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泰州市 > 海陵區(qū)旅游

海陵區(q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都天行宮在泰州市西倉橋東引橋北側,老廒新村58號,都天行宮坐北朝南,南臨護城河,北近泰州船閘。因該廟是“都天菩薩”出巡時居住的宮室,所以稱為“都天行宮”,又稱“都天廟”。廟中所供神像,為唐開元末安祿山叛亂時死守睢陽、城破不屈的大將張巡,被人們尊稱為“都天菩薩”,敕封“吳天大帝”。都天行宮系清康熙三、四年間,就社稷壇舊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緒二年、民國二十二年先后兩次重修。這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由門樓、戲臺、東、西廂樓、大殿、后樓等組成了廟宇主體。門樓5間,中開券門,上嵌“古都天行宮”石額,并飾有祥云圖案的磚雕,門前兩側立獅子盤球的石鼓一對。 門內后金柱下置屏門,平時開兩側小門,香期屏門……[詳細]
  吳同甲故居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城北南通路236號。故居南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新中國成立初期興建南通路時,拆除大門、儀門及部分房屋,留下廳屋、堂屋及樓屋3座建筑。廳屋圓作,當心間梁架結構抬梁式,為5架梁前后加單步梁,用材較大;堂屋偏作,當心間梁架結構穿斗式,中間立中柱,柱兩側為帶有弧形的月梁,柱下墊木礎,屋面用方木椽,采用了一些明式建筑的做法,在泰州清道光時期的民居建筑中較為少見。廳屋在東側,后有天井。天井北有1座2層樓屋。樓屋的屋面東西山墻處建有馬頭高墻,上下面闊各3間,樓梯在東南,樓上地面前低后高。吳氏住宅后易主沈氏,由于房主是泰州知名商人,所存房屋質量尚好,青磚黛瓦,硬山屋面,平房后蓋樓,前……[詳細]
  夏思恭祠位于漁行大街20號。元朝末年,泰州白駒場鹽民張士誠起義,于1353年3月攻下泰州。戰(zhàn)后泰州城到處斷墻殘垣,張士誠讓夏思恭到城北宋代的堡城處重筑新城。1364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從大江口和揚州分水陸兩路向泰州進發(fā)。泰州守將嚴再興、夏思恭被迫退守新城。同時,張士誠急令淮安守軍援泰,被常遇春打敗。張士誠又派水軍兵船400艘出大江援泰州,因水淺難登陸,未解泰州之圍。夏思恭、嚴再興率眾堅守,同年十月十六日,徐達率兵圍攻新城各門,用高梢子船扎架攻城,夏思恭戰(zhàn)死,嚴再興等人被俘。隨后,徐達將此城夷為平地。當地百姓感念夏思恭的忠誠,就在當年夏的官衙處建造了一座廟宇,供奉夏思恭像,廟內還塑了……[詳細]
  “江淮名剎”光孝律寺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原名萬壽寺,后因南宋高宗趙構為超度徽、欽二帝亡靈,詔令該寺擺設道場,敕令改稱 “報恩光孝寺”。乾隆年間,又改稱“報恩光孝律寺”。該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最盛時期容納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紀30年代光孝律寺創(chuàng)辦佛學研究社,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學。光孝律寺收藏珍貴文物較多,如收有歷代名家墨跡,世稱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時代從印度傳來的“貝葉經”等。……[詳細]
  通揚運河,貫通江蘇省南通、泰州、揚州3市的人工河道。古稱邗溝。為南通、泰州、揚州3市及其沿岸各市、縣的主要航道。延伸于江蘇省長江北側。始建于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1),由吳王劉濞主持開鑿。用以運鹽,亦稱運鹽河、鹽河。經歷代改建和延伸而達南通。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稱通揚運河。……[詳細]
  位于泰州市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中校園內,祀漢末醫(yī)學家華佗,又稱藥王廟。始建于清代中期,民國時重修,原有華王殿及后樓,現僅存華王殿。殿南向,硬山屋面,面闊三間 9.7 米,進深九檁 9.65 米,檁高 6.31 米,梁架系用苗木制作,材徑細小,材質精良,占地面積約 400 平方米![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新華巷 11 號,據說原為馮氏所有,F存照廳、廳屋和堂屋三進,另有廂房、儀門、照壁和照壁上家神龕等建筑,占地面積 610 平方米,廳屋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2 米,進深七檁 8.5 米,前帶海棠形雙桁卷棚,抬梁式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礎上置木櫍。照壁和儀門有磚雕![詳細]
  古關帝廟在泰州市鼓樓大橋東北側濱河廣場的東部,南臨護城河,北近東進東路。舊時稱此關帝廟在關帝廟墩上。廟西側曾有小巷名武廟巷。廟曾和東側不遠處覺正寺隔東大街相望。泰州的關帝廟中,北門外關帝廟墩上的關帝廟,不是魏忠賢生祠改建,而是在明萬歷時就建成了,因此,被稱之為:“古關帝廟”。古關帝廟現山門殿的弧形廟門上仍嵌‘古關帝廟“石額,上有嘉慶丁巳年重建字樣。門下兩旁有石鼓一對。山門后有天井,天井后為大殿3間,前有卷棚,脊檁下置斗拱,東邊墻上立民國十年二月十七日當局簽發(fā)保護廟產的布告。原此廟后尚有民國十五年州人王幼丹倡建西式磚樓1座,名為“文昌樓”,與城南原文昌閣在一條軸線上,前后呼應,古關帝廟位于濱河綠……[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城北漁行大街 15 號,原為周氏所有。宅依街而建,南向略偏東,面積約 250 平方米,前廳后堂結構,周圍圍以高大圍墻,大門東向,堂屋青磚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2 米,進深七檁 7 米,穿斗式梁架,板壁檻墻,和合雕花窗,通體雕花隔扇門,隔心、絳環(huán)板、裙板等重要位置以透雕、浮雕的形式雕刻了“八仙”、“四愛”等人物故事![詳細]
