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鎮(zhèn)歇馬村四巷與五巷之間緝熙堂乃清朝嘉慶年間梁君杖的十一個兒子為他所建的祖祠。嘉慶四年(1799)動工,次年竣工。該祠堂布局為三進兩天井,青磚結構,杉瓦蓋頂,寬10.45米,進深26.8米,占地面積280平方米。巨木為柱,抬梁堅固,構件雕刻精美,彩繪壁畫清晰,原汁原味,充分體現(xiàn)出清代中期嶺南建筑的藝術特點。建此祠堂時,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禮諱死,故不稱祠堂,為弘揚祖德,發(fā)揚家族“忠信仁義,尊師重道”等優(yōu)良傳統(tǒng),故起名緝熙堂。緝熙堂建成后,成為梁君杖家族議事,喜慶的活動場所,并以超前的意識,物盡其用,利用它開辟成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書院。梁君杖四世同堂,四代共育男丁107……[詳細] |
時代: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地址:恩平市君堂鎮(zhèn)江洲圩居委會江洲中學內(nèi)。仕安岑公紀念堂于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建,紀念堂曾為縣華僑中學校舍,后為縣師范學校校舍,現(xiàn)為江洲中學保管學生自行車庫之用。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中西合壁建筑風格?倢14.29米,總長24.65米,占地總面積352.25平方米,高14米,共3層。正面兩側建筑物向外凸出,中間向內(nèi)凹入,豎四條水泥圓柱。第1層平面分5卡,頭卡分正座,及東西廂房,廳中豎6條方柱承托,廂房側面設水泥樓梯登上2樓;第2層對豎8條方柱,頭卡有東西廂房,中間設有陽臺;第3層的南面東西兩端建有六角攢尖頂?shù)男》浚娲髸笆税册o念堂”字,背面……[詳細] |
關帝廟位于鶴山市共和鎮(zhèn)大凹村。廟坐西北向東南,前有近百平方米的空地,隔田垌遙對小山崗,背靠山崗,崗上至今仍有參天古樹,襯托出廟宇的不凡氣勢。始建年代待考。原廟簡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當?shù)丶澝窦Y白銀千余兩在舊廟基礎上重建,民國37年(1948年)修葺。廟闊三間,左右青石巷和左右?guī)。主體建筑兩進深,面積約360平方米。風格與佛山祖廟相仿,體現(xiàn)晚清嶺南廟宇的建筑特點,用材含“金銀銅鐵錫,陶灰磚木石”10種。神像、祭器、飾物用多種金屬材料,廟宇又用5種雕塑工藝來裝飾。至今,廟的神像、祭器等已不復存,但5種雕塑仍然保存:正殿屋脊用陶塑的圖像裝飾,脊飾是陶制的二龍爭珠。大門門框是鏤空的花……[詳細] |
時代:1928年地址:恩平市圣堂鎮(zhèn)水塘天村東閘(0-)天村黨支部,始建于1928年1月間,重建于1938年11月間。支部是革命前輩馮燊同志親自建立的我縣第一個黨基層組織。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積極領導天村地區(qū)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舊址位于圣堂鎮(zhèn)水塘天村東閘(0-),該樓建于清末,青磚結構,杉瓦蓋頂,閘樓門額的石匾刻著“天村里”三個大字,樓高8.5米,共三層,寬4.3米,進深5.2米,占地面積22.36平方。建國后的1958年拆掉一部份,1981年再次重建。1983年6月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南樓七壯士抗日舊址位于開平市赤坎鎮(zhèn)南樓管理區(qū)騰蛟村邊,是一座彈痕累累的古式碉樓,是為南樓。該樓是當?shù)厝A僑、僑眷出資建于1913年,座北向南,為七層鋼筋水泥建筑,高19.06米,占地面積28.46平方米,建筑面積180.2平方米,樓門鐵造。每層開窗和設有槍眼,第六層為瞭望臺,曾設有探照燈。樓頂為平臺式。它南臨潭江,北扼東滘龍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陸交通要塞,地形險要。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司徒四鄉(xiāng)自衛(wèi)團騰蛟中隊隊部就設在這里。這支隊伍深受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宣傳教育的影響,有著堅定的抗戰(zhàn)立場。1945年7月中旬,該隊司徒煦等七壯士憑樓抗擊,阻擊南竄之日本侵略軍,堅守7晝夜,斃敵16名。最后,日本侵略軍施放毒氣,……[詳細] |
外海鎮(zhèn)多姓陳,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陳氏先祖遷到外海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陳氏家族人丁繁衍,歷代人才輩出,外海的別名“龍溪”也是陳姓人為紀念曾避難于福建漳州龍溪深山而命名的。從前外海的祠堂,星羅棋布,最宏偉的是“外海鎮(zhèn)陳氏五大祠”,五大祠位于外海東部的赤泥山下,因而鄉(xiāng)下人多稱其為“東頭祠堂”。陳氏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五間祠堂緊密相連,橫列成排,氣勢不凡。始祖朝列大夫莘隱陳公祠坐落在赤泥山下,泉石祖祠和筠軒祖祠在其右側,桃溪祖祠和定息祖祠在其左側。祠堂占地約4100平方米,為三進并列而建,采用單檐布瓦硬山頂,藍琉璃瓦剪邊,抬梁與穿斗相結合梁架結構,保有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