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范橋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太平街西柵,相傳為紀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無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里人龔振龍、陳士元、陳德魁、張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花崗石單孔拱橋,南北走向,跨荻塘市河。橋長35.4米,頂寬4.9米,堍寬4.8米,跨度為10.3米,矢高5米。思范橋兩側(cè)各有楹聯(lián)一副,東向為:禹跡媲宏模,望里東西雙月影;蠡邨懷古宅,泛來南北五湖船。上聯(lián)明示禹跡,思范兩橋一東一西,如兩輪明月,遙遙想望,互為呼應(yīng)。而兩橋在造型上又極為神似,堪稱姐妹橋而相媲美。下聯(lián)之蠡邨,即蠡澤村,過思范橋向南約二里路,相傳為范蠡隱居……[詳細] |
吳梅故居,是我國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吳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棟典型的蘇州民居,墻門間北面是一個天井,天井北的二層小樓東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吳梅藏書樓。墻門間西面也是一個天井,落地長窗后是大廳,廳上有樓,樓又分東西兩廂。大廳北是中宅門,其上磚刻“樂居安天”四字系吳梅手書。蒲林巷35—1號,一座典型的蘇州民居。紅漆斑駁的木門邊,“吳梅故居”標志牌赫然入目。吳梅(1884—1939)這個名字,是和昆曲緊緊相連的。二十世紀初,作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已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從十幾歲起就開始收藏戲曲典籍的吳梅為拯救振興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稱他對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貢獻。吳梅老屋本在滾繡……[詳細] |
“雙塔影園”位于蘇城官太尉橋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詩人袁學瀾的故居。該園宅占地四畝余,是一處具有三百年歷史的蘇州傳統(tǒng)園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橋上向袁學瀾故居院內(nèi)張望,只見一片粉墻黛瓦、飛瓴翹角、樹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瀾,字文綺,號春巢,嘉慶至光緒年間人(1803—1894年)。世居蘇城東南尹山鄉(xiāng)袁村,家素封,饒有田宅。年少苦學,補諸生,鄉(xiāng)試卻屢不第,居家著書課子,暇或朋友觴詠。咸豐二年(1852年)袁公購吳門官太尉橋冷香溪畔盧氏舊宅,奉母遷居城中。因園宅西南毗鄰雙塔,名以“雙塔影園”,并撰“雙塔影園記”序其始末。袁公詩文,膾炙人口,著聲吳下。所著《吳郡歲華紀麗》為記歲時蘇州風土人情節(jié)令時俗之作……[詳細] |
黎里鎮(zhèn)西的西徐家弄與西蔡家弄(老醫(yī)院弄)之間有一幢八進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達源故居。徐達源故居的第三進名為寫韻樓,即是當年吳瓊仙的書齋,現(xiàn)從西蔡家弄(老醫(yī)院弄)出進。該樓為一樓廳,面積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廳前為一庭院,院中原有磚雕門樓、花臺等,現(xiàn)存有半殘的漏窗一個,其兩邊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著樓前褐黑色的長窗和樓側(cè)青灰色的高墻,望著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現(xiàn)出當年“寫韻簾垂碧柳陰”的情景。就是在這座寫韻樓里,吳瓊仙寫下了許多詩篇!昂馐锉挑贼,畫出江南二月春。逢著桃花儂要問,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楊時節(jié)未聞鶯。徐忱舊館分明是,何處東風第一人”等佳句膾炙人口,流……[詳細] |
北半園即陸氏半園,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東路60號。該園為清乾隆年間沈其奕所筑,清咸豐年間道臺、安徽人陸解眉建,取名“半園”,又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俗稱“北半園”。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向公眾開放。清咸豐年間道臺、安徽人陸解眉建,取名“半園”(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今俗稱“北半園”)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織帶廠、東吳絲織廠、第三紡織機械廠使用。園在住宅東部,水池居中,筑以黃石駁岸,環(huán)以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為特色。園東北部的二層半重檐樓閣,為蘇州園林所僅見。園中植有白皮松、黃楊、紫藤等花木。該園布局以狹長水池為中心,筑以黃石、太湖石……[詳細] |