  原為尤氏所有,俗稱尤家大門,尤氏原為商人,F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670 平方米,中間以火巷分開,西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和堂屋三進,東軸線建筑體量略小,從前往后依次為照廳、廳屋和古井一口![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涵東歷史文化街區(qū)顧家巷 48 號,原為徐氏所有,徐氏原為經營糧行商人,糧行名為徐甘記,F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670 平方米,東側主體建筑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堂屋和廒房,其中堂屋青磚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并東側暖房一間共 14.3 米,進深七檁 7.3 米,穿斗式梁架,西側僅存一座歇山頂花廳和部分廂房![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涵東歷史文化街區(qū)顧家巷 30 號,原為王氏所有,F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490 平方米,西側主體建筑僅存前廳后堂和廳屋南側一口古井,東側僅存花廳。堂屋面闊三間 12.2 米,進深七檁 7.6 米,和合窗,隔扇門,除隔心透雕花紋外,其余部位皆素面。……[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涵東歷史文化街區(qū)顧家巷 10 號,原為王氏所有。原有照壁、大門、東西側門、楠木廳、轎廳、花廳、堂屋、閣樓、廚房、廂房等,現主體建筑仍存,分布在東、中、西三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870 平方米,中部從南往北為楠木廳和堂屋,東側為門堂、東側門、廚房和閣樓,西側僅存西堂屋。建筑年代不一,東側門和楠木廳略早,閣樓有民國風格,曾作為原萬字居委會辦公地![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涵東歷史文化街區(qū)徐家橋西巷 17 號,原為許氏所有,許氏為商人,F存建筑分為東西兩部分,占地面積約 1380 平方米,東部前后共四進,三個天井,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堂屋。堂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3.2 米,進深七檁 6.7 米,穿斗式梁架,堂屋東側有古井一口,廳屋前磚雕垂花門保存尚可,西部廟房、花廳和花園,東西部有門相通![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涵東歷史文化街區(qū)凌家院 12 號,原為王氏所有,F存廳屋、堂屋和東側廂房,廳屋為少見的鎖式建筑,次間直接接南北向雙桁卷棚,中間以隔扇門相隔,可通可隔,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5 米,進深七檁 6.7 米,混合式梁架,明間用抬梁式,用材粗大講究,山墻處用穿斗式梁架,無脊柱,兩金柱間以枋相連![詳細]
  原為高氏所有,現存照廳、廳屋和堂屋,西側附屬廂房和套房,占地面積約 390 平方米。廳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7 米,進深七檁 6.3 米,抬梁式梁架,用材粗大,柱下方形石礎上置鼓磴,儀門前兩對方形石鼓,鼓面上雕鹿紋![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北瓦廠巷 6號,據說原為顧氏所有,F存照廳、廳屋、穿堂和堂屋四進,另有廂房、照壁和儀門等。占地面積約 510 平方米,堂屋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10.5 米,進深七檁 7.2 米,穿斗式梁架,柱下用方形石礎![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北瓦廠巷 3 號,原為王氏所有,F存照廳、廳屋、穿堂和堂屋四進,東側巷道內有古井一口,占地面積約 500 平方米。堂屋硬山屋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 米,進深七檁 7.1 米,穿斗式梁架,次間鋪木地板。……[詳細]
  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石頭巷 5 號,原為王氏所有,俗稱王十房。建筑體量較大,但多有改動,主體建筑僅存戲臺、花廳、西側偏房和臨石頭巷儀門、廂房及巷東側照壁等。占地面積約 2300 平方米。臨巷貼磨磚儀門高聳,可見當初規(guī)模,巷東側有一殘存照壁,壁座為石質須彌座![詳細]
  陳庵在泰州東門大街南側,是明代陳佞佛所筑的家庵。所謂家庵,系指舊時大戶人家,為家0-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小庵。此類家庵,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陳庵,卻非同一般。陳庵始建時,明魏國公徐中山(達)為庵題寫門額,后書法家董其昌又為其題寫了門榜,可見規(guī)格之高,影響之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泰州安豐場著名詩人吳嘉紀,曾寓居陳庵。陳庵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兩進,中有天井,左右為廂房。前面是正殿,硬山屋面,面闊三間12.15米,進深6檁前帶船棚軒7.85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