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氏土司衙署位于云南廣南縣縣城北街一小校園內(nèi)。建于元初,曾設有大小衙門,占地面積11000m2。自元朝至民國的近七百年間,土司制度世襲27代,掌管廣南政治、軍事、民刑、錢糧等大權。廣南土司府是中國壯族土司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權力較為集中、管轄范圍最寬、世襲時間最長的土司府。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廣南是壯族雜居和聚居的壯鄉(xiāng)。有關廣南土司的歷史,《壯鄉(xiāng)廣南》一書中介紹:土司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的統(tǒng)治當?shù)厝嗣竦臋C構,世襲繼承。云南通志土司考述,“滇之土官,肇于元而盛于明,清代固之。”《明史》亦有“廣南土司”錄。從有關歷……[詳細] |
酸棗嶺村原有古寺兩座,東為大興寺,西為吉祥寺。大興寺為民間傳下的一座古寺,存有的石碑可做參考。 據(jù)碑文記載大興寺建于明末清初年間,重修于光緒七年,碑文的背面清晰記錄了當時重修大興寺捐款、捐物人員的名字達100人。大興寺的始建距現(xiàn)在已有350年的歷史,曾是皇家去往承德的必經(jīng)之路。大興寺坐落于我村村東,2004年修復前僅存有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地基及韋馱殿。韋馱殿的東側有一棵老槐樹,這棵槐樹樹干直徑約1.5米左右,須3人才能將樹干圍住,老槐樹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霜磨練再加多年無人養(yǎng)護,樹干的中心已經(jīng)空了。一個人站在里面感受不到絲毫的委屈。它雖是經(jīng)多年風雨洗禮、淚跡斑斑,可它卻枝繁葉茂而且每年要開兩次花。顯……[詳細] |
廣南孔廟廣南孔廟位于縣城南街,占地面積約9000多平方米,為五進院落。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六年(1741年)增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F(xiàn)存有泮池、欞星門石坊、大成殿。泮池在欞星門石坊前,半圓形,以條石砌筑而成,池中有雙孔圓形拱橋,池周有石雕護欄。欞星門坊位于大成殿前,青石結構,四墩三門間石坊,須彌座上,前后各有伏臥翹首石獅一只。石坊上鐫刻有“欞星門”匾額,兩旁橫向刻有“魚躍”“鳶飛”四字。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共36柱。殿面寬19.73米,進深15.5米,高9米,四周有2.2米寬的走道相通。大殿的檐下坊、……[詳細] |
丘北錦屏文筆塔始建于道光二十八年春(1848年),由張君(知縣)帶領群眾建造,始建地為今丘北縣錦屏鎮(zhèn)密納村一帶。清咸豐二年(1852年),由金臺(時任丘北知縣)組織從城南(今錦屏鎮(zhèn)密納村方向)移建到丘北縣錦屏鎮(zhèn)東向青龍山頂上(又稱文筆山)。錦屏文筆塔為七層密檐式方形空心石塔,塔通高22米,臺基長、寬各5米,往上各層作自然收縮,一層東南面鑲嵌一通文筆塔碑記,碑額用篆書題寫“文運日新”四字,記敘建塔始末,北面設卷門,門額上刻有“斯文經(jīng)緯”四字。第四層四個方向均開裝飾硐門,第七層陽刻楷書“文光普照”四個大字。文物本體為:7層石塔1座、石臺階2道、石護欄1條。2012年1月7日,錦屏文筆塔被云南省人民……[詳細] |
大王巖崖畫大王巖崖畫位于麻栗坡縣城東500米處的羊角垴的石壁上。崖畫分兩組,1號崖畫在石壁東側,畫面高8米,寬6米,可見人物、動物形象31個,色彩對比鮮明,形象逼真;2號崖畫在1號崖畫的右下側約20米處,高3米,寬約20米,可見圖像13個,人物不畫五官,軀干呈三角形,四肢形態(tài)各異。兩組崖畫,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代的作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物的手、軀干、腳基本寫實,然而頭部卻充滿了藝術的想像力。頭很大,眼的位置高,最有特色的是鼻和嘴,構思奇妙,想像豐富,充滿了荒誕色彩和浪漫手法,使人看上去似有嘴又無嘴,似無鼻又有鼻。崖畫上紅黑白組合協(xié)調(diào),艷麗明快,色彩對比強烈。2013年5月,大王巖巖畫被列……[詳細] |
廣南縣城一路向東約48公里,就到了黑支果鄉(xiāng)牡宜村,這里曾因2007年發(fā)現(xiàn)漢代木槨墓而名噪一時。從出土的漆木耳杯、木牘、銅燈、木車馬具、金雞盛酒器、三足鼎、黃釉陶翁及10余噸木槨,墓內(nèi)出土帶“王”字的漆木耳杯和“ 藩德無,(勿)衍侵鴻”簡牘,這些物證佐證牡宜青銅墓群是句町王陵區(qū)。牡宜墓地的墓葬結構較為特殊,其建造過程為:首先在平地上挖出淺坑作為墓室,再在墓室的中部挖出長方形腰坑,有的腰坑上有墊木,在腰坑及墓室內(nèi)放入隨葬品及棺槨后,再用青膏泥摻入大量大石塊砌于墓室四周及頂部,最后用表土堆砌于青膏泥層之外,形成封土堆。葬具為木質(zhì)棺槨,隨葬品極其豐富![詳細] |
