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區(qū)運河古纖道,全長約1800米,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正年間,所以又稱“至正石塘”,明清兩代多次修葺,現(xiàn)存駁岸的巨型青石即為元代遺存。吳江運河古纖道,位于吳江汽車站的東側(cè)。一位當?shù)氐耐跣沾迕窀嬖V記者,這里原先遍布夾竹桃和雜草,沒有路,也沒有人。但,就在幾天前,一些工人過來忙碌開來,除去雜草,才有了今天這段長約200米、寬5米的平整土地。這便是古纖道。斑駁的大青石,遠遠延去。這位村民很夸張地做了個纖夫拉纖的造型,說,幾百年前,那些沉重的船只就是靠纖夫這樣艱難地拉動。說話間,他又彎下身,說,身體放低了,才有力。歷史不會重現(xiàn)。但青石板上凹與凸,倒也能讓人有些聯(lián)想──那些凹處,怕是纖夫粗硬的腳趾力透……[詳細] |
涵村店鋪位于村中街上。店鋪面闊3間,寬10.28米,進深七桁帶前后廊7.08米。硬山搏風造,板瓦頂,柱圓作,柱頭有覆盆形卷殺,無坐斗。檐柱系梓木,礎(chǔ)為青石提燈形,金柱楠木質(zhì),徑28厘米,高3.45米,木質(zhì)柱礎(chǔ)。山柱均落地,柱礎(chǔ)木質(zhì)。梁系銀杏木,扁作、月形、刻紋。五架梁鑲嵌在步柱槽中,下置墊、丁頭拱。五架梁上施斗拱,墊荷葉墩,承支三架梁。山架梁上施方童柱、斗拱,以承脊桁。童柱四角刻有花瓣紋,鷹嘴作圓弧形刻卷草圖案,山間飾不透雕的山霧云。金、檐柱之間,有扁薄月形步梁連接。山柱間亦以單步月梁、枋子相攀連。梁、斗上均擱置桁檁,間嵌水浪兒形式的替木或托桁枋,附以方椽,組成了整個梁架結(jié)構(gòu)。鋪面往里縮進一架……[詳細] |
棲賢巷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東山鎮(zhèn)。相傳該村曾是秦末遺民商山四皓之一東園公隱居處。現(xiàn)在存留的只是棲賢巷門,即是東園公隱居于此經(jīng)常出入山上的一條街巷。巷門就在街巷的北端,巷門跨巷而建,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面闊一間,進深四檁。四周設(shè)青石壓沿,中間小磚鋪地。立柱四根,下置青石扁平礎(chǔ),柱身略呈梭形,柱頭帶卷殺,上置櫨斗,四角刻海棠曲線,施雀替,支承脊檁。柱前出一擔梁及“丁頭拱”挑起檐檁。前、后柱之間,以月梁和穿插方相連結(jié)。后柱柱頭置櫨斗,承檐檁。月梁梁肩正中施單斗雀替承檁。后柱旁有門臼,現(xiàn)門已佚,前后柱之間設(shè)坐板,供人憩息。聽說村中建有東園公祠,門樓正面書“東園公祠”四字楷書大字,背面橫額為“商山領(lǐng)袖”四字……[詳細] |
大覺寺橋位于原吳縣車坊大姚村大覺寺遺址前。橋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梁式石橋,面為武康石,基礎(chǔ)為青石,其金剛墻以塊石錯縫累迭而成。寬2.70米,長5.15米。橋面由五塊略帶拱勢的長石條組成,中間三塊較寬,兩側(cè)各有一塊略高,組成沿口。沿口石側(cè)面雕飾精美圖案,東側(cè)為二龍戲珠,西側(cè)為寶珠、蝙蝠、仙人、天馬等。梁頭雕捧缽金剛力士,形象十分古樸。大覺寺橋是研究宋元財運雕刻藝術(shù)和建橋技術(shù)的寶貴實例。1995年4月19日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王錫爵故居始建于明代萬歷年,現(xiàn)存門屋(俗稱“太師第門樓”)與王氏宗祠三進,門樓面闊五間,門廳左右為上下二層,這種門樓的式樣在江浙一帶是絕無僅有的。該建筑為明代萬歷首輔王錫爵的府邸。王錫爵(1534—1601),字元馭,太倉人,是明代萬歷朝較有影響的相國。王氏一門英才輩出,王錫爵曾孫王掞在清康熙年間亦官至大學士,人稱“祖孫宰相”、“兩世鼎甲”;王錫爵之孫王時敏、王時敏之孫王原祁是名聞海內(nèi)外的婁東畫派“四王”中的代表人物。此建筑也是“四王”領(lǐng)袖和婁東畫派創(chuàng)始人的出生地。因此該建筑具有較高的文化歷史價值和建筑藝術(shù)價值。故居還內(nèi)設(shè)有太倉歷代碑廊,保存有元代趙孟頫書法石刻。2002年10月22日,王錫爵……[詳細] |