蘇州烈士陵園位于蘇州市西郊橫山西麓,原名蘇州橫山烈士陵園,建于1956年4月。2000年2月,中共蘇州市委、市政府在原址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改建。蘇州烈士陵園占地140畝,改建后分紀念瞻仰和烈士安息兩個區(qū)。紀念瞻仰區(qū)居于陵園中心位置,采用主軸線對稱布局。軸線長約160米,由西向東依地貌呈階梯形,相應(yīng)建筑依次為大門、牌坊、烈士事跡陳列館、烈士陵園電教館、悼念廣場、紀念碑。紀念碑呈四棱塔式,高27米,寓意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日,碑上鐫刻陳毅元帥為烈士陵園的題詞“為人民事業(yè)而犧牲是最光榮的”,碑底柱正面和兩側(cè)各刻有一幅浮雕,畫面分別為“百萬雄師過大江”、“烽火沙家浜”、“鐵嶺關(guān)大捷”,背面是……[詳細] |
•藤蔓從古老的橋身上垂下,橋頭連著圍著竹籬笆的人家,非常上鏡。景點介紹太平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建,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梁刻有蓮座圖案,橋身石縫里長著藤蔓,非常上鏡。日本女畫家橋本心泉的《周莊的某一天》畫的就是太平橋,并把她自己也畫了進去。站在太平橋?qū)γ娴哪鲜薪稚希憧梢园涯媳笔泻优c后港河丁字河口上的太平橋,以及太平橋橋頭圍竹籬笆、擺著盆栽的水鄉(xiāng)人家一同納入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很有味道。從橋前經(jīng)過、穿過橋洞的游船也是攝影的好素材。太平橋距雙橋不遠,如果選好角度,你還可以拍張包含雙橋的全景照。導覽1991年4月,日本女畫家橋本心泉慕名專程到周莊寫生,她選擇……[詳細] |
長洲縣學大成殿,在干將東路平江實驗學校內(nèi),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長洲縣學創(chuàng)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廣化寺改建,元明幾經(jīng)修建,即所謂舊學,明嘉靖二十年(1541)遷現(xiàn)址,以福寧成壽寺改建,即所謂新學,清雍正三年(1725)后為長洲元和二縣學,現(xiàn)存大成殿為光緒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32米,進深六檁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間牌科,前設(shè)月臺,近年已加以維修。長元縣學不僅有“左廟右學”兩路自成體系、功能不一的各種建筑,而且學內(nèi)北部和東部還有多處綠地和小園林。據(jù)記載,道山亭之北,東為菜圃,西為桃李園;東南有土山松林、雜花數(shù)十株的春宴園;其東栽竹數(shù)百竿,名小淇……[詳細] |
漁莊又名“覺庵”,是近代書法家余覺于民國二十三年在漁家村建造的一座別墅。別墅簡樸雅致,開門見湖,與上方山遙遙相對,近水遠山,風景絕佳。1965年漁莊歸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漁莊”,并全面修復(fù)。漁莊前原有四面臨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總督尹繼善修建。漁莊的廊、亭、廳、院雖構(gòu)筑簡樸,但這座古宅面山臨水,有道是“遠浦藏舟一水飛洮帶城郭,近山人戶數(shù)舉流翠濕衣裳”。推門而出,近處碧波蕩漾,有白鵝戲水,遠處上方、七子諸山群峰競秀,看不盡湖光山色惹人醉。漁莊的主廳“福壽堂”因當年清末慈禧賜書“!、“壽”而得名,典雅寬敞,內(nèi)有一塊“懿旨嘉獎”的匾額。后廳為“天鏡飛來廳”,“天鏡”指宋范成大“天鏡閣”,遺址……[詳細] |
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藕河街虹橋弄西,跨通泰河。始建無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民國8年(1919),震澤市鎮(zhèn)當局在虹橋東堍近處增建一亭,名之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聯(lián):“遠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畫本,近鄰塔影花香鳥語盡詩情!泵駠24年6月(1935),因新開頔塘轉(zhuǎn)道河(新開河),將虹橋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徥瘑慰坠皹颍瑬|西走向。全長24米,中寬3.1米,堍寬3.5米,矢高3米,跨徑7.1米。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虹橋龍門石面刻有“輪回”圖案,橋欄望柱雕有兩對石獅,橋面石南北兩側(cè)刻有“虹橋”橋名。橋身兩側(cè)各……[詳細] |
