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旅游

遼寧省文物古跡介紹

蓋州崇教寺
  崇教寺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永和社區(qū)紅旗大街路南,蓋州市文化館院內(nèi)。崇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原寺廟建在蓋州城的西門外,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新修建時,遷到上帝廟對過的路南,現(xiàn)存的建筑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蓋平商會曾設在崇教寺院內(nèi)的東西廂房內(nèi),當時商會立的抹銀碑仍存在正殿房后。崇教寺俗稱孔子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正門設在舊銀市街,院內(nèi)的建筑由北向南依次為崇聖祠、大成殿及東西配廡、大成門、東西牌樓、照壁等建筑。其中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東西長18.3米,南北寬9.92米。大成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長10.7米,南北長8.8米。大成殿屬于硬山式建筑,為大木架結(jié)構(gòu),殿頂為青瓦頂五脊,正脊及山墻的屋檐浮雕花紋,細致絕倫。因年湮歲遠,……[詳細]
沈延毅紀念館
  沈延毅紀念館坐落于蓋州市內(nèi),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興隆社區(qū),是為了紀念一代書學大家沈延毅先生。蓋州城堪稱“人文薈萃,墨香書氣”之意境,是因為沈老等諸名家之緣。沈延毅先生字公卓,祖籍蓋州市城關(guān)鎮(zhèn)古臺村。1903年出生于蓋州,其父是清宣統(tǒng)年間的秀才,擅長書法、詩文。沈延毅自幼聰穎,受其父影響,熟讀詩書,苦練書法,博采眾長。青年時又得到康有為的指授,因而詩才橫溢,書-力日見深厚。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溯本求源,他以獨成一派的書法藝術(shù)名揚域中海外。兼容碑刻就簡,將碑學書風推向一個異常鮮活的境界。其書法作品風格拙媚相生,蒼勁古拙兼帶雄健,深邃含蓄飄逸灑脫,看不出絲毫的刻板和造作,在氣象萬千中包容世事的滄桑。他的藝術(shù)風格已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在中國書法史上成為當代中國書法北方的開派大師。沈延毅是當代著名書法……[詳細]
大市鎮(zhèn)邊堡城址
  大市鎮(zhèn)邊堡城址,位于北鎮(zhèn)市大市鄉(xiāng)大一村,是阜新、義縣、北鎮(zhèn)三地的交界處,南距廣寧城25公里,這里四面環(huán)山,為兵家必爭之地。鎮(zhèn)邊堡城坐北朝南,為長方形石砌城墻,南北長312米,東西寬215米,周長1054米,面積6.7萬平方米。城墻殘高3.8米,底部寬3.3米,頂部殘寬2.7米。墻基內(nèi)外包砌一層石頭,中間夯土。城墻四角各設有方形角樓一個,南面墻中部辟城門,寬5米。門額上刻有“鎮(zhèn)邊堡”三個字,城門已毀。明代在北鎮(zhèn)地區(qū)設置廣寧衛(wèi),使廣寧成為了遼西乃至東北的統(tǒng)治中心,正統(tǒng)七年(1442年),由遼指揮僉事畢恭主持修建鎮(zhèn)邊堡,該城堡位于遼西長城沿線鎮(zhèn)夷堡和鎮(zhèn)靜堡之間,西北為魏家?guī)X關(guān)口,西部為遼西長城北鎮(zhèn)段墻遺址,附近尚有烽火臺分布,是明代朝廷為防御當時女真、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對邊境的侵犯而修建的,是明代遼東……[詳細]
無垢凈光舍利塔
  無垢凈光舍利塔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沈陽市皇姑區(qū)塔灣街黃土崗上。建于遼重熙十三年(1044),清崇德五年(1640)重修。是沈陽市現(xiàn)存較古老的建筑之一。從前,這里東連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塔灣夕照”為沈陽八景之一。該塔為13層密檐八角形磚塔,高約33米。整體可分地宮、塔座、塔身、塔檐、塔剎5部分。地宮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處;塔座為八角形仰伏蓮須彌座,通體磚砌,周邊嵌石條,高1.7米,每面寬5.5米;塔身每面都辟佛龕,龕上雕有卷草、海棠花紋圖案及造型美觀的傘蓋、飛天等,龕內(nèi)凸起的蓮座上有身披袈裟的坐佛,龕兩側(cè)立有協(xié)侍。塔檐下有磚雕斗拱,上有瓦壟,角脊有套獸、坐獸,13層塔檐層層內(nèi)收,最后成八角攢尖的塔頂。塔頂立前金屬剎桿,串有葫蘆形寶珠,以8條鐵索連著角脊。全塔挺拔壯觀。1985年維……[詳細]