五峰園是一處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古典園林建筑。眾多蘇州園林中較為著名的園林之一。五峰園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筑,俗稱楊家園、一說園為文征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號五峰老人。園中聳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并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云峰及擎云峰。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巖洞等景。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惜抗日戰(zhàn)爭前后既散為民居,年久失修,現(xiàn)已荒蕪,建筑坍,水池填塞,古樹枯死,二座石峰倒地。1983年曾對峰石進行過保護性維修加固。2002年10月22日,五峰園……[詳細] |
申時行墓在蘇州歷代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且保存較完整,在江南罕見。申時行(公元1535~1614年),字汝默,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在蘇州出生的大官僚(明蘇州狀元)。申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考中狀元后,步步高升,官至禮部尚書兼大學土,卒后加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等職。萬歷本年為立太子問題遭人彈劾,辭官回蘇,投后稱申文定公。申墓坐落在吳山東麓周家橋西,群眾俗稱申家坡。這座墓占地百畝以上,封土高出地面丈余,前有石砌的空層石階,原來墓道兩邊列有墓表牌坊及石人、石魯,墓銅門正中為神道碑亭和享堂,神道碑亭內(nèi)樹巨碑,上 書“明太師申文定公神道”,碑亭后享堂五間均是明代建筑,堂內(nèi)立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詳細] |
陳墓區(qū)公所舊址位于錦溪鎮(zhèn)天水街與下塘街轉(zhuǎn)角處。民國初期,昆山縣、吳縣陳墓各設(shè)自治鄉(xiāng)公所,由鄉(xiāng)董主持日常事務(wù)。民國十八年(1929年),昆山縣陳墓為第六區(qū),陳墓另設(shè)鎮(zhèn)公所。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936-1939),昆山縣第六區(qū)區(qū)公所設(shè)在陳墓鄉(xiāng)。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42-1946),昆山縣第十一特別區(qū)區(qū)公所設(shè)于陳墓。吳縣區(qū)公所,另設(shè)鄉(xiāng)公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公所用為基督教堂的昆山浸信會分堂。解放后,教會活動停止,現(xiàn)為民居!瓣惸箙^(qū)公所”從市保到省保陳墓區(qū)公所舊址現(xiàn)存有前后二層樓房兩座,硬山式頂,占地面積220平方米![詳細] |
行春橋,是宋代修建,位于蘇州石湖風景區(qū)上方山路的一半圓拱薄墩九孔連拱長橋。橋為東西走向,全長54米。中寬5.2米,中孔凈跨5.3米,矢高26米,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越城橋西,跨石湖北渚,系九孔石拱橋,初建于宋。每逢農(nóng)歷八月十八,相傳可見該橋每個橋洞中各有一個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笆隆笔殉蓞堑孛袼。行春橋始建年代無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時,詩人范成大作記。其地山清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橋記》稱:往來憧憧,如行圖畫間。凡游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末始游者無異。明成化、崇禎間再修。1949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拆去橋東四孔,1953年修復(fù),……[詳細] |
