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昌平區(qū)旅游

昌平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明十三陵景區(qū)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簡稱,在北京西北約44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積約40平方公里。從德勝門驅(qū)車直下,向北經(jīng)沙河、昌平就可到達十三陵了。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規(guī)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積大小、建筑繁簡等方面略有差異。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長陵,是十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長陵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陵內(nèi)有主要建筑棱恩殿、明樓和寶頂。棱恩殿為我國現(xiàn)存形體最大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寢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發(fā)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宮殿就在這里。定陵修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規(guī)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余人。地下宮殿的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明代歷史的寶貴資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聰?shù)牧陮,其?guī)模雖不及長陵,……[詳細]
2、銀山塔林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銀山塔林
  目的地介紹銀山塔林位于昌平區(qū)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wù)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qū)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遼金以東佛教圣地,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位于昌平區(qū)北部,原名“鐵壁銀山”,因懸崖陡峭如同高大的墻壁一樣,色黑如鐵,而大雪之后漫山皆白,山色如銀而得名。景區(qū)有前、中、后三座主峰,中峰“獨出云霄”最高,海拔達726.81米。景區(qū)特點是山美、樹美、塔多。山美源于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樹,顏色也隨著樹種的變化而呈現(xiàn)深綠、淺綠等不同色彩。銀山南麓有眾多古塔林立于峽谷之間,最為壯觀的是華禪寺內(nèi)的金代佛塔。景區(qū)有前、中、后三座主峰,中峰“獨出云霄”最高,海拔達700多米。景區(qū)特點是山美、樹美、塔多。山美源于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樹,顏色也隨著樹種的變化而呈現(xiàn)深綠、淺綠等不同色彩。鐵壁銀……[詳細]
十三陵明皇蠟像宮
  目的地介紹十三陵明皇蠟像宮(簡稱明皇宮)位于昌平區(qū)西關(guān)環(huán)島西北側(cè),是北京通往八達嶺、十三陵京昌高速路的交匯點,是集參觀、購物、餐飲、住宿、休閑為一體的中外合作經(jīng)營的大型旅游定點企業(yè),是特色鮮明的“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昌平縣中小學(xué)生德育教育基地”。北京明皇宮立足昌平,依托十三陵,有“地下十三陵,地上明皇宮”的美譽。主展廳以世界一流的蠟像藝術(shù),以明代16位皇帝的生平史跡為主線,通過374尊栩栩如生、形態(tài)逼真的蠟像人物和仿古仿真的26個場景,輔以現(xiàn)代影視、聲光效果,再現(xiàn)明代276年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和宮廷斗爭、社會民情歷史,堪稱東方“盧浮宮”。明皇宮的蠟像藝術(shù)是有關(guān)專家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和試驗的最新成果。她不同于西方蠟像藝術(shù)單純以個人造型藝術(shù)形式出現(xiàn),而是把蠟像放到歷史故事的場景中,配合戲……[詳細]
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在十三陵盆地的東南,距北京城區(qū)40公里。十三陵水庫是1958年毛澤東號召修建的,當年6月30日勝利建成。水庫面積是頤和園里的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水庫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為斜墻式,總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大壩外坡上有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用漢白玉石塊鑲砌于紫色的安山巖護坡上,十分壯觀。大壩頂端修筑了美麗而具有古典建筑風(fēng)格的游廊,廊中設(shè)有工藝品商品及冷飲店、小吃部等。大壩兩頭有游船碼頭,為游客乘船提供方便。前些年因干旱少雨,使得十三陵水庫蓄水量越來越少,1984年將延慶縣白河堡水庫的水引來,水庫重振雄姿。補水工程完工后,水面寬闊如初,水質(zhì)清澈碧綠。特別是中日合資在水庫“孤山”修建北京……[詳細]
延壽寺風(fēng)景區(qū)
  目的地介紹在1958年,北莊村一位姓王的壯漢,弄柴火將盤龍松向北伸的大杈鋸下,不料想他每鋸一下都從鋸口滴出似鮮血的汁液,但他執(zhí)迷不悟,硬是把它鋸下,鮮紅的汁液不停的往外滴,侵紅了地面,長久沒有消失。說來也巧此青年回家不久就抱病而亡。事后村民說鋸龍頭,這是報應(yīng),并告訴家人到延壽寺要安分守己,再也沒人敢破壞古松了。此故事在百姓中廣為流傳。特別說明寺院內(nèi)原來生長一柳樹,怪怪的,俯身盤龍松之上,足有一抱粗,與蟠龍松爭勢力。事出1988年秋,交霜季節(jié),本村王老漢在樹上打黑棗,眼見延壽泉一池水突然躥出,形成水柱將那怪柳攔腰截斷,而沒傷盤龍松豪發(fā),人們無法解釋爾說青龍顯靈。最佳旅游時間春季、秋季交通信息德勝門345路昌平北站轉(zhuǎn)32路即可地址:北京市昌平區(qū)長陵鎮(zhèn)黑山寨村北2公里處類型:寺廟歷史建筑游玩時間:……[詳細]
6、明長陵
明長陵
  北京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北京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shè)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院內(nèi),明朝時建有神廚、神庫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第二進院落,前面設(shè)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jù)《太常續(xù)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詳細]
7、明泰陵
