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金粟庵遺址在昆山市正儀鎮(zhèn)綽墩村。元未名士顧阿瑛(號金粟道人)在其家祠辟金粟庵,成為昆曲的發(fā)祥地。原有古戲臺、綽山亭等建筑,后被破壞,現(xiàn)存石拱古橋(廣陵橋)、古銀杏樹一株。1997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跡亭立于昆山市玉峰山南中部半山腰,是一座歇山式四角方亭。清道光十四年(1834)由兩江總督陶澍所建,名“粵如曠如之亭”。亭子檐高2.7米、寬4米、長4米。亭上的楹聯(lián)為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所題,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期間治水利偶過昆山,應縣令之邀,登亭覽景,即興集范成大、陸游詩句,書楹聯(lián)“有情碧嶂團欒繞,得意孤亭縹緲間”,上款:“道光甲午,偶過昆山,來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詩語題之”;下款:“三山林則徐”。清咸豐元年(1851)亭傾圮,邑人吳再錫重建,即將此聯(lián)刻于石柱上,改名“林跡亭”,以表紀念!拔母-”期間,此亭四柱兩副對聯(lián)被群眾用泥巴涂沒,未遭毀壞,得以保存。1984年有關部門對它又進……[詳細]
  四神父墓位于常熟虞山鎮(zhèn)北門外虞山半山腰晏家山山坡上,年代為清。四神父墓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通神道院原名“天慶觀”,位于昆山市錦溪鎮(zhèn)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歷代曾擴建,今存東岳殿及山門,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通神道院原屬長洲縣地界,與昆山縣福城圩的蓮池禪院一溪相隔,南北遙峙。南宋時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時增建正山門,至明清時已有中岳殿、雷神殿、關帝殿、玉皇殿、文昌閣、斗姥閣等建筑,造型與規(guī)模均與蘇州“玄妙觀”相同![詳細]
  文星閣位于昆山市錦溪鎮(zhèn)古蓮池畔。始建于明朝,為三層樓閣式建筑,磚木方形結(jié)構,飛檐翹角,高15.6米,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歷史上曾幾經(jīng)修葺。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星閣俗名“文昌閣”,又稱“片云閣”,原在通神道院內(nèi),歷來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風災大頹,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蓮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閣記”碑嵌于內(nèi)墻。移建后的文昌閣,高15.6米,四面三層,登浮屠狀。閣前有石臺,上有石欄,東南堤埂種植楊柳,西有寶閣岑樓,并綴以琴堂、蓮舫、惜字會。內(nèi)有兩幅唐代畫圣吳道子的人物畫像拓片。登閣遠眺,水天一色,帆影點點,白鷗翔集,可謂美景如畫。1991年7月2……[詳細]
  溥濟橋俗稱“陳家橋”,東西走向跨于錦溪鎮(zhèn)中市河,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青石單孔石拱橋,拱券分節(jié)并列徹筑。1991年公布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歸有光墓原位于昆山東南門內(nèi)金潼里,因城建的發(fā)展,于1989年將歸墓往東移300米,建在東大橋堍,沿城河岸辟地3.7畝,仍名“震川園”![詳細]
  富春橋俗稱“高板橋”,在江蘇昆山市玉山鎮(zhèn)北后街與東塘街交匯處,富春橋周邊有東采蓮街、西許文塘、北東門街、南北后街,南北跨于東塘河上。明洪武三十年(1398),由知縣梁瑞建造,橋下有周忱、況鐘題名。明正統(tǒng)三年(1439)黃彥修捐資重建,道光四年重修。1997年市政府出資對橋進行了加固維修,1997年被公布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為并聯(lián)式青石拱橋。橋長32米、高4.5米、寬4.4米。1997年修復,1997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文筆峰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zhèn)玉峰山紫云巖之頂,為紀念昆山第一位狀元南宋秦國公衛(wèi)涇所建。是一座醒目的碑塔,高5.5米,清末重修。民國初,在原石筆外敷水泥加固,鐫刻“文筆峰”三篆字。趙樸初賜翰重題,1997年公布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南宋時期,昆山縣石浦衛(wèi)涇,赴臨安(南宋首都杭州)考試,三場連捷,考中了孝宗淳熙十一年(1143年)甲辰科狀元。后授為秘書省正字等職。他清正廉潔,要求嚴格,常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為座右銘,起堂名為“后樂堂”,自號“后樂居士”。六十八歲那年,衛(wèi)涇病重,十月故世,葬于湖州歸安縣石佛山,謚號文節(jié)。昆山士人十分敬仰衛(wèi)涇,在玉峰山出現(xiàn)過魁……[詳細]
  抱玉洞位于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zhèn)玉峰山頂芙蓉峰下,始建于宋代(960—1280年),洞口的上方為人字形,向陽,洞高2米多,洞內(nèi)底部平坦,約8米左右。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據(jù)悉,當時,慧向初來昆山建寺時,年歲已高,生活條件極差,住在馬鞍山的山洞里,又暗又潮,風、雨、寒、熱,他全不在乎,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在梁武帝的授意下,經(jīng)過慧向大師的精心選址。籌集建筑物資,親自監(jiān)督工地,終于在梁天監(jiān)十年(公元511年),于馬鞍山腳下建成了“慧聚寺”。隨著歲月更迭,慧聚寺又演變成現(xiàn)在的華藏寺。慧向法師的晚年,駐錫揚子江心蝦蟆山,并入寂于此山。宋代時洞內(nèi)供奉著華藏寺(前身為慧聚寺)的開山大師慧向的石像。該石像……[詳細]
  十眼橋,始建于明代,系花崗石多孔平板橋,由一孔較高的平板與九孔低平板橋連接而成,橋全長52m,高3.1m,橋?qū)?.7m,中孔跨度3.5m,造型優(yōu)美。該橋始建于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后又幾經(jīng)修繕;1997年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與古蓮池、文星閣、古蓮長堤和桃園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qū)![詳細]
