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位于南通市城區(qū)東南古運鹽河畔,城區(qū)東南濠河畔,市區(qū)文峰公園北側,有一組明清建筑,園林風光別具一格。這里史稱“五福寺”,現(xiàn)名“文峰塔院”,為南通市文聯(lián)、南通書畫院和個藝術館所在地。院內(nèi)有文峰塔一座,為南通三塔之冠。 文峰塔始建于明萬歷年四十年(公元1618年)。塔為青銅瓦,白墻紅柱,仿樓閣式。磚木結構,五級六角,每級均有小室,每面一門兩窗,內(nèi)設扶梯,外有護欄。飛檐翹脊,飾以龍首、仙人、走獸,系以金鐸。塔頂有剎,高10.33米,剎座作覆缽形狀,上置承露盤。剎桿穿以七重相輪,頂由仰月、園光、寶瓶構成,并用鐵索與塔頂相連,使寶塔顯得莊重華麗,挺拔高聳。塔身磚砌,每層塔門四隱四現(xiàn),上下交錯,……[詳細] |
南通文廟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區(qū)人民中路14號。始建于宋初太平興國五年,距今已有1030年歷史,作為尊孔祭孔和文人交流的重要場所,文廟展現(xiàn)了南通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南通文廟現(xiàn)僅存之大成殿為明代結構,重檐九脊廡殿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nèi)為抬梁式結構,內(nèi)36根柱構成柱網(wǎng)。柱頭有卷剎,下安墩式柱礎。梁間彩畫,系清代修葺時繪,殿前有裝設石欄的月臺,與大殿相連,月臺下有三株生機盎然的粗壯古銀杏,在四合院的東圍墻,1981年新辟一條文廟碑廊,集中保存原置于明倫堂等處的石碑20塊,最早的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晚的為清道光四年(1824年)。1983年6月公布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南……[詳細] |
趙繪沈繡之樓及林溪精舍位于南通狼山北麓的滴珠巖前,護山河邊,建造于1917年。趙繪沈繡之樓為三層小樓,有東西配房,是張謇修建的狼山觀音院的一部分,以專門收藏、陳列各種觀音造像為主要功能。林溪精舍是張謇在狼山北麓園中構建的一幢別墅式的建筑,位于趙繪沈繡之樓西,臨水營建,平面呈曲尺狀,磚木結構,回廊環(huán)繞。林溪精舍與趙繪沈繡之樓門窗的花飾、內(nèi)部構件等都體現(xiàn)了當時由傳統(tǒng)建筑型制向西洋建制轉化的風格,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借鑒作用。2006年6月5日,趙繪沈繡之樓及林溪精舍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大達內(nèi)河輪船公司原名通州大達內(nèi)河小--司,建于1903年,是張謇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航運企業(yè)。張謇任公司總理,經(jīng)理是沙元炳,江澤民同志的祖父江石溪任協(xié)理。至1918年,公司已擁有輪船35艘,開辟航線10條,F(xiàn)存公司辦公樓一座,座西朝東,為二層西式樓房。建筑外墻及內(nèi)裝修有所改變,其它保存尚完整。臨河0-頭遺址,其南邊緊鄰其側另有小樓,為張謇創(chuàng)辦的大達公電機碾米公司辦公樓,一并歸入保護范圍。2019年3月,大達內(nèi)河輪船公司舊址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唐閘紅樓紅樓位于唐閘河東大洋橋下的江海旅館所在地,建于1919年。主樓西側臨河,兩層磚混結構的緩坡頂西式附樓,附樓由過街樓與主樓銜接,是一座具有歐式古典風格的高級花園別墅。作為張謇時代我國近代工業(yè)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樓的古色古香,凸顯了張謇先生中西合璧的思想:青磚、紅瓦、坡頂、四面都有古樸的木質(zhì)門窗,現(xiàn)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唐閘紅樓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城南別業(yè)位于南通市區(qū)環(huán)城南路1號,建于1902年,為張謇之兄張詧故居。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型,前后圍以磚墻,構成天井。建筑為歐式,樓高三層,清水磚墻,小瓦。彩瓷磚鋪廊,上下樓走廊外側以清水磚方柱托清水磚連拱。外門窗上部用機制紅磚砌成弧拱,拱下為浮雕花飾,內(nèi)門上部用機制紅磚砌成平拱,現(xiàn)已納入南通城市博物館。2019年3月,城南別業(yè)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撫臺平倭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撫臺平倭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南通市狼山 ……[詳細] |
