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棲霞區(qū)旅游

棲霞區(qū)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介紹

  南朝劉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紹(號棲霞)在攝山結(jié)廬而居,抗跡人外,與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師友之誼。南齊永明七年(489),明僧紹舍宅為棲霞精舍,請智度和尚主持,這就是棲霞寺的起源。唐初將棲霞寺擴(kuò)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樓閣延袤,宮室壯麗,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洲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四大叢林,是棲霞寺的黃金時代。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間,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武宗時排斥佛教,寺被廢。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時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棲霞寺,改稱妙因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名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棲霞禪寺,哲宗元……[詳細(xì)]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堯化門太平村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在東北郊十月鄉(xiāng)十月村(原太平村)。  梁吳平忠侯蕭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蕭順之從父弟。天監(jiān)元年(502)封吳平縣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將軍監(jiān)揚州,十九年為安西將軍、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詔贈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忠”! ∈捑澳鼓舷,墓前現(xiàn)存石辟邪1,石柱1! ∈傩霸卸,西辟邪僅剩殘體,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風(fēng)化……[詳細(xì)]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在南京東北郊仙鶴門外張庫村。蕭宏,字宣達(dá),梁文帝蕭順之第六子。天監(jiān)元年(502),封臨川郡王。普通七年(526)死,時年54歲,謚曰“靖惠”。蕭宏墓前現(xiàn)存石辟邪二、石柱二、石碑一、龜趺二。東辟邪原倒埋溝中,底座破缺,臀部殘。1956年修復(fù)扶正。西辟邪殘毀太甚,倒埋土中。修復(fù)后的東辟邪長3.2米,前寬1.48米,后寬l.38米,高3.15米(連座)。石辟邪張口垂舌,昂首挺胸,翼刻鱗紋,勢欲飛躍,充滿活力。在南朝陵墓石獸中,蕭宏墓石辟邪造型簡煉,別具神姿。西石柱立在田埂間,高4.96米,柱圓3.2米?潭说拦侠饧y,額北向,題“梁故假黃鉞侍中大將軍揚州牧臨川靖惠王之神道”。字……[詳細(xì)]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獅子沖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在東北郊甘家巷東南獅子沖。  陳蒨(522—566),字子華,陳武帝陳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繼武帝位,稱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謚“文皇帝”,廟號“世祖”! ×昴舷蚱珫|30,已平。陵前僅存天祿、麒麟各1,東西相對,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東為天祿,長2.60米、高2.75米,雄獸,雙角,頸及腰部斷裂。西為麒麟,長3.10米、胸寬1.45米、……[詳細(xì)]
  梁新渝寬侯蕭暎墓,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北董家邊,距蕭秀墓約1公里。蕭暎,字文明,梁武帝蕭衍之侄,始興王蕭憺之子。普通二年(521)封廣信侯,改封新渝縣侯,大同十年(544)冬死于廣州刺史任上。謚曰“寬”。蕭暎墓前現(xiàn)存石柱一,石柱的部分柱身及柱礎(chǔ)埋在土中。地上部分柱身高2.1米,柱圍1.82米。柱額南向偏東20度,柱額文字因剝蝕過甚,文字部分可識,為“梁故侍中仁威將軍新渝寬侯□□之神道”,柱身刻瓜棱紋二十四道,西側(cè)殘缺嚴(yán)重,圓蓋及頂上小石獸均無存。從字行的排列來看,此柱當(dāng)為西柱。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梁新渝寬侯蕭暎墓石刻南朝(544年)南京棲霞山西董家邊1988年作……[詳細(xì)]
