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棲霞區(qū)旅游

棲霞區(q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天開巖是棲霞山歷史上重要的摩崖題刻地,根據(jù)記載,這里有眾多名人題刻,歲月滄桑,一些題刻今已難尋,尚存題刻從南朝到清,歷史跨度大,保存較好。鄭孝胥摩崖題刻:楷書,清,1889年,78乘73厘米;迎賢石摩崖題刻:楷書,北宋1065年,38乘21厘米;明西林庵主題刻:明;唐界章題刻:楷書,清,1748年,74乘56厘米;醒石題刻:楷書,約南朝,48乘18厘米;“吳邁”題刻:楷書,1930年,125乘50厘米;石房”題刻:楷書,年代不詳,25乘16厘米;“白云志”題刻:楷書,1232年,52乘16厘米。……[詳細]
  王家大村祠堂始建于明代,磚木結構,座北朝南,前后二間共十一間,祠堂面闊18米,進深21米,大門門額上有石匾,上刻“王家宗祠”四字,門兩邊有石鼓,上雕二龍戲珠圖案,天井地面鋪設青磚,正屋南面有古典木格屏風式門窗與天井相隔,墻面青磚主要是立砌,屋面為小瓦,未進行過大修。目前房屋產(chǎn)權歸村部,非王氏所有。2009年王氏集資將屋面進行了維修,并將門前原石匾和石鼓換成大理石新匾和新石鼓![詳細]
  該處為金陵驛舊址,據(jù)記載,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深秋,此時南宋政權已覆亡,金陵(今南京)也被元朝軍隊攻破,南宋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往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時,在建康金陵驛(現(xiàn)棲霞區(qū)馬群街道附近驛道上所設的驛站,宋元之際的金陵驛建有華麗樓舍)羈留了兩個多月,曾在此撫今思昨、觸景生情,寫下了沉郁、蒼涼、悲壯,寄托--之恨的著名詩篇二十多首。其中尤以《金陵驛》兩首著名,詩曰:“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庇衷唬骸叭f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涂。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老去……[詳細]
  位于棲霞寺明征君碑前,已干涸。朱潔軒《棲霞山志》載:“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軍戰(zhàn)敗,國民政府將日俘一部集中棲霞寺,聽候遣送。日俘自鑿井,專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碼,因名受降井!本畽跒楫斈陱臈忌缴弦苼淼墓啪畽![詳細]
  該碉堡位于曉莊衛(wèi)生學校一在建樓房北側,系民國期間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門朝西,門頂至碉堡頂約2.1米,碉堡直徑約2.5米,有四個槍射擊孔,四面分布![詳細]
  烏龍山炮臺屬于江寧要塞炮臺,建于清代,民國時期,炮臺繼續(xù)使用,且用德制炮,炮臺用混凝土澆鑄,山下有一塊空場地,為炮兵訓練的場地。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前,炮臺官兵為保衛(wèi)南京,堅守烏龍山炮臺,抵御日艦西上,英勇頑強,烏龍山炮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詳細]
  據(jù)志書記載,清初即有此庵,供南來北往僧眾掛單之用,庵附近原有一塊道光六年石碑,因長年被人坐臥,字已全部磨滅。該遺存由來已久,清《寶華山志.華山定水庵記》中提到此石,石上有摩崖題刻,民間稱為“定水石”,相傳洪水上漲到此石時便不再上漲,實為一自然地理現(xiàn)象,賦予人民群眾對戰(zhàn)勝洪水的希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后,被區(qū)政府定為控制性文保單位。龍?zhí)队小耙徊絻删保傅募礊榇诉z址處的雙眼井。該井為庵所有,因此庵為隆昌寺的下院,可看出此井為定水庵僧人生活用水之源。井欄為青石質(zhì),西井欄直徑0.58米,東井欄直徑0.62米,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進行過維修![詳細]
  墓南北向,為一打開書之造型,用混凝土澆鑄,北側立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上 書-:黃質(zhì)夫、徐宜耘之墓?w陰刻帖金。墓南側的混凝土上鑲嵌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內(nèi)容為黃質(zhì)夫生平事跡介紹,由江蘇界首師范、浙江湘湖師范、江蘇棲霞鄉(xiāng)師、國立貴州師范勒石敬立。碑文即生平介紹皆為南京書法家劉浚川書寫![詳細]
  該遺址至今未進行過考古發(fā)掘,目前可見3張窯址,根據(jù)專家勘測,有2張為明早期窯(土框窯),1張為明晚期窯(磚窯)。窯址附近有古井1個,通便民河的小河一條,當?shù)匕傩障鄠鳉v史上這里有72張窯![詳細]
  河西街民國建筑坐北朝南,共有兩幢,前幢共有8間,屋頂呈梯形狀,梁為木結構,傳梁上有日文字,屋面為水泥瓦,房寬5.4米,高約4米,屋內(nèi)原有榻榻米,建國后被廠職工拆除。后幢為廚房,斜頂,高4米,寬4米,亦為水泥瓦屋面,外墻亦用水泥抹面![詳細]
  中國水泥公司龍?zhí)豆S舊址現(xiàn)僅存化驗室樓房一座,四面坡頂,樓上朝北有陽臺;高級技工電話樓房一座,兩面坡頂,屋脊上帶天窗,有排煙煙囪,廠長傭人及理發(fā)室樓一座,兩面坡頂;另有俗稱“三十間”的二樓住宅建筑共三座,兩面坡頂,樓上檐下有走廊,樓后有廚房。這些建筑都為木梁架,有的還使用水泥瓦,此外“三十間”之西的部分平房也傳為民國時所建。……[詳細]
  位于棲霞鎮(zhèn)南九鄉(xiāng)河上,系乾隆皇帝南巡時建造,故名“御龍橋”。民國時,御龍橋是九鄉(xiāng)河上最大的石橋,是當時到甘乘鄉(xiāng)必經(jīng)之路。橋西側原有清同治七年(1868)鄉(xiāng)民捐修記事之碑,現(xiàn)無存。新中國成立初,地圖注該橋為“玉龍橋”![詳細]
  位于龍?zhí)舵?zhèn)南街與灣河街之間,架設在灣河上。龍?zhí)对谒螘r設巡檢司,根據(jù)橋名,疑此橋應在巡檢司門前或附近。司門橋原為拱形橋,橋長約8米,寬4米,建橋之始全采用青石構筑,其護欄石質(zhì)風化嚴重,足見其歷史久遠。歷史上由于江水不斷南移,街面始終呈低洼態(tài)勢,橋兩端路面不斷抬高,致橋面已看不出拱形。今原橋身石材被水泥橋面覆蓋。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橋側有一小碼頭,有石階,供上下船乘客及居民淘洗之用。橋東側下有石雕龍頭,為出水石槽(南街下水道由此入河),雕制較粗,但仍能見其形。橋南約10米處,原有一拱形石橋,后拆除。龍?zhí)舵?zhèn)民間有“一步兩井(定水庵處,現(xiàn)仍存),三步兩橋”之說,即指此兩橋![詳細]
  該橋在當?shù)赜址Q鮑(音bao)橋,橋下河俗稱東頭河,現(xiàn)已淤塞,舊時可通到漳橋,歷史上為南京通往龍?zhí)舵?zhèn)的必經(jīng)之橋,東西向,鋼混結構,平橋,橋長13.8米,寬6.4米,橋欄桿上下2米長,其中橋面以上1米,橋欄厚0.30米,從橋水泥結構及制作工藝看,極有可能為民國期間建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