玉龍橋位于昆山玉山鎮(zhèn)東門外,跨古婁江。建于梁(公元527年-528年),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橋始建于梁大通年間(527-528),清順治五年(1648)塌圮,順治十二年(1655)由鄉(xiāng)人周思、盧榮增出資修建,道光八年(1828)又重建。橋為花崗石質(zhì)地三孔拱橋,長40米,寬4.3米,中孔跨度11.8米,兩邊跨度各7米,高7米,南北引橋為15.6米和11.5米。橋面中央橋心石上有八卦風火浮雕圖案,反映了百姓信奉神仙,冀求吉祥的美好心愿。三孔石拱型結(jié)構(gòu),拱券作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共砌石階72級。兩堍均有東西向石階引橋。橋面中央雕八卦風火圖案,中孔頂部雕二龍戲珠紋,16根望柱均雕紋飾。橋面中……[詳細] |
畢廳位于昆山城內(nèi)的柴王弄21號,南臨柴王弄,后臨東塘河,始建于清中期。解放后,畢廳由駐昆部隊占用。原第一進沿街門屋以及第三進臨河樓廳,毀于上世紀80年代的城建,現(xiàn)存的僅是第二進大廳。1991年6月15日,縣政府與駐昆部隊雙方簽定了調(diào)換土地的協(xié)議,畢廳劃規(guī)昆山文聯(lián)的書畫院使用!爱厪d”昆山城區(qū)唯一的清中期宅第畢廳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1345平方米。主廳“誠德堂”五間帶東西兩廂房,南北雙坡硬山建筑,梁架扁作,前有廊軒,鳳云紋云頭。2012年,在主廳誠德堂的后面,增建仿古二層“桂峰小筑”,作為辦公場所,F(xiàn)占地面積1507平方米,建筑面積940平方米。1991年,畢廳列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詳細] |
維新遺址是位于江蘇省太倉市雙鳳鎮(zhèn)維新村的一處古文化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2003年維新村基建時在郟家屯土墩發(fā)現(xiàn),之后太倉市政府收回土地,停止基建。經(jīng)考古研究,岡身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這是太倉首次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的遺址,大大向前推進了太倉的人文歷史。2007年啟動了占地約1.5萬平方米的保護工程,并修建了建筑面積630平方米的遺址陳列館。良渚文化時期的土臺和紅燒土遺存是維新遺址的主要遺存,出土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在T1525探方的第七文化層發(fā)現(xiàn)的石箭鏃是當時的遠射武器,約公元前2500年,為冷凝巖制成,扁平柳葉狀,良渚文化遺存。在T2413探方的紅燒土堆積下層發(fā)現(xiàn)了幾何印紋灰陶罐,約公……[詳細] |
藹慶堂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王洗馬巷7號,即萬氏宅園。是帶有園林風格的典型民居庭院,始建于清末,傳為光緒年間河道總督任道镕的別墅,后歸萬氏所有,因此也稱萬氏花園。坐北朝南,原為三路四進,從大門入內(nèi),依次是中路的門廳、轎廳,再往里,中路、西路各存一座五開間的樓房。此處宅園的精華包括東部的園池和東南一隅的書齋庭園,F(xiàn)有建筑面積2340平方米。中、西路今各存五開間樓一座,東路庭園中山池雖廢,建筑猶存。花藍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10米,滿堂軒,格扇、掛落均為銀杏木雕刻。水榭裝修亦佳。書房一隅自成院落,占地近300平方米,廳、廊、假山、花木具備,迂曲而有層次。書齋四周設(shè)置格扇和檻窗,四面均可賞景?繓|墻堆……[詳細] |