譙樓亦稱星樞樓,初建于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歷代經(jīng)多次重修。譙樓建成后一直是南通元、明、清歷代州、縣署的前門,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權的象征。鐘樓由我國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倡導,著名建筑師孫支夏設計,建于1914年。其北緊接譙樓,高六層,為當時南通城最高的建筑。鐘樓仿照西洋古典建筑式樣,安裝了反映新技術成就的巨型時鐘,運用金屬新材料制作方尖頂,這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義。鐘樓、譙樓兩座中、西體態(tài)各異的建筑緊密相連,是清末民初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這樣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組合在全國屬罕見。鐘樓、譙樓是南通城市千年發(fā)展史的標志,是“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詳細] |
狼山天祚崖題刻位于江蘇省南通市狼山北麓天祚巖下。又稱“題名坡”,為清末狀元張謇題寫。因石坡上有五代天祚年間姚存的題字石刻及宋、清代的幾方題字而得名。它是南通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刻,對于考察南通的建置和狼山著陸前后的滄桑變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該石坡上還留有宋熙宗、紹熙、淳佑及光緒年間的題名石刻。1995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沈壽墓在南通市南郊馬鞍山南麓。沈壽,初名云芝,后名壽,字雪君,蘇州人,我國近代的刺繡藝術家,對“蘇繡”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十六七歲時刺繡藝術就已在家鄉(xiāng)出名。20歲與紹興人余覺結婚。清光緒三十年(1904),繡制壽屏為慈禧太后祝壽,得到慈禧的賞識,慈禧為沈壽夫婦親書“福”、“壽”兩字,遂更名為壽。后農(nóng)工商部發(fā)給雙龍寶星勛章,并派他倆去日本考察刺繡和圖畫教學。1905年1月歸國后,正值農(nóng)工商部成立女子繡工科,沈壽受任為科總教習,主持行政和教學工作,余覺任該科總辦。宣統(tǒng)二年(1910)南京舉辦“南洋勸業(yè)會”,聘請沈壽為繡織審查員。她精心繡制的英女王維多利亞半身像,曾獲得世界萬國博覽會最優(yōu)等獎。1……[詳細] |
曹頂墓在南通市城南4公里的城山公路中段,墓丘所在修有路心花園。曹頂,南通縣余西人,鹽工出身。明代中葉,沿海一帶經(jīng)常遭受倭寇的侵擾,嘉靖三十三年(1554)曹頂應募入伍,此后四年中,他先后參加過江中水戰(zhàn)、通城保衛(wèi)戰(zhàn)、單家店追擊戰(zhàn)等重要戰(zhàn)斗每次戰(zhàn)斗中,曹頂都奮勇當先,雖身受創(chuàng)傷數(shù)十處,亦未退卻。殺敵數(shù)百人,從不居功,也不愿做官,深受大家的愛戴。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曹頂與倭寇戰(zhàn)于城北五十里,乘勝追擊到單家店(今南通平潮),因天雨泥濘,戰(zhàn)馬失足,被倭寇殺害,時年僅44歲。嘉清四十年(1561),葬于通城之南,原為土冢。至1921年,改壘為方臺式,呈等腰梯形,下寬3.8米、上寬3.2米、高1.6……[詳細] |
張謇墓在南通市南郊的嗇園,原稱嗇公墓。張謇,字季直,號嗇庵,南通人。光緒二十年(1894)中甲午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在南通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此后陸續(xù)開辦通海墾牧公司、上海大達外江輪步公司、天生港輪步公司、廣生油廠、資生鐵冶廠等企業(yè)。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起,張謇在本地還興辦了一些文化教育事業(yè),他親自創(chuàng)辦通州師范、女子師范、盲啞學校、伶工學社、女工傳習所、博物苑、南通圖書館、更俗劇場等,還創(chuàng)辦了十多所職業(yè)學校,其中以紡織、農(nóng)業(yè)、醫(yī)校較有名,1920年這三個專科合并為南通大學。在外地,由張謇倡議或資助而設立的學校有吳淞商船學校、揚州兩淮小學、中學及師范、南京高等師范、吳淞中國公學、上海復……[詳細] |
在南通城區(qū)有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它在離南大街僅200米左右的一處易被游人錯過的紀念地,張謇故居之一--濠陽小筑。濠陽小筑建于1917年,占地面積約186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整體風格以中國傳統(tǒng)的庭院式建筑為主,輔之以西方建筑裝飾手法。濠陽小筑是一座富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回廊式庭院住宅,沿用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前廳后堂的布局。它的大門向東,前后有兩排房屋。前院有兩座東西相并的建筑,為花廳和八角亭;后院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是濠陽小筑的主體建筑——曼壽亭,樓前還種植著張謇當年從五山移植過來的羅漢松。院落的東西圍墻上均有漏窗,可以從這兒看到濠河的美景;院內(nèi)有磚砌的花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