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廣化寺原名金仙院,隋開皇九年改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剎。該寺現(xiàn)占地3.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石砌圍墻長1公里。貫穿主體建筑物的中軸線長達385米,結構嚴謹,布局勻稱,規(guī)模宏大。中軸線主建筑,從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由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蕆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等組成。兩側翼有寬敞的百柱廊廡。從臥佛閣兩旁開始,左廂依次有功德堂、溪聲閣、水云鄉(xiāng)、尊客堂、伽藍殿、五觀堂(上為庫房,后為香積廚)、鐘樓;右?guī)来螢榘闳籼、看山樓、煙霞窟、凈化堂、祖師殿、學戒堂、鼓樓。左上方新建有觀音閣,內奉一身高8米觀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詳細]
  龍紀寺位于蓋尾鎮(zhèn)后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于唐,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瑞義祖師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鐘鼓樓等)和佛祖殿。當代陸續(xù)新建岳帝廟、觀音亭、仁孝堂、哪吒廟和老人活動中心。坐北向南,通面闊40.1米,通進深32.5米,總面積1303平方米。六角亭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木構架。為六面坡頂式,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正中為八卦藻井,刻工精巧,獨具一格。殿外側六角壁上設有羅漢龕,供奉祀清末德化瓷雕五百羅漢。(形象生動,工藝精美,為十分寶貴的文物)佛祖殿中奉釋迦牟尼佛像,殿前立一對浮雕龍柱和一個浮雕盤龍石臺。六角亭、佛祖殿面積共1303平方米。該寺院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整,是當?shù)厍宕略旱拇,是…?a href=/landscape/59/longjisi.html class=blue >[詳細]
  賢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與湄洲島媽祖祖廟遙遙相望。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今名港里村,原為莆田縣忠門鎮(zhèn)所轄,現(xiàn)為湄洲灣北岸山亭鄉(xiāng)所轄。賢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媽祖父母神像和宋代“異人妝塑”的媽祖神像,以及媽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據《天后志》記載,媽祖曾祖父“保吉公棄官隱居賢良港”。位于湄洲島一水之隔的大陸岸賢良港(今忠門鎮(zhèn)港里村),一名紅螺港。這里是媽祖出生地,宋代媽祖受朝廷敕封為祖姑,林默升天之后,在賢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樂十九年,祖祠圮壞,欽命太監(jiān)至賢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間,沿海遭倭寇騷擾,村里民居盡被焚毀,獨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清初截界,祠廢。康熙二十一年復界后重……[詳細]
  浦口宮位于莆田市黃石鎮(zhèn)江東村,是紀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宮宇。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99平方米,宮內殿堂高大,威嚴雄偉,金碧輝煌,門樓兩邊抬梁精刻“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八個大字楷書,是閩東南僅有的皇宮建筑。據《莆田縣志·大事記》載稱,浦口宮創(chuàng)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經宋翰林院學士吳孟慈等人重修,明萬歷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擴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宮宇重雕風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禮節(jié)建造。建筑構造編輯浦口宮建筑結構科學。其采用宮殿式建筑,由照墻、門樓、廓房組成,建筑古樸大方,富有皇家氣派。拜亭、大門額以的斗拱層迭鋪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學,獨具一格;拜亭四周屋……[詳細]
