生絡(luò)祖(春、榮、貴、森)繼(彥、文)新建,池上還有民國云南省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于癸酉秋(1933年……[詳細]
266、朝陽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樓
  朝陽樓城門占地2312平方米,城墻從南至北長77米,從東至西寬26米。城門依地勢筑于高岸,樓閣又起于兩丈多高用磚石鑲砌的門洞之上,樓層高24米,為三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畫棟雕梁、巍峨挺拔、氣勢雄偉。三樓屋檐下懸掛著“飛霞流云”、“雄鎮(zhèn)東南”的巨字匾額,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書之一。檐角掛有銅鈴,每當秋風送爽,鈴聲在清風中清脆悅耳。春夏之間,萬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于耳,景致蔚為壯觀。城樓上木雕屏門雕鏤精細、奇麗華貴、人物形象生動、透雕三層,堪稱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載:“東城樓(朝陽樓)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旭日初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岳陽,實為南中之大觀!庇小靶劬崮辖税倮,堪稱滇府第一樓”的美譽。建水的標志性建筑物——“雄鎮(zhèn)東南……[詳細]
267、抹閣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抹閣橋
  原名龍鳳橋、酉集橋。位于富源縣黃泥河鎮(zhèn)龍?zhí)洞逦瘯I腳村東2000米處。橋東西橫跨于滇、黔兩省分界的黃泥河上。橋為青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共3孔。全長40米、橋面寬5米,距水面高35米。橋面略凸,兩側(cè)設(shè)高0.6米、厚0.3米的條石護欄。護欄兩端各置1對高1米的石柱及1對高0.4米的小石獅。橋墩利用河兩岸天然石灰?guī)r巨石加以砌筑。橋孔大小不一。大孔呈半圓形,孔徑跨度18.6米;兩側(cè)泄洪小孔呈圓形,直徑各為4米。橋拱兩側(cè)橋楣上方均陽刻太極圖案,拱頂中央安設(shè)鐵質(zhì)避邪寶劍。橋西端引橋邊立有1991年豎立抹閣橋碑記1通和縣級、市級文物保護標志碑。據(jù)光緒《平彝縣志》及建橋碑記載:橋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竣工于嘉慶十年(1805)孟夏月上旬癸酉日。“癸酉”屬雞,故橋稱“酉集橋”。傳統(tǒng)文化中,雞為“鳳”,河……[詳細]
惠光寺塔和常樂寺塔
  東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書林街南段。原在常樂寺內(nèi),常樂寺稱東寺,故名東寺塔,常樂寺早毀。西寺塔位于東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內(nèi),慧光寺稱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毀,僅存寺塔。常樂寺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0.57米,底層南面辟門,從第二層起檐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內(nèi)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頂寶上立有4只銅鑄金翅鳥,故又稱金雞塔。與西寺塔東西遙相對峙;酃馑F(xiàn)塔通高35.54米,塔形與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磚上有漢文、梵文經(jīng)咒和窯戶印模。雖經(jīng)歷代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據(jù)史書記載,東寺塔與西寺塔同為唐代南詔弄棟節(jié)度使王嵯顛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歷時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東寺塔傾塌,F(xiàn)存東寺塔為清光……[詳細]
范石生舊居及范石生墓