245、朝陽北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北塔
  朝陽北塔北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街北端。因市內(nèi)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和北塔。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現(xiàn)高42.6米,由夯土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剎頂組成。其主體結(jié)構(gòu)塔身上四面磚雕密宗四方佛、八脅侍菩薩、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及塔名等圖案,千姿百態(tài),精美異常,引人入勝。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八佳喾饒D”為木構(gòu)樓閣式塔,后毀于火災。隋文帝仁壽年間詔令在其臺基上重建方形空心密檐式十五級磚塔,稱為寶安寺塔,并賜佛祖舍利葬于塔中。唐天寶年間曾修飾一新。遼初和遼重熙十……[詳細]
舍利塔灘地公園
    林蔭廣場、小橋流水、草坪花池、燈光塔影……10月21日,經(jīng)過半年多的建設,集自然景致和古樸風韻于一身的皇姑區(qū)舍利塔灘地公園開園,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參觀游覽! ∩崂䴙┑毓珗@位于皇姑區(qū)西部,塔灣街與汾河街之間,北運河南北兩岸灘地內(nèi),毗鄰沈陽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遼代無垢凈光舍利塔,東側(cè)與沈陽昭陵、新樂遺址連為一線,總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逾7萬平方米,園內(nèi)種植6000余株名貴樹木。  舍利塔灘地公園是舍利塔地區(qū)整體改造率先竣工的項目之一,原址為大面積棚戶區(qū),衛(wèi)生環(huán)境惡劣,配套設施匱乏。市委、市0從保護古建筑、傳承歷史文化、改善區(qū)域環(huán)境出發(fā),啟動舍利塔地區(qū)整體改造工程,并將灘地公園建設列入城市重點民生工程,于今年4月動工建設。根據(jù)規(guī)劃,通過恢復歷史遺跡和提升周邊環(huán)境,舍利塔地區(qū)……[詳細]
大連沙河口凈水廠舊址
  沙河口凈水廠位于沙河口區(qū)五一路95號,建于1917年!凹彼贋V過室”樓群中間為一層7間,兩頭為兩層各10間,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2.9萬平方米。當時凈水能力為每日1.5萬立方米。1932年擴建后,凈水能力增至每日3.5萬立方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22日蘇聯(lián)紅軍進駐大連,解除日軍武裝,實行軍事管制。8月26日,蘇軍杜貝欽科上校率部隊正式進駐大連市內(nèi)各水庫、凈水廠,沙河口凈水廠被蘇軍接管。1946年4月,中蘇遼東半島共管委員會成立,下設遼東半島水道管理局。局長由蘇軍上校杜貝欽科擔任,副局長為胡家仁。1951年1月,蘇軍將自來水移交中國地方政府,水道局從遠東電業(yè)公司分出,成立旅大水道公司,隸屬旅大市人民政府公用局。沙河口凈水廠隸屬大連水道分公司。1962年至1978……[詳細]
牧羊城遺址
  牧羊城,亦稱木羊城,位于旅順口老鐵山西北麓劉家屯以東的丘陵上,距海約500米。據(jù)《奉天通志》記載:“牧羊城,城(指距金州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圍二百五十步,門一”。經(jīng)實地勘察,城池呈長方形,東西寬約82米,南北長約133米,周長430米。與文獻記載的“二百五十步”(當時每步為五尺),基本相符,北壁有一個寬約12米的缺口,當為城門所在。這座古城,今僅剩下城基的殘跡。城基系用石頭砌成,城墻則系用土夯筑,隆起地面約2米,西壁最高處約有3米左右?梢,原來的城墻顯然是比較高的。城內(nèi)出土遺物種類較多。最下層出土的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等。有戰(zhàn)國時代的文物,諸如銅鐓、鑄銅斧范、明刀錢、明字圓錢、一化錢等。漢代的文物有銅鏃、銅帶鉤、鐵獗、鐵刀、板瓦,及“河陽令印”、“武庫中丞”封泥等。封泥相當于現(xiàn)代的火……[詳細]