  紅軍第207團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白沙鎮(zhèn)澳東村橋頭自然村。紅軍第207團舊址由澳柄宮(駐地)、澳柄橋(哨卡)、陳列館(新建)組成,占地4000平方米。澳柄宮位于澳東村澳柄橋北端,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是奉祀建澳柄橋“祖師”的宮廟,清代重建,20世紀80年代重修。坐北朝南,單進合院式,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兩側為宮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左宮房面闊二間,右宮房面闊三間。左山墻存有紅軍標語:“活捉匪首蔣介石”。澳柄宮當時是莆田城區(qū)通往廣業(yè)(白沙、莊邊、新縣、大洋4個鄉(xiāng)鎮(zhèn)轄區(qū)總稱)山區(qū)的必經之路。澳柄宮作為中共領導莆田革命據點,1926年……[詳細]
  莆田時事研究會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涵東街道霞徐社區(qū)新宮里14號?箲(zhàn)爆發(fā)后,閩中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協(xié)議,抗日輿論逐漸開放。1937年12月,中共閩中工委動員愛國知識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宮成立時事研究會。該會以“集體研究時事問題及探討救亡理論與實踐為宗旨”,由學員自籌經費出版《時論》旬刊。同年12月15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報刊《時論》正式出版,發(fā)行人蔡拱北(即蔡博文),該刊為16開版,每期6頁計12版,按時出版到第5期后改為不定期發(fā)行。選稿“除本會特稿、座談會記錄及研究大綱外,以選載國內外刊物的優(yōu)秀而足代表眾意的公正理論的原則”,多采用《抵抗》、《救中國》、《抗敵導報》、《國民》、《中國……[詳細]
  仙游學生革命活動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鯉城街道師范路1號。1929年春季開學以后,仙游現(xiàn)代中學一批進步學生在中共仙游黨、團組織的引導下,先后參加抗捐抗稅等革命活動,--持續(xù)不斷,F(xiàn)代中學的--是五四運動以來仙游--的一面旗幟。張兆漢、羅迎祥、黃明、張啟基(女)等仙游縣早期共產黨、共青團組織負責人均是在現(xiàn)代中學讀書期間參加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黃棋、張霞等教師也是地下黨組織的成員,他們爭取了校長黃良駿的支持,以教書為掩護,推動了現(xiàn)代中學的--。1932年,仙游縣黨、團組織缺少經費購買油印機,為了革命宣傳工作需要,現(xiàn)代中學幾位進步學生巧妙地把學校中的兩部油印機先后“送”出來,其中一部藏在二年級學生……[詳細]
  福建省閩中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莆田市區(qū)中心的繁華地帶,現(xiàn)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園區(qū)占地面積63712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12月,其前身為“莆田縣革命紀念碑”,1983年莆田建市后由市政府接管,并改稱為“莆田市烈士陵園”,2000年8月報經市政府批準更名為“閩中革命烈士陵園”,現(xiàn)有工作人員10人。該園于1990年被列為福建省烈士紀念建筑物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幾年,我們立足于“以人為本、完善服務”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我園建設成為富有影響力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陣地。在原有一……[詳細]
  莆田縣第一屆農民協(xié)會代表會議會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文獻路中段。莆田在建黨初期就注意開展農-動,在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時期,1926年7月陳國柱從廣州回到莆田后,主動同國民黨左派人士曾天毅、鄭炳炎、陳震、鄭春榮、林海川、鄭秀毓等合作,秘密醞釀成立中國國民黨莆田縣黨部籌備處,12月北伐軍攻克莆田之后,縣黨部籌備處便在城中心的“鼓樓頂”(即古譙樓上)公開掛牌辦公,得到廣大農民和城鎮(zhèn)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擁護。在農-動比較活躍的北路(城郊)、涵江、江口、廣業(yè)、常太等區(qū)亦相繼成立了區(qū)黨部籌備處,公開登記發(fā)展黨員,并送縣黨部籌備處統(tǒng)一制發(fā)黨證。1926年12月下旬,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任命陳國柱、林清……[詳細]
  鞏溪宮鞏溪宮位于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廣宮村洛陽山麓,創(chuàng)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進士黃徹發(fā)起興建,歷代均有重修。正殿保留宋代典型梭形瓜楞柱、盆唇覆盆蓮花柱礎、抱鼓石等主要構件,梁架結構與福州華林寺基本相同。這些石構件,雕工古樸,線條流暢,尤其梭形瓜楞柱直徑較大,蓮花柱礎具有早期工藝特點,四角線刻出柿蒂紋,古意盎然,是不可多見的文物藝術珍品。1997年被列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又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鞏溪宮坐西朝東,由前殿、天井、正殿組成,面闊5間,南北寬18米,進深3間,東西長26.5米,建筑面積477平方米。宮廟建筑為抬梁式,單檐歇山頂。門前有雙闕,殿前磚埕寬18米,深9米,占……[詳細]