  鄱陽忠烈王蕭恢墓,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西,位于蕭憺?zāi)箹|60米。蕭恢字弘達(dá),梁文帝蕭順之第九子。天監(jiān)元年(502),封鄱陽王,普通五年(524),進(jìn)號驃騎,七年死于荊州任上,時年51歲,贈侍中、司徒,謚曰“忠烈”。蕭恢墓前現(xiàn)存石辟邪二,東西相向,相距20米。1955年整修。東辟邪長3.2米,寬1.75米,高2.81米。從頭部至尾部裂為二,裂縫O.14米,在整修時用水泥接補(bǔ)破裂處,并加以鐵箍保護(hù),于腹下置橫檔支撐。西辟邪長3.45米,寬1.2米,高2.87米,頭部殘缺,因長期風(fēng)化,軀體裂紋斑駁,原來腹以下部分埋土中,修整時已從土中清出。兩辟邪無角,雙翼,頸粗短,張口垂舌,額須披拂,背及胸均雕有凹溝,……[詳細(xì)]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區(qū)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為化石標(biāo)本也是全國罕見。江蘇省文物保護(hù)單位。在棲霞寺山門右側(cè),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為紀(jì)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紹曾幾次被皇帝征為記室參軍、國子博士等,他都“稱疾不就”,隱居深山,故稱“征君”,又稱“隱君”。據(jù)說這塊碑得以豎立,是明增紹的第五世孫明崇儼在唐高宗面前爭取到的。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歷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人皆稱其為征君。南齊時隱居,后舍宅為寺,稱棲霞寺。碑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背面刻有高宗親筆棲霞2字,筆勢雄健,神采奕奕。碑文……[詳細(xì)]
  陶行知墓在南京中央門外曉莊勞山。陶行知,原名文濬,安徽歙縣人,著名教育家,南京曉莊師范創(chuàng)辦人。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家人遵其遺囑,歸葬南京曉莊。墓丘直徑約8米,高2.8米,墓前臺階7級。墓道立有墓碑和牌坊等。墓碑碑額刻云紋,高0.6米,寬1.56米,厚0.28米;碑身高2.28米,寬1.5米,厚0.24米。正面刻沈鈞儒題“陶行知先生之墓”,下署“中國五十三人民團(tuán)體公葬”。碑座高0.21米,寬2.35米,厚1米。碑坊立于1946年12月,高約5米,間距4米,橫額上刻陶行知書“愛滿天下”,坊柱上刻郭沫若題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xué)萬學(xué)學(xué)做真人!苯夥藕螅撃菇(jīng)多次整修綠……[詳細(xì)]
  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在南京東北郊甘家巷小學(xué)內(nèi)。蕭秀,字彥達(dá),梁文帝蕭順之第七子。天監(jiān)元年(502)進(jìn)號征虜將軍,封安成郡王,天監(jiān)十七年二月,死在雍州刺史任上,時年44歲。蕭秀墓前現(xiàn)存遺物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礎(chǔ)一、石碑三、碑座二。二辟邪東西相對,相距18米。東辟邪長3.58米,寬1.55米,高2.94米;西辟邪長3.28米,寬1.55米,高3米。東辟邪完整,西辟邪臀部,背部有微殘。西辟邪軀體碩大,無角,張口垂舌,頸粗短,雙翼雕鳥翅紋,通體雕鑿的卷毛仍隱約可見,昂首挺胸,作邁步前行狀。石碑,立者有二塊,倒放地上的有一塊,立著的碑東西相對,東碑中部有裂縫,碑身向后稍傾斜,碑身高4.15米,座高1.……[詳細(xì)]
  王德墓,在南京中央門外燕子磯下廟。王德,字子華,南宋通遠(yuǎn)軍熟羊砦人。早年入伍,在抗金戰(zhàn)爭中,威武驍勇,屢戰(zhàn)屢勝。因其戰(zhàn)功顯赫,多次遷升,后任清遠(yuǎn)軍節(jié)度使、建康府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浙東福建總管、荊南副都統(tǒng)制等職。紹興二十五年(1155)卒于建康(今南京)。王德墓現(xiàn)存石碑一,碑額高0.92米、寬1.26米、厚O.33米、浮雕盤龍,下襯云紋,楷書“宋故贈檢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14米、寬1.23米、厚0.28米,碑文楷書,55行,滿行98字,大部可辨識,主要記載了王德的生平事跡,為知韶州軍州事傅靂撰,立碑年代已辨認(rèn)不清。龜趺地上部分高0.58米、殘長1.95米、寬1.27米,大部殘缺。石虎……[詳細(xì)]
  徐家村陵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棲霞區(qū)燕子磯鎮(zhèn)附近徐家村(現(xiàn)為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廠廠區(qū)內(nèi))。墓主失考,僅存神道石柱一,柱頭圓蓋和小辟邪已失,柱身飾24道瓜棱紋,上端有一寬1.10、高0.80米之長方形柱額,刻文剝落無存,柱額下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上圓下方,上為雙螭,下為方形基座,基座四面紋飾已蕩然無存,從石刻形制分析,應(yīng)為南朝陵墓石刻。金陵石公司化工一廠因擴(kuò)建廠房出資,市文管會于1978年4月將該石刻提升至地表之上。……[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