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后,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杰、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倪謙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惫た朴医o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fēng)水術(shù)的人,前去復(fù)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shù)士,博訪名山,務(wù)得主勢之強,風(fēng)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倍Y部亦贊成這個提議。于是,武宗命太監(jiān)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后確定在那里營建孝宗陵寢。弘治十八年……[詳細]
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guī)模復(fù)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qū)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xiàn)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shù)。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愿過問政務(wù),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fā)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穆宗雖不關(guān)心政務(wù),但大臣們的建議與作法也不反對,例如歷史上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促成的。隆慶議和發(fā)生于隆慶五年(1571),從此漢蒙兩族二十多年沒有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無字碑石龜負碑,豎立于祾恩門前的碑亭內(nèi),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游人至……[詳細]
明獻陵
  明獻陵,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寢。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后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wù)從儉約!毙谥煺盎次缓,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圣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yīng)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蹇義等回答說:圣見高遠,發(fā)于孝誠,這是對千秋后世都有益處的事。于是,宣宗親定陵園規(guī)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偫硇蘖晔乱恕暮槲踉昶咴屡d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筑也陸續(xù)營建。八月,行在工部……[詳細]
10、明景陵
明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鎮(zhèn)即位后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qū)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jiān)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nèi)府各衙門、錦衣衛(wèi)等共發(fā)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xù)續(xù)共歷28年的時間。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占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后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后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詳細]
11、明茂陵
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側(cè)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禮部右侍郎倪岳及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李華等人卜定。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黃順、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陳政奉命提督軍士工匠營造。九月十九日,山陵啟土動工,所役京營軍將達4萬之眾。十二月十七日,葬憲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寢工程竣工,共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nèi)琉璃照壁后面設(shè)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陵園建成后的第三天,天壽山突然降大雨,雷電風(fēng)雹鋪天蓋地而來,各陵樓、殿、廚、亭及各監(jiān)廳屋獸吻、瓦飾擊碎很多。于……[詳細]
12、明德陵
明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zhe皇帝”,享年23歲。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皇后張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張國紀之女。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冊立為皇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入城時自縊。南……[詳細]
13、明永陵
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極后的第十五個年頭。系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fēng)水術(shù)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后,外觀山形,內(nèi)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后,世宗就帶領(lǐng)從臣和欽天監(jiān)-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春,覺得十八道嶺風(fēng)水最佳,決定在那里建陵。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fēng)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詳細]
14、明定陵
明定陵
  定陵位于大峪山東麓,在十三陵中位居第10位,占地18萬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三位帝朱翊鈞,年號萬歷,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朱翊鈞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陵墓是他生前所建,規(guī)模比較宏大。據(jù)文獻記載:定陵始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建成于萬歷十八年(1590年)。共建6年時間,耗銀800萬兩,定陵主體在一條中軸線上,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xué)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其主要建筑有石橋、碑亭、外羅城、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及寶頂下面的地下宮殿。萬歷皇帝的定陵在十三陵中的規(guī)模是最大的,這個最大主要是指它的地面建筑面積,而且在用材上定陵也是最豪華的,當年首輔張居正推行改革,使明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手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糧食和國庫都非常的充實,首輔張……[詳細]