  古譙樓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步行街中間。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創(chuàng)建,原為子城城門樓,宋紹興六年(1136)焚于火,知軍劉登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焚于倭亂,隆慶五年(1571)武師卿重建,并匾“壺蘭雄鎮(zhèn)”。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顏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樓門洞上畫坎卦之象以制火。嘉慶年間(1796~1820)知府馬夔陛重修并書門額,F(xiàn)存建筑為三層臺樓,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構基臺長50米,寬25米。臺的東、西兩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臺門洞前后8.8米,上面……[詳細]
  谷城宮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稱谷城祖廟。谷城古廟,創(chuàng)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稱青山)松、竹、梅三隱巖的梅隱巖。明嘉靖間毀于倭亂,明崇禎間由里人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奉敕巡撫廣西等地方督理軍務加正品服俸林贄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嶺)。該宮座東朝西,主建筑三進,南北外廊邊為廊屋。中軸線依次為駐馬亭、山門、正殿、后殿組成。駐馬亭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山門面寬三間,進深二間,駐馬亭與山門面寬同,進深前后相連,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兩建筑為同一屋面,單檐歇山頂;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歇山頂 ;后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懸山頂。中軸線主建筑群南北墻外設……[詳細]
  黃石文廟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黃石村中心小學內,唐朝為紅泉宮,祀首創(chuàng)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觀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學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講學,稱紅泉書院,世稱“紅泉學派”。明代改為水南書院,后因倭亂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文廟坐北向南,按照孔廟規(guī)制建設,規(guī)模宏大。由大門、宿舍、泮水橋、兩廡、大成殿組成。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斗拱為平身科用二攢,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盤龍石柱一對。殿前鋪設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為泮池,池上架設二墩三孔石拱橋,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學門,現(xiàn)已毀。廟內尚存兩塊高1.7米,寬0……[詳細]
  中共莆田澳柄支部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白沙鎮(zhèn)澳柄村湖井自然村。1926年6月,陳天章、吳夢澤受黨組織派遣,利用周末時間回到農村開展活動,發(fā)展組織,在澳柄村發(fā)展了陳蒲川、陳游、陳燕、王祥、陳順德等參加中共組織,同年10月,在澳柄村興隆法壇成立中共莆田澳柄支部,是莆田早期四個農村黨支部之一,由陳蒲川任書記,陳游任組織委員,陳燕任宣傳委員。支部成立后,積極發(fā)動群眾,成立農會組織。各村廣大農民在黨支部和鄉(xiāng)農會的組織和領導下,政治覺悟有很大提高,為后來建立澳柄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共莆田澳柄支部舊址為興隆法壇,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奉祀張公圣君,坐北朝南,單層土木結構,占地面積68……[詳細]
