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當年,隋文帝開鑿洛渠,引黃河水,經(jīng)開封、商丘、靈壁、夏丘至臨淮(今盱眙縣城淮河對岸)入淮。唐開元年間,徙泗州府于臨淮縣。從泗州通過淮河、運河、汴河和長江,可抵南京、開封、洛陽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漕運中心,商賈云集,輜銖喧鬧,輝煌了900多年。400多年前,由于黃河奪汴入淮,洪澤湖水位不斷提高,淹沒線上移,泗州城根長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墻基趾日見崩壞,護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內(nèi)。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終于一夜間被洪水淹沒,F(xiàn)在,泗州城的故處,大部分已露出河灘,這是200多年洪澤湖淤積所至。古城的絕大部分遺址,專家估計沉埋在淮河邊旗桿灘和城……[詳細] |
介 紹 盱眙東陽城是經(jīng)勘察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城遺址,土筑城垣,內(nèi)外城東西相連,總面積達15平方公里。始建于秦,兩漢延用。城內(nèi)曾出土豐富的秦漢時期遺物,刻秦始皇廿六年詔書的銅權(quán)、半兩錢、五銖錢、花紋方磚、卷云紋、獸面紋瓦當,板瓦以及大量的陶制器皿,反映出當時該城址的繁華程度。 城址周圍遍布同時期的墓地,非常密集。其中,7號墓出土的木版浮雕僅在江蘇盱眙東陽及邗-場西漢墓中有少量發(fā)現(xiàn)。 交 通 在盱眙汽車站坐到馬壩的中巴車 江蘇淮安……[詳細] |
盱眙古城墻位于盱眙縣城沿淮山脈山腰,西臨淮河,沿象山、戚大山、天臺山、上龜山及淮河一線依山傍水而建,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據(jù)目前勘探,城墻遺址全長約13千米,現(xiàn)存約8千米。盱眙古城墻始建年代無明確記載,根據(jù)文獻考證,疑為宋金對峙時期張浚所筑盱眙山城,后毀于明初靖難之役。……[詳細] |
考城遺址又名古城崗遺址,位于盱眙縣天泉湖鎮(zhèn)陡山村韓郢組。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800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東、南兩邊依稀可見夯土城垣,西、北城墻已無跡象。遺址為江蘇為數(shù)不多的楚國城址,為研究江蘇境內(nèi)的楚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詳細] |
盱眙淮河石堤遺址位于盱眙縣城北淮河?xùn)|岸,老船塘、前街、碼頭街、北門街一帶。為抵御淮河洪水,盱眙歷史上曾多次修筑護城堤防,F(xiàn)存淮河石堤建于明清,長約750米,東北-西南走向,由長條石交錯壘筑而成。盱眙明清淮河石堤遺址兼具防洪和護城功能,是淮河水位和河道的變化重要史證,對研究淮河治理、洪澤湖形成歷史以及盱眙城市變遷均有較高價值![詳細] |
北山墓群位于盱眙縣天泉湖鎮(zhèn)北山村盱滁山脈邊緣,山地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沿北山南麓分布,東西長約2千米,南北寬約數(shù)百米,南距古城崗遺址約2.5千米。墓群由數(shù)十座大小不等的封土墩,目前發(fā)現(xiàn)有44座土墩。北山墓群整體保存較好,基本保留了原有布局,對于研究當時的葬制有很高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