雙塔橋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貫橋村(原八都鎮(zhèn)北長村)和七都鎮(zhèn)李家港村交界處。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在水洲東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橋,名叫雙石橋。后在兩橋堍鎮(zhèn)以石塔,故名“雙塔橋”。明萬歷七年(1579)由浙江南潯董份修繕,后兩橋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東側(cè)的那一座仍為拱形三孔,西側(cè)的那一座則改作了梁式。現(xiàn)存之橋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徥靶稳,東西走向,跨稽五漾口。橋長34.3米,橋頂寬3.4米,橋頂面長3.35米,堍寬3.7米,中孔矢高5米。橋頂立有四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一頭石獅子,橋面兩側(cè)筑有護欄,高0.5米,寬0.2米,東西踏步各2……[詳細] |
定慧寺位于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內(nèi)。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興廢,時有王大臣善信各為護法,使香煙不絕。其間,猶以蘇東坡與颙禪師及守欽禪師常以詩文往還、禪理互啟傳為佳話,并有多處史跡遺留。為蘇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為蘇州市第七塑料廠占用。一九九七年時,蘇州市政府實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滄浪房產(chǎn)集團負責人史建華先生首倡保護史跡、恢復(fù)古剎定慧寺。經(jīng)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級領(lǐng)導和相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終獲政府批準并宗教局與佛教協(xié)會研究決定,作為西園戒幢律寺下院開放。於是,西園戒幢律寺為修整定慧寺動遷改造廠房共耗資七百余萬元,重葺圍墻、修復(fù)大殿、重建山門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廠房為玉佛殿,講……[詳細] |
又名蓮花橋、人民橋,位于吳江市盛澤鎮(zhèn)壇丘社區(qū)原壇丘老街“火通街”西首,跨壇丘港。元延佑四年(1317)始建,名蓮云橋。清雍正元年(1723)修建,易名蓮花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重建,翌年告竣,復(fù)原名。民國17年(1928)增建欄石,望柱東西兩側(cè)欄石下用大青石筑砌!拔母-”期間曾改名“人民橋”,并在橋頂南北兩側(cè)刻“人民橋”三字。“文革-”后恢復(fù)原名,但“人民橋”三字還保留在橋上。1984年,在橋東西兩則臺階上分別筑有兩條混凝土車轍道,并對橋周邊石駁岸進行維修整治。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25.6米,寬3.1米,矢高4.52米,跨徑10.6米……[詳細] |
泰伯廟位于蘇州市閶門內(nèi)下塘街250號桃花塢歷史街區(qū)之中,為紀念古公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歷史可追溯至東漢,為江南地區(qū)第一座奉祀?yún)堑亻_發(fā)始祖泰伯的廟宇。現(xiàn)尚存至德橋、至德坊、大殿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等為清代建筑。廟中有康熙、光緒及民國時重修記碑石可考?滴跛氖哪晔プ嫒驶实郏纯滴酰┠涎矔r,欽賜給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的“至德無名”四字。隨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時在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三讓高蹤”,乾隆歷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蘇州泰伯廟?梢娞K州泰伯廟之地位。1982年,泰伯廟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至德橋俗稱泰伯廟橋,梁式,橋墩仍為石砌,橋面已有改動。過橋迎面聳立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詳細] |