  范石生舊居位于昆明西北王家橋紅聯(lián)小學旁,建于1917年,系范石生1916年底由駐川滇軍第六師參謀長任上辭職回滇時所建。當時他與同事錢開甲共同合買了昆明西郊王家橋的八十多畝田地,并建屋居住,躬耕壟畝,自行勞作,在此隱居近三年,至1920年調(diào)任駐昭通的靖國軍第十六團團長,方始離開。房為土木結(jié)構(gòu)二層樓房,坐東朝西,占地325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凹”型,正房五間,南北耳房各兩間,懸山頂,外走回廊,建構(gòu)簡樸但舉架尺度較大,幾無裝飾。西南聯(lián)大教學樓和援華美軍空軍招待所舊址范石生(1887~1939),原名石僧,字小泉,號小翁。云南峨山縣人。1909年考入云南講武堂丙班,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參加重九起義和臨安起義。護國戰(zhàn)爭中,任云南護國軍第一軍東路軍參謀長兼第一團團長。后歷任駐川滇軍第六師參謀長、滇軍第十六……[詳細]
尖山武裝起義遺址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馬路鄉(xiāng)尖山村彎子小組新房子自然村西北角處。 1948年初中共會澤支部派地下黨員趙綬先到尖山開展-工作。2月,按照省工委的指示,成立中共會澤縣特別支部,并增派黨員到會澤工作,加強對會澤武裝斗爭的領(lǐng)導。3月,黨組織派中共地下黨員費躍等人到尖山組織武裝工作。該遺址當時作為地下黨組織活動、組織武裝起義的秘密集聚地之一。 1948年7月8日,經(jīng)中共會澤地下黨的長期工作,以-對象金紹清為基礎(chǔ)的150余人,在會澤火紅橋邊六舉行反蔣武裝起義。為配合火紅起義,費躍組織發(fā)動尖山的祖萬忠、祖維新組織了約150人、30條槍的隊伍舉行武裝起義,攻打一戶地主,并在江底伏擊了從昭通趕往會澤的保安團的1個營。同年12月2日(農(nóng)歷冬月初二),經(jīng)上級批準,黨員李長彥組織尖山第二次反蔣武裝起義,起義武裝……[詳細]
271、護國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護國橋
  護國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橋長23米、寬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護國橋?qū)儆谂c護國運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guān)的歷史紀念性建筑;護國橋與護國門、護國路均建于1919年,被稱為紀念云南護國戰(zhàn)爭勝利的三大工程;護國橋不僅是個紀念性建筑其自身的建筑風格也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雙孔石橋的橋梁建筑風貌,同時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于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護國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為昆明市內(nèi)重要的交通橋梁,橋身兩側(cè)為兩個下沉式的小廣場在2000年建成時,是市中心的一個公共設(shè)施和公共景觀。護國橋位于護國路中段,始建于1919年,為紀念1915年云南首義討伐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而得名,橋長23米、寬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2……[詳細]
鐘屏街紅九軍團司令部
  又名牛家祠堂。位于會澤縣金鐘街道金鐘社區(qū)第六村民小組(鐘屏街483號)。建筑坐南向北,由圍墻、花池、照壁、東西廂房、過廳、東西書房、正殿組成三進院落,占地面積1723.9平方米;ǔ,呈半圓形。池深2米,直徑12米,占地面積113平方米。照壁,單檐硬山頂結(jié)構(gòu)。全長21.6米。用青磚砌成,青瓦鑲嵌成梅花瓣圖案,兩邊為圓形卷洞門。東西廂房,各3開間,通面闊均為12米、進深4.2米。過廳,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3開間,通面闊15.6米、進深6.6米。明間設(shè)通道,可進入第三進院。東西書房,各3開間,通面闊均為13.2米、進深5米。正殿,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3開間,通面闊12米、進深7米。建筑始建于清代中后期,為會澤旺族牛家族人所建的家族宗祠。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九軍團長征經(jīng)過會澤時在此……[詳細]
273、云窩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窩寺
