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山書院建于半山開闊之地,這里田地平展,水港橫斜;周圍重山環(huán)繞,層峰疊翠,側連寺院。書院為磚木結構,外體長方形,長約三百八十九米,寬約九十八米?偨ㄖ娣e三萬八千平方米。四面的墻皆為青磚平砌,前后重屋頂民房式,風火墻內,蓋瓦從不同方位向內傾斜。書院內進五重,由外而里,依次為教學區(qū)、藏書區(qū)、教師宿舍、學生宿舍、生活區(qū)等。按當?shù)匕傩盏恼f法,書院應該分為三大廳,前廳順山墻起列分上下二層,樓下每邊置廂房八間。由前廳過大天井,登兩旁臺階,進入中廳。中廳檐高十點二米。從中廳過兩側之小天井到后廳,后廳為供孔圣人所在,也稱為神堂!拔母铩睍r期,柳山書院改作國家糧庫。一九七三年糧庫拆遷后書院被毀![詳細] |
紅軍三打橫路鎮(zhèn)戰(zhàn)斗舊址位于九江市武寧縣橫路鄉(xiāng)橫路集鎮(zhèn)。1931年保護范圍:文物自身外墻向東最短延伸距離1.7米,向南延伸3.8米,向北延伸2米,向西自大門向外延伸2米,其余部分齊滴水線.面積:208.54平方米.……[詳細] |
鑼鼓洞石亭建于清代1857年!吨匦掼尮亩词び洝肥沁@樣記載:鑼鼓洞石亭倚秀嶺,傍清源,因溪流湍急,轟然作響,似鑼鼓之聲交響轟鳴。故稱為鑼鼓洞石亭。始建于清代咸豐七年,(公年前1857年)據(jù)“《河鼓澗石亭記》載此亭乃當?shù)馗鹦沾迕窦Y而建。內外心八柱,周遮蓋履檐,角作牙璣狀,皆砌于石,無土無木,亭高二丈,長一丈七尺,寬一丈三尺,石亭頂部原有石花瓶,瓶上有一石鳥,頭向平源尾巴朝羅溪,有人理解為:吃平源,富羅溪”。1951年有人以槍擊毀。1990年前后又兩次遭文物--者毀壞,2006年12月羅溪鄉(xiāng)黨委政府、視為文物加以保護,亦為開發(fā)旅游,出資六千余元維修,使得鑼鼓洞亭舊貌換新顏。歷史已遠去,先人已作……[詳細] |
鏡源水口橋位于九江市武寧縣石門樓鎮(zhèn)鏡源村1、3組。在江西武寧縣西南邊陲的石門樓鎮(zhèn)鏡源村,一個叫關山口的地方,兩岸青山一橫橋,有一座名為水口橋的廊橋。水口橋橋身由石頭堆砌而成,全長約21米,寬約5米,高約10米,橋上建有磚頭砌的風雨亭。這種廊橋又叫虹橋、蜈蚣橋,風雨亭可保護橋身,也可以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水口橋建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橋兩頭曾建有拱門,寫有兩幅對聯(lián),一副是古詩“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副是嵌字聯(lián)“鏡明月朗光一色,源遠流長達三江”,現(xiàn)已倒塌。清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西各向外延伸2.9米,南、北各向外延伸5米.面積:……[詳細] |
李烈鈞墓距九江市武寧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西北80米處,有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長方形墓葬,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高大的青石墓碑醒目地豎刻著魏體丹字:“李烈鈞將軍華世琦女士之墓”。李烈鈞墓墓向朝西,墓為長9米、寬7米的水泥平臺,前部有高近1米、形同凹狀的六柱圍欄,墓室后部兩旁各有臺階六級以供行人上下。李烈鈞墓墓室呈長方形,為鋼筋水泥結構,上部出檐平頂,頂下四柱之間除前部鑲水泥擋板、板中嵌制墓碑外,其余三方均圍有鏤花半身欄桿。四圍底部被砌成兩層臺,墓亭高27米、長3米,莊嚴大方![詳細] |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鄉(xiāng)車下村西北6華里左右的港口鋪獨立巖下,巖前白沙綠水,四周空曠寧靜,與船灘鎮(zhèn)河潭村相望。獨立巖為紅色砂質巖,外貌扁平。巖前2米處,有一淤積而成的泥沙臺地,為巖刻擋風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該巖刻歷時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個巖面長約30米、寬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圖畫十米處。崖刻呈-式,字為楷書,陰文、直排,自右至左長約3.75米,詩文字大小不一。擬書:“辛酉嘉泰元年七月十九日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吳監(jiān)謾志云耳”。3行直排揩書,字5厘米見方,南宋(1201年)鐫刻!氨翁┒ㄈ晡逶鲁趿談⒈O(jiān)公”。2行直排楷書,字5厘米見方。元代(1326年)鐫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