禹王廟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金庭鎮(zhèn)衙甪里村,在甪里古村北端三面臨湖的甪里洲。景區(qū)占地五十畝,由山門、牌坊、梨云亭、大禹像、太平軍土城遺址、禹王殿、財神殿、天妃宮、古碼頭等組成。禹王廟是西山島民為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廟。西山禹王廟現(xiàn)為太湖中僅存的一座禹王廟,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廟有大殿三間,楠木梁柱,高10米,單檐歇山式,四只戧角,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青石御路一方,為明代遺物,刻雙龍戲珠。廟旁石碑題字“萬頃波濤一望收”,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胡厥文書。廟四周,湖山毓秀,廟旁地上,有菜籽大小的鐵色砂粒,是傳說中大禹鑄鐵釜、斬妖龍時留下的。國民黨元老李根源曾這樣評價禹王廟,“甪里洲三……[詳細] |
江蘇省昆山市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緒年間,東西長200米,街道狹窄,僅容3人并肩同行。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兩邊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間挑出,使老街顯得更加狹窄,有“一線天”之稱。巴城老街延續(xù)著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兩旁有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商店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墻黛瓦,石岸斑駁,河埠錯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舟楫如梭,一派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直到解放前夕,老街基本格局未變。1949年后,老街東段是巴城鎮(zhèn)黨委、政府所在地,老街成了鎮(zhèn)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國營中百公司、煙酒專賣公司、銀行、信用社、聯(lián)合診所、供銷合作社百貨商場、副食品批發(fā)部等先后落戶老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城鎮(zhèn)建設(shè)發(fā)展,……[詳細] |
橫扇博士橋原名八字橋,位于吳江市橫扇鎮(zhèn)四都村三組。始建無考,原為木橋。相傳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橋處有東西向橫港及南北向西港兩條河流交叉流經(jīng),兩港交處的西南部是只牛字圩(農(nóng)耕圩田)。元末,有位風水先生來到此地,說牛字圩像只臥牛,若能在牛頭上安上兩只角,就能成為“日日萬人朝”的好龍脈,可出“真命天子”。地處八字橋域后來沒出“真命天子”,憾恨被明洪武年代軍師劉伯溫破了“風水”,于八字橋中間的“牛腦中央”建個“甏頭觀音”,它像一顆釘將“臥!被罨钺斔溃瑥拇恕罢婷熳印背霾粊砹。“甏頭觀音”現(xiàn)尚存于八字橋堍,由人進香。于是當?shù)厝司陀跈M港及西港上各架一橋,兩橋成“八”字形,仿佛在牛頭上安……[詳細] |
松陵泰安橋俗名新橋,位于吳江市松陵鎮(zhèn)盛家厙老街區(qū),跨新開河(又名新橋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始建。盛家厙原為松陵城東南商業(yè)街區(qū),商鋪比肩而立,熱鬧非凡。明嘉靖年間,邑人吳淓兄弟主持開鑿自吳淞江通城西燒香浜的新開河,將此城南地區(qū)分割為南北兩片,新開河上建此石橋以利商業(yè)街區(qū)的通行。橋毀于咸豐戰(zhàn)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松陵人稱之為新橋。單孔拱橋,南北走向。全長13米,寬3.35米,矢高4.4米,跨徑4.65米。兩堍都有橋臺。由南向北17級,由北向南16級。南橋臺正南4級,東5級,西3級臺階,橋臺面1.6×4.4米,北橋臺正北4級,東6級,西4級臺階,橋臺面1.62×4.44米。整座……[詳細] |
青龍崗石刻包括巫相崗石刻和龍門石刻,位于虞山小石洞東南上側(cè)半山腰處,虞山中路路北側(cè)。巫相崗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塊高2米、寬6米的形如龍首的巨石之上,有用雙勾法鐫刻的“巫相崗”三個鐘鼎文體大字,字徑高約1.8米,寬約1.5米。巫咸系商初太戊帝(前1638-前1563)時候的賢相。漢《越絕書》載:“虞山者,巫咸所出也!碧茝埵毓(jié)《史記正義》:“巫咸,殷賢臣也……巫咸及子賢冢皆在蘇州常熟縣西海隅山上,”明鄧韨《常熟縣志》:“巫咸墓,在虞山上,子賢亦葬其側(cè)。”宋王爚為縣令,嘗修其墓。縣令孫應(yīng)時撰墓碑云:“墓在邑之青龍山嘴!苯裼萆奖倍酥∩酱澹址Q商相村,傳為巫咸父子之故里。龍門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塊高3……[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