  錦溪古內(nèi)河水道總長度約6公里,兩岸分布著古橋、駁岸、河埠、水墻門、過街廊棚等極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建筑物![詳細]
  龐山湖農(nóng)場瞭望樓位于吳江區(qū)松陵鎮(zhèn)龐北村,年代為1932年。龐山湖農(nóng)場瞭望樓,位于蘇州市吳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龐北村,單間三層,呈正方形,高6.90米,寬4.70米,長4.70米,由青磚、水泥等材料構筑。第三層上曾設銅鐘一架,為員工作息報時所用,四周墻壁均設槍眼,F(xiàn)一至三層墻體完好,三層上面的女兒墻大部已毀于“文革-”期間,該建筑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為近代遺跡,具有一定歷史價值。龐山湖原是吳江的一個著名湖泊,在吳江城區(qū)以東三里處。2009年,龐山湖農(nóng)場瞭望樓被市政府列為第五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因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培元公所卅周年紀念井位于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牧童灣,年代為1926年。培元公所卅周年紀念井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彩云橋是蘇州城外西北部的一座橋梁,位于山塘街半塘,跨山塘河。原系木板橋。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載:“橋在半塘寺右,橫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增起舊址,建石橋,名曰彩云!闭驮曛亟槭鍢颉C骷尉改觊g重修。清初,南堍毀壞,康熙三年僧試寶重修。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欄橋。1975年改建鋼筋混凝土單孔橋,裝鐵欄桿。橋與鐵路橋平行,為鋼筋混凝土單孔橋,跨徑7.4米,寬3米,長7.9米![詳細]
  久大堂位于東山楊灣村張巷129號,現(xiàn)已升為市級文保。久大堂建于明末清初,原主人為張氏富商,F(xiàn)存三進院落,保存之完好,雕花之精美,在東山現(xiàn)存明清古建筑中,已不多見![詳細]
  蘇州圣約翰堂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qū)十梓街18號(東端),蘇州大學本部西校門外。是美南監(jiān)理會在蘇州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教堂(另外2座是宮巷的樂群社會堂和養(yǎng)育巷的救世堂)。該堂始建于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美國監(jiān)理會傳教士潘慎文在天賜莊(意為上帝所賜的地方)建造,名為首堂,有400個座位。20世紀初,蘇州的基督徒人數(shù)增加,到1915年,監(jiān)理會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積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并為紀念衛(wèi)理公會的創(chuàng)始人約翰·衛(wèi)斯理而改名為圣約翰堂。圣約翰堂的設計者是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與天賜莊圣約翰堂建筑風格一致、面積大小一樣的還有兩座,一座在美國圣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戶。諾貝爾……[詳細]
  上津橋位于蘇州市閶門外楓橋路東首廣濟橋西,東與廣濟橋相望,西和永津橋、下津橋相對,跨上塘河(古運河段)。為一大型單孔石拱橋,橋券寬大,河面寬廣。登橋遙望,一派水鄉(xiāng)風光,使人流連忘返,F(xiàn)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津橋南堍有“故明郝將軍賣藥處”石亭一座!昂聦④娰u藥處”是一處已有近400年歷史的古跡。史料記載,郝將軍姓郝名太極,明代云南晉寧州(今昆明市晉寧縣)人,守城立下戰(zhàn)功。明朝滅亡后他來到蘇州,在上津橋賣藥為生。他雖然是個低級軍官,但蘇州人仰慕郝太極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淡泊名利的可貴品質(zhì),稱他為“郝將軍”。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組織興建金雞湖李公堤而……[詳細]
  北張家巷雕花樓既沈宅。北張家巷九號沈宅內(nèi),有兩座精巧別致的小型雕花樓,比東山雕花大樓早建七十多年。整個樓廳,雕有云彩、花卉及飛禽走獸。底層廊檐下,六根角撐上,刻有成對的獅子頭、蝙蝠及仙鶴含靈芝等凸雕裝飾,圖形十分纖巧秀麗。所有窗格,花紋眾多。沈宅坐北朝南,總建筑面積4100平方米,分中、西、東三路。主建筑居中,依次有門廳、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共五進。前三進為蘇州一般傳統(tǒng)形式,三開間圓作,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結(jié)構。后兩進樓廳南北對照,面積相同,左右以廂樓貫通,組成走馬樓。兩樓面闊皆為三間12.2米,進深8.9米。樓上下四周設內(nèi)廊相通,樓層內(nèi)廊出挑。中間石板天井略呈正方形。樓外立面雕花繁多,雕刻……[詳細]
  柴園位于蘇州市醋庫巷44號。是一處建于清末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筑。此地初為清道光年間潘曾琦宅園。光緒年間,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購得,重修擴建后,人稱“柴園”。東宅西園,園中前有鴛鴦廳,寬敞豪華,后有楠木廳,典雅淳樸。其間布置庭園四區(qū),以中園最佳,水池清幽,船廳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展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漸散為民居。50年代,南區(qū)人民政府曾駐此。1957年后為學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樓廳,建三層教學樓。1985年市文管會、民政局共同出資重點維修鴛鴦廳、船廳。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柴園現(xiàn)存面積2150平方米,園中尚存鴛鴦廳、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假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