五連城城址
  五連城遺址位于建平東部羅福溝辦事處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cè)山上,屬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后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huán)關(guān)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處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后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墻都為石筑,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墻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跡除城墻外,還發(fā)現(xiàn)有房址。暴露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繩紋褐陶鬲、盆、罐、豆等殘片。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處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詳細]
250、千山大安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山大安寺
  大安寺位于千山南溝,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系鞍山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寺內(nèi)現(xiàn)存的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萬歷十二年(1584年)、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道光四年(1824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碑文中可以看出,中會在歷史上多次遭受災害,多次重修。山門為歇山式建筑,磚石結(jié)構(gòu),面闊一間,大脊雕二龍戲珠,兩端有大吻。石券門楣上橫刻“敕建大安禪林”六個字。山門兩旁是石砌斷崖,門外兩旁有石獅一對,是民國24年(1935年)方丈童靈所立。韋馱殿在山門的北上方,硬山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有回廊。殿內(nèi)奉泥塑彌勒、韋馱,兩側(cè)是四大天王。正殿為硬山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大脊磚雕圖案,斜脊磚雕跑獸。檐下有柱頭,補間七鋪作三重昂斗拱;乩葹榱馐[詳細]
金石灘高爾夫景區(qū)
  金石灘高爾夫景區(qū),位于大連東北端的黃海之濱,距市區(qū)中心50公里,座落在金石灘旅游度假區(qū)東部。金石灘高爾夫景區(qū)緊臨黃海之濱,兼?zhèn)洹捌妗⒀、美”的特點,享有“天然雕塑公園”,“海上石林”、“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科學與藝術(shù)的長廊”等盛名。這里不但有世界唯一的高爾夫球道,更是一個旅游觀光的絕佳境地。金石灘高爾夫景區(qū)以草坪、奇石著稱,橫亙千古的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巖石散落在景區(qū)的海岸線上,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這里濃縮了三億到九億年的地球演化史!熬\所至,金石為開”,悠悠歲月把堅硬的磬石打磨得氣象萬千,嘆為觀止?铸?zhí)胶!⑸颀攲ぷ、大鵬展翅、刺猬覓食、九龍壁、貝多芬頭像等形礁石,雄渾粗獷,活靈活現(xiàn),被世界地質(zhì)學界稱為“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有“凝固的動物世界”之美譽,不愧是“中國獨一無二,世界極其罕見,地……[詳細]