  楓亭麟山宮又稱保和堂,俗稱大宮,位于仙游縣楓亭鎮(zhèn)麟山村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32.4米,通進深26.6米,總面積861.8平方米。為單進廊院式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天井、左右廡廊、正殿及左右報功堂、崇德堂。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單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木構架結構。大門前有輝綠巖石雕一對龍柱和一對石獅。龍柱高2.73米,圍長1.75米;石獅與-高1.32米,寬1.73米。龍柱和石獅均為惠安縣清代著名石雕工藝師王成贈雕刻。廳堂兩廂有清代著名畫家林肇祺于宣統(tǒng)元年繪制巨幅壁畫,計19幅。殿堂內的四塊匾“麟山宮”、“……[詳細]
  位于仙游縣城西5公里龍山下,相傳古時有三龍相會于此,故名。唐景云年間(710-711年)創(chuàng)建,唐會昌年間(841-846年)遭火劫荒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重建,恢復了舊時梵宇瓊宮的堂皇面貌。雖幾經損壞,但基本上保持了古時的建筑規(guī)模和風貌。現(xiàn)存寺院為明末清襪子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法堂、僧舍等建筑,規(guī)模宏偉。大雄寶殿的梁柱斗拱,基本上保持明代風格。寺內現(xiàn)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個,石獅1對,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鑄的大鐘1口。寺內尚有明代和尚秋此(號超國)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間寺僧繹斯著的《東林集》等詩集。寺內還有清康熙十二年……[詳細]
  蔡襄墓位于仙游縣楓亭鎮(zhèn)鋪頭社區(qū)錦嶺自然村。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游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任泉州知州時,主持修建洛陽橋,對溝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工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有墨跡碑刻傳世。生平著述宏富,后人輯有《蔡襄全集》。成書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譜》,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荔枝專著。治平四年(1067年)卒于家。墓地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元年(1465),巡撫騰昭為之修墓、建祠、立碑。正德元年(1506)提學副使楊子器重修。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拔款按原貌重修,周圍砌磚墻保護。1998年,海外宗親集資重修,并于墓前兩側增建碑亭、碑廊、儀門坊等。墓坐東南向……[詳細]
  東岳觀位于江口鎮(zhèn)新街中心,整體建筑雄偉壯麗,布局齊整,前殿、中殿、后殿之間廊廡連接,石柱間立,渾然一體,顯得古樸而典雅。前殿為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造,面闊五間,殿頂龍脊鳳檐,飾以彩色琉璃,金碧輝煌。中殿、后殿、十王殿、拜亭、報功祠、兩廡等建筑物均保持清代特色。觀內尚存明代思宗時禮部尚書曾楚卿親筆書“東皇司命”巨匾,清代書法家郭尚先的對聯(lián),和清代監(jiān)察御史江春霖題贈的“累世蒙庥”匾額,以及林森手書的“五岳獨尊”題匾等文物。東岳觀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初時名“佑圣觀”,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重修,后圮。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莆田縣知縣何南金重建,改名“東岳觀”,至今。其后清代……[詳細]
  湄洲島文化影視園坐落于風景怡人的港灣之濱———東環(huán)路東海岸港樓村,是38集大型神話電視劇《媽祖》的拍攝基地。景區(qū)內占地面積60多畝,建有風順牌坊、漁村古堡、媽祖吉祥鎖、影視放映廳、湄洲古韻、影視展廳、望海臺、平安堡、林家大院、神祗、龍宮、海韻閣等多處景點,與園內的風車、古井、山徑、石道、木橋、流水等周邊環(huán)境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積淀千年歷史文化的宋代漁家村落”的壯麗畫卷。隨著大型神話電視連續(xù)劇《媽祖》的拍攝,讓更多的海內外游客、信眾蜂擁至湄洲島游玩觀光、朝圣,去媽祖文化影視園近距離感受媽祖文化是眾多游客、信眾必選擇的路線之一。周末及節(jié)假日期間,來此的旅游團、自助游的游客絡繹不絕,整個影視園內人頭……[詳細]
  鄭樵墓位于白沙鎮(zhèn)白沙村尖峰尾山近山腰處。墓原在白沙鎮(zhèn)越王山下,宋乾道九年(1173)丞相陳俊卿遷鄭樵墓于此,歷有重修,清嘉慶丁丑年(1817)重修,1984年又修,并向東、西、南擴大保護性墓域。坐南朝北,呈環(huán)狀,東西寬23.4米,南北深21.6米,占地約505平方米。前有三級墓坪,墓平面呈“風”字形,外墓呈方形,寬5.9米,縱6.05米,內墓呈橢圓形,寬3.4米,墓丘龜伏狀,寬1.6米,縱1.87米,高1.2米,前置祭案,為三合土、石結構。墓圍正中嵌墓碑,直下楷書陰刻“宋樞密院編修夾漈鄭先生之墓”,落款“嘉慶歲舍丁丑陽春榖旦重修”。鄭樵墓198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鄭樵,字漁仲,號夾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