15、明思陵
明思陵
  明思陵,位于陵區(qū)西南隅的鹿馬山(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及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清朝入主中原后,為收買人心,籠絡(luò)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延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并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筑。按《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并營建思陵建筑,時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由于種種原因,思陵的改葬開隧和營建卻是舉步維艱。首先是工程組織不能迅速落實。該工程本應(yīng)由工部及內(nèi)官監(jiān)負責(zé),但工部卻因缺員而不能分任。內(nèi)官監(jiān)雖已責(zé)成總理冉維肇,管理高推、王應(yīng)聘三員內(nèi)官專司督理,但大概是由于“故君之事,既無賞可冀,又無罰可畏”,所以,雖經(jīng)原任明朝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曹化淳屢次勸勉,三人卻總是置若罔聞,三秋已過,冬至將臨,開工仍杳無日期……[詳細]
16、明康陵
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壽山陵區(qū)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后圓形狀?盗晔悄壳鞍l(fā)現(xiàn)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該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盗杲ㄓ谡率辏ü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六月,陵園建成。陵寢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五空橋、三空橋各一座,近陵處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內(nèi)豎碑,無字。陵宮建筑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占地2.7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nèi)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shè)三座門,內(nèi)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詳細]
17、明裕陵
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統(tǒng)。英宗登極,年方9歲。由于太皇太后賢明,注意約束內(nèi)官,委政三楊老臣,開始幾年還能一遵仁、宣舊制,政事猶蔚然可觀。后來,太皇太后因年老多病,對朝廷內(nèi)外的事過問漸少;三楊中,楊榮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病故,楊士奇因兒子楊稷被言官所糾,堅臥不出,只有楊溥一人在閣,年老勢孤,其余內(nèi)閣大臣均資歷較淺。于是,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振倚恃英宗的寵信,漸漸地控制了朝政。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病故,楊士奇也于次年病死,王振更加肆無忌憚,遂把持了朝廷大權(quán)。正統(tǒng)十四……[詳細]
18、明慶陵
明慶陵
  明慶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nèi)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zhì)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園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圣德碑亭遺作,亭內(nèi)豎碑,螭首龜?shù),無字。陵宮建筑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占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并于第一進院落后建單空石橋三座。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nèi)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詳細]
京張鐵路南口段至八達嶺段
  青龍橋火車站所在的南口至八達嶺段是百年京張鐵路保留較完整的一段,在20公里的距離中,分布著南口、東園、居庸關(guān)、三堡、青龍橋5座老車站,而青龍橋火車站早在2008年就已被首都博物館確定為工業(yè)遺產(chǎn),老站房和詹天佑墓等都進行了修繕和恢復(fù)原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尋訪南口至八達嶺段的老車站,記者發(fā)現(xiàn),青龍橋車站是目前保護最好的一座百年車站。據(jù)站長楊存信介紹,雖然火車站早已不再辦理客運業(yè)務(wù),但每天列車仍然不斷,S2線的和諧號列車和部分普通列車在這里進行技術(shù)性停車(車頭變車尾,車尾變車頭,從人字形鐵軌的另一邊折返下山,用延長距離的方法減緩了列車的爬坡坡度)。在這座車站里,還可以看到詹天佑建造的著名“人字形鐵路”的盡頭。每天有不少游客徒步幾公里山路慕名前來參觀。詹天佑銅像旁的黑色護欄是由190……[詳細]
居庸關(guān)關(guān)城云臺
  居庸關(guān)關(guān)城云臺原是居庸關(guān)城的一座過街塔的座子,位于關(guān)城中心。云臺最早建于元至正年間(1345),它是一個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白石臺子。關(guān)臺用漢白玉石砌成,高9.5米,臺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臺頂四周的石欄桿、望柱、欄板、滴水龍頭等建筑,都保持著元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臺基中央有一個門洞,門道可通行人、車、馬。券門與券洞上鐫刻著大鵬金翅鳥、鯨魚、大象、龍、曼荼羅和佛像。洞壁兩側(cè)刻有四大天王浮雕橡和用梵、藏、蒙、維吾爾、西夏、漢等6種文字刻成的陀羅尼經(jīng)咒及造塔功德記。云臺可謂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shù)精品。在臺上原有三座-塔,在元末明初時先后被毀。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在臺上重修寺院,名泰安寺,于康熙四十一年(702年)焚毀,僅存云臺。現(xiàn)在臺頂上的柱礎(chǔ),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遺物。居庸關(guān)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