  云窩寺云窩寺位于開遠市以東中和營鄉(xiāng),距市區(qū)70公里,距中和營5公里,行程約需2小時。云窩寺建筑構(gòu)造匠心獨具,是山、水、崖、樹俱佳的自然景觀與木雕石刻、詩文、繪畫并茂的人文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建筑工藝精巧含蓄,已被列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年間,阿迷知州毛振宣巡視東山,見此地山石聳立,地下水洶涌而出,于是在崖壁題寫“水府云窩”石刻,后人緣勢建寺,云窩寺因此得名。嘉慶年間建成了魁閣、文昌宮、關(guān)圣宮、韋馱宇等宮宇;經(jīng)道光、光緒年間重建擴建,成為包含多種殿宇的宗教寺院,F(xiàn)有大雄寶殿、龍王廟、文昌宮、山門等建筑,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環(huán)洞而列,南傍俯新寨,北仰去天坡,東瞰良疇霧穗,北望舊寨柳煙。經(jīng)過多少年風雨的滄桑,如今雖舊貌已不復存在,然而這奇特的人文景觀和鬼斧神工的……[詳細]
大莊蘇氏祠堂
  大莊蘇家祠堂:大莊蘇家祠堂,坐落于大莊鎮(zhèn)大莊街正中,座向向東,背靠犀牛山,面臨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94年),建筑完工時,有正廳房屋三間、廂房十二間、面房六間(含戲臺)、耳房二十四間,三方是走馬轉(zhuǎn)角樓,正中大院心種金桂、銀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門鏤雕三層花草,戲臺墻上有“水漫金山”畫和蘇家氏譜,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磚,大門口有兩個石尊、兩棵槐樹,大門上有清同治皇帝賜給蘇斯洋的“義勇巴圖魯”匾一塊(現(xiàn)存雙柏縣文化館),大院四周墻壁有花木鳥獸、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墻畫,建筑還含有石桅桿、仙鶴湖、照壁(高六米長十二米)幾部分,可謂冠冕堂皇、氣勢恢宏。后來,因部分建筑毀于火災(zāi)。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蘇氏族人籌集黃金四十余兩對祠堂進行了修復。民國12年和17年,祠堂又進……[詳細]
里務(wù)比寺
  里務(wù)比島上的寺廟屬黃教喇嘛寺,始建于公元1634年。20世紀60年代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作為封建迷信的產(chǎn)物被毀壞。1989年在羅桑益世-的倡導下,政府出資,群眾投工投勞,由縣旅游局具體負責實施重建,于1990年12月竣工。寺里供奉的佛像、法器都是當?shù)匦沤倘罕娮栽讣Y供奉的。在寺里供有佛祖釋迦牟尼、觀音、千手千眼佛、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師宗喀巴及其二弟子佛像、護法神等諸佛塑像,在落水村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阿克格西的倡議下塑供的羅桑益世-塑像。正門上面有羅桑-親筆書寫藏文、著名書法家尚文先生譯書漢文的題匾“玉池瓊樓”。每逢-節(jié)日或佛教節(jié)慶,由里務(wù)比寺管委會牽頭在這里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尤其是每逢農(nóng)歷六月初二開始的禁齋忌言法會最為隆重,其間有沿湖的信教群眾和來自永寧、拉伯、四川前所、左所等地的信教群眾自愿……[詳細]
276、西山上古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上古墓
  西山上古墓位于陸良縣馬街鎮(zhèn)薛官堡村西約1000米處。墓為“甲”字形的磚室墓,坐西向東,由墓門、墓道、墓甬、前室、左室(北)和右室(南)等構(gòu)成。墓葬東西長11.8米、南北寬4.2米、殘深1米。墓頂已被破壞。墓室墻體為單層磚砌筑,均為“工”字形錯縫搭接砌法。右室(南)有完整鋪地磚保存,為雙層交錯鋪就。墓磚規(guī)格一般為35厘米×22厘米×6厘米,其中朝向墓室內(nèi)的一側(cè)多施菱形等紋飾。墓壁下部與墓底交匯處斜向內(nèi)凹形成凹槽狀排水設(shè)施。西山上古墓歷史上曾遭多次盜掘和破壞,因此出土器物少且多殘損,主要有陶容器、陶俑、陶模型器以及簧狀金器、銅泡釘、水晶等。從墓葬形制、墓磚以及出土器物看,此墓年代大約在東漢中晚期。西山上漢墓規(guī)模較大,形制特別,使用大型花紋磚砌筑而成。墓內(nèi)出土的陶俑在云南地區(qū)同時期的墓葬中比較少見……[詳細]
整董傣族傳統(tǒng)建筑群