新立遼代建筑遺址
  新立遼代建筑遺址位于遼寧省北鎮(zhèn)市富屯街道新立村櫻桃溝村民組西北約100米的黃土臺地上,在北鎮(zhèn)市區(qū)西北約8公里。這里地處醫(yī)巫閭山中段東麓的“三道溝”溝內(nèi),遺址所在黃土臺地背倚駱駝山,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條季節(jié)性小河,周圍群山環(huán)抱,風景殊絕。整個臺地經(jīng)過了全面考古勘探,北部為一組大型建筑址,南部為規(guī)模較小的附屬建筑。北部建筑址的西南側(cè)發(fā)現(xiàn)一座巨型墓葬(編號新立M1),全長84米;建筑址北側(cè)發(fā)現(xiàn)一座大型墓葬(編號新立M2),全長約44米。兩座墓葬與北部建筑址緊密相鄰,最近處均不足10米。新立遼代四合院建筑北部新發(fā)現(xiàn)一座大型墓葬(新立M2),通過探溝解剖可知,M2墓道上口寬約6米,方向172度,墓道兩壁用土坯和青磚砌筑,表面抹黃泥,底部用雙層方磚砌成規(guī)整的臺階。這些做法為歷年發(fā)掘遼墓中所罕見,體現(xiàn)出很高……[詳細]
253、得利寺山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得利寺山城
  得利寺山城位于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又名龍?zhí)渡匠恰⒌美A城,是魏晉至唐代遺址。得利寺山城全長2240米,殘墻高5米,寬3米,為石砌,設東、西門,現(xiàn)有城基遺存,龍華宮、鐘樓遺址。龍?zhí)渡接心媳眱煞,南峰海?18米,北峰海拔418米。兩峰巍然挺立,緊相對峙,成為山城的自然屏障。北峰西側(cè)還有一峰,雖略低,卻威武壯觀,如同山城后盾。其東有兩大巖拔地而起,似一對劍齒直刺天外,故有“大牙”、“二牙”之稱。山城依山傍勢而建,全長2240米,殘墻高5米,寬3米,均為石砌。城的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峰環(huán)抱,坡陡壁峭,草木叢生。全城設東、西二門。東門設在山口,地勢較低,坡度漸緩,似為當年人馬出入處。西門地處險要,居高臨下,是進攻或退守的要路。綜觀山城綿延起伏,曲曲彎彎,如龍飛蛇走,甚為壯觀。因年久失修,城墻全貌已……[詳細]
莊河雙泉寺
  距莊河冰峪溝國家級風景區(qū)約有10公里的莊河市大營鎮(zhèn)德勝村,村東南橫臥著翠綠的青龍山,清澈的英那河在山邊緩緩流過,一座歷史悠久的雙泉寺就坐落在青龍山下的兩道清泉旁。這座雙泉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1516年),尚存的一塊刻有年號的殘碑上可以見證。雙泉寺歷年幾經(jīng)修繕,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匕傩昭壑胁豢苫蛉钡囊坏里L景,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十八,都是百姓到雙泉寺逛廟會的日子!拔母铩逼陂g遭到破壞的這一歷史建筑,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得以重建。1998年,現(xiàn)任的住持釋悟利法師,率領眾尼師不辭辛苦化緣集資,將古老的寺院進行擴建,大雄寶殿巍然矗立,還在青龍山上立起一座佛塔,令青龍山又多了一道風景。 雙泉寺歷屆諸多住持僧侶、尼師中,最著名的當屬喜禪(也稱昌慶)大和尚。他為人正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特別喜歡“梅、蘭、竹、菊……[詳細]
石棚山石棚
  石棚山石棚位于蓋州市二臺鄉(xiāng)石棚村南臺地上,東南距-5公里,東北距九寨2.5公里,故又稱其為“-石棚、九寨石棚”。清代該石棚曾被當作廟宇利用,又名“古云寺”。石棚山位于蓋州市南45公里,浮渡河(俗稱李官村河)北岸,山勢緩平,海拔56米,周長4400余米,石棚即建在石棚山頂。據(jù)《東北鄉(xiāng)土志叢編》記載:“石棚山,在城南九十里頭臺南區(qū)東南,高二十余丈,山質(zhì)多石,上有石棚可容數(shù)人。”四千多年的風雨浸蝕,并沒有破壞石棚的原貌,這一人類社會造就的杰作,如今仍威嚴挺立!拔母铩鼻,曾利用石棚改建為廟宇,1966年將廟宇拆除。東壁前下角有一段裂縫,底石已斷裂殘缺。石棚建造的年代大約在青銅時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地上建筑,為巨石文化的杰作。石棚主要分布在我國遼東半島一帶,尤以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