象鼻嶺古水利工程位于丘北縣八道哨鄉(xiāng)矣賭村民委阿魯白村南?缜逅由稀J冀ㄓ谇迩∥迨辏1785),乾隆五十九年(1794)竣工投入使用,是橋梁引水為一體的水利建筑工程。象鼻嶺古水利工程南北走向,為3孔半圓形石拱橋,均用青石砌成。橋全長340米,高13.5米,橋面寬2.1米,拱高10.8米,孔凈跨5.6米,拱券厚度1.7米,橋面兩側砌1米高實體護欄渡水,渡水面寬1.5米,流水量0.75cm3/s。整座橋梁拱券縱聯(lián)砌筑,用石2.2萬立方米,引南水北調(diào),灌溉萬余畝農(nóng)田。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楚圖南故居位于文山縣開化鎮(zhèn)上條街27號至29號,屬云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云南省現(xiàn)存近代名人故居之一。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為兩進式四合院,建筑格式為硬山頂、土木穿斗式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風格,總占地面積為480.32平方米。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2005年6月,文山縣投資180萬元全面展開修繕工作。故居現(xiàn)收藏楚圖南生前部分遺物,包括圖書50余冊、衣物13件及信函、照片、文化用品、生活用具40余件。并于2006年4月11日正式開放![詳細] |
魯都克天主教堂位于云南硯山縣西部約130公里處的,海拔2200米,氣候寒冷。屬苗、彝族雜居區(qū)。始建于1908年,是一座石木結構的四合院,具有法國式建筑特點,同時也是文山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觀層次豐富。云南這些最美教堂,隱在深山藏于街巷據(jù)當?shù)刂槔先私榻B,該鐘樓原置的鐘重90斤,鐘聲可傳出三里之外,鐘樓后面直通第二部分的“圣教經(jīng)課堂”,課堂面積為42平方米,是當時神父傳教的場所,現(xiàn)在當?shù)匦磐揭步?jīng)常在此禮拜![詳細] |
昊天閣昊天閣,又稱玉皇閣,位于縣城一小旁。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閣為三重檐歇山頂,座東向西,底層后墻及兩側皆為青磚砌筑,厚0.6m,閣內(nèi)共26柱,內(nèi)金柱4棵全系整木,直通閣頂,通面闊12.2m,通進深11.6m,通高18.6m。整個閣雕刻工藝造型生動,刻工精美。登此樓閣,視野開闊,蓮城風光盡收眼底,是城中通覽蓮城風光的唯一古閣。199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牛羊太平橋牛羊太平橋位于文山州西疇縣新街鎮(zhèn)老街村,始建于清乾隆13年(1748年),乾隆18年(1753年)加筑石礅。后分別于嘉慶23年(1818年)、咸豐4年(1854年)、宣統(tǒng)3年(1911年)三次大修,為風雨長廊橋。橋全長60米,其扁圓形橋礅、懸臂雙層托梁、穿斗式五架梁及通廊均獨具匠心,頗有特色。地址:西疇縣新街鎮(zhèn)老街村……[詳細] |
都天閣——位于廣南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因閣內(nèi)原供奉有“都天太子”坐像而得名。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閣高9m,占地面積60 m2。共有內(nèi)、外柱24棵,內(nèi)柱6棵通頂。臺基為條石砌筑,呈等邊三角形,臺階上雕刻有“云龍水紋”圖案,桅枋上雕刻有琴、棋、書、畫等圖案。結構精巧,造型古樸典雅。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
中共滇桂黔邊區(qū)工委擴大會議會址硯山縣阿猛鎮(zhèn)中心學校,1949年7月在硯山縣阿猛召開的中共桂滇邊工委、中共云南省工委合并擴大會議暨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成立會議,史稱“阿猛會議”。這次會議,宣布成立中共滇桂黔邊區(qū)委員會,并根據(jù)中央指示,正式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有21人、列席16人。會議期間,因為戰(zhàn)爭情況影響,領導機關由盤江南岸推向北岸,會議先后在硯山彌勒彎(現(xiàn)為丘北縣天星鄉(xiāng))、硯山者臘、硯山阿猛等地召開。阿猛是這次合并擴大會議的主要地點![詳細] |
茅坪國門位于馬關縣都龍鎮(zhèn)茅坪村委會南面1000米的都龍口岸旁,年代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茅坪國門為馬關縣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1年7月(第二批)。……[詳細] |
馬關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馬白鎮(zhèn)。馬關碉樓包括石丫口碉樓和龍半坡碉樓。兩碉樓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相距約1.5公里。龍半坡碉樓位于馬關縣馬白鎮(zhèn)東南面約3公里的塘子邊村龍半坡獨山頂上。占地面積84平方米,坐南朝北,北面設門,墻身用石條、石灰、河沙、黏土夯筑而成。墻體四周設38個瞭望射擊孔。石丫口碉樓位于馬關縣城東南面約3500米的石丫口村北面山頂兩山峰凹部,占地面積108.16平方米。碉樓平面呈正方形,兩層建筑,墻體四周設55個瞭望射擊孔。如今,戰(zhàn)爭的硝煙已漸漸遠去,歷史已載入史冊,置于巍峨山巔的古碉,仍像一位哨兵,不畏寂寞,不畏孤獨,見證歲月的交替和歷史的……[詳細] |
俗稱 “保興風雨橋”。位于西疇縣新街鎮(zhèn)南端,橋橫跨疇陽河上,建于清光緒年間。全系青條石砌筑,分三孔,全長30米,高8米,寬4米,跨徑6米。橋中孔面上建木結構風雨亭,重檐懸山頂,穿斗式結構,額枋檐板雕刻花卉圖案,橋兩側有高1米的石欄,望柱上分置4個石獅。風雨橋通體精巧持重,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1985年公布為西疇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