  整董傣族傳統(tǒng)建筑群,位于江城縣整董鎮(zhèn)曼賀井、曼賀、曼亂宰三個傣族村寨。系傣族竹樓“干欄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有傣族竹樓民居、景宰塔、豐收塔、賀井塔等組成。在整個傣族傳統(tǒng)建筑群中,單體建筑為一樓一底多屋頂,穿斗式木制構(gòu)架,大屋頂、低垂檐、不開窗、強通風,屋面蓋緬瓦,設(shè)“廊”和“展臺”,樓室寬敞,呈正方形,人居樓室。底室一般不筑墻設(shè)壁,四無遮攔,主要用于堆雜物,僅在院外筑墻設(shè)柵,均獨立成院。賀井塔建于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時期,中華民國十三年(建于1924年)重修。為磚石三合土砌成的四層葫蘆狀方瓶方鐘式塔。塔身高7.5米,塔剎呈葫蘆狀,塔身涂金粉,并繪有傣族民間圖案。1988年6月,江城縣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宰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由大小五塔組成,主……[詳細]
虎頭山古建筑群
  虎頭山古建筑群虎頭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龍縣石門鎮(zhèn)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筑群。據(jù)《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xù)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并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㈩^山山石崢嶸,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山寺廟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jié)日游人眾多,是重要風景旅游區(qū)。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虎頭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觀建筑為主,由張仙祠、虎頭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觀及財神殿、彌勒殿、三宮殿、普陀巖等石觀、石窟組成其間以棧道、石牌……[詳細]
富樂清真寺
  位于羅平縣富樂鎮(zhèn)團結(jié)街內(nèi)。建筑坐西北向東南,分別由正殿、左右?guī)、兩耳房、花壇、古樹、古碑組成傳統(tǒng)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1427平方米。正殿,歇山頂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gòu)。5開間,通面闊21.5米、進深12.3米。明間置6道木質(zhì)格子門,2次間置直徑為1.88米的木質(zhì)圓月形門,稍間均設(shè)木質(zhì)格鏤空幾何形紋窗。前設(shè)卷棚頂檐廊,前檐下置雕花彩繪雀替、吊柱、匾。廊柱6根均置在瓜形石柱礎(chǔ)上。殿基高1.45米,通設(shè)9級石階。屋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左右?guī),單檐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共2層,每層通面闊3開間。設(shè)木質(zhì)花窗式走廊。屋頂覆蓋藍色琉璃瓦。左、右?guī)拷Y(jié)構(gòu)一致,但用途有所不同,右?guī)恐饕米魍J俊W笥叶,單檐懸山頂土木結(jié)構(gòu),為廚房、用膳和倉庫存儲場所。功德碑,位于右?guī)孔笥覂蓚?cè)。3通,均為青石質(zhì)地。其中,2通高……[詳細]
富源清溪洞
  富源清溪洞位于富源縣中安街道清溪社區(qū)中安監(jiān)獄西50米處。清溪洞為一大型地下溶洞,因洞內(nèi)長年流淌一股清泉而得名。洞口為西南—東北向,呈半圓形。高約15米、寬約35米、深約2500米。洞口內(nèi)面積約500平方米。洞內(nèi)現(xiàn)保存有清溪寺遺址和《留別平彝紳士七律四章》石刻一塊。據(jù)考證,清溪寺為元代所建。據(jù)清康熙《平彝縣志》之《清溪洞游記》記載: “清溪仙洞在城西三里,洞去清溪百尺。石室凝云,外敞內(nèi)深。煙蘿掛壁,乳滴苔浸。奇形怪狀,雕鏤難名。杳不可測,宛貯仙靈!笨芍聫R在明、清時期香火最旺,來往香客絡(luò)繹不絕。中華民國《平彝縣地志資料》載:“清溪洞在城西二里許,風雅為全邑冠,詩人騷客游覽至此莫不嘆天造地設(shè),鬼斧神工……其中佛像雖老,多以老君一座為最古!薄读魟e平彝紳士七律四章》石刻一側(cè)豎刻“瀘州陳鑄題”5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