張陵山遺址,在吳縣甪直鎮(zhèn)西南2公里處。1956年發(fā)現(xiàn),1957年南京博物院復(fù)查。張陵山實為東西兩座相距約100米的土墩,俗稱東山、西山,面積各約6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約6米。1977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西山進行了兩期發(fā)掘。1982年和1984年對張陵山東山遺址進行發(fā)掘,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8.4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墓葬共14座、吳文化墓葬1座和兩晉磚室墓5座。新石器墓葬包括崧澤文化墓葬8座,早期良渚文化墓葬6座。崧澤文化墓葬出土的遺物中有:穿孔石斧、石錛等磨制精細的生產(chǎn)工具;璜、琮、瑗、鐲、環(huán)、管、墜、珠、佩、觿等精美的玉飾品;鼎、匜、豆、壺、碗、罐、盆、杯、甕、缸……[詳細] |
葉圣陶先生墓園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古鎮(zhèn)景區(qū)葉圣陶紀念館西北。1988年12月18日,長子葉至善及其親朋護送葉圣陶部分骨灰至蘇州甪直,安放在石棺中。墓園坐西朝東,墓臺高1米,長11米,寬10米,碑墻高3米,寬5米,全部由花崗石建成。碑墻上鐫刻趙樸初題書“葉圣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葉圣陶的骨灰儲放在墓臺正中的石棺內(nèi)。碑墻上方和墓臺四周的石欄柱以及臺墀上都雕有桃花、李花和萬年青圖案。2019年3月,葉圣陶墓及執(zhí)教處舊址一并被省政府列入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沙溪雕花廳位于太倉市沙溪鎮(zhèn)。雕花廳,為龔氏古宅第三進東廳,建于清乾隆年間。廳內(nèi)梁上的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運用了深雕、淺雕、圓雕、透雕等各種手法。2002年10月22日,沙溪雕花廳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遂高堂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陸巷古村橫金橋。原是明代隱士王銓的住宅。王銓,字秉之,東山人。曾被選為杭州府經(jīng)歷,但他不愿做官,不去赴任。時其兄王鏊在京任職致詞給他,其中有“輸與伊人一著高”之句,遂將第宅命名為遂高堂。原有東望樓、遠宣堂、遂高堂等多幢建筑,現(xiàn)剩布局于一條縱軸線上的門樓、遂高堂大廳和后樓等建筑。門樓為磚石建造。門框上方,以手-形的磚雕件出跳,并疊澀刨有梟混線的磚數(shù)層。上做花邊滴水屋檐和細巧的皮條脊。照墻渾水做,上方部飾有類似“盤腸”的菱形紋和“筆錠”圖案。大廳面闊五間17.1米,進深8.2米,各間面闊分別為:明間3.8米,次間3.2米,梢間3.45米。通進深8.2米。其中前廓深2米,……[詳細] |
錦繡堂位于代蘇州市西山鎮(zhèn)東村。年代為清。2002年10月22日,錦繡堂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師“香山幫”匠人的鼻祖蒯祥墓,在吳縣胥口鄉(xiāng)漁帆村南。墓坐北朝南,面向太湖,右前方立有明天順二年(1458)英宗朱祁鎮(zhèn)賜給他祖父蒯明思、祖母顧氏的“奉天誥命碑”。蒯祥死后,歸葬祖塋。蒯祥于明永樂年間參加北京城九門、兩宮的建筑,正統(tǒng)中又領(lǐng)導過重建三大殿以及五府、六部衙署的工程。京城中文武諸司的營建,也都出于他的擘劃,明代故宮的鳥瞰圖上,甚至把蒯祥的像都畫在上面。對于蒯祥的建筑技藝,當時就有極高的評價。同行嘆為“鬼斧神工”、“違其教者,輒不稱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魯班呼之”。蒯祥晚年還經(jīng)手建造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到憲宗成化年間,他已八十多歲,仍執(zhí)技供奉,享受從一品的俸祿,保持著“活魯……[詳細] |
楊氏孝坊公布時間: 2011年12月19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 址:鳳凰鎮(zhèn)恬莊村。歷史情況:楊氏孝坊位于港口鎮(zhèn)恬莊村老街北首。楊氏孝坊建于清嘉慶10年(《常昭合志》中記載)。硬山式建筑,座西朝東,五間兩間兩廂房。第一進正廳通寬17.9米,進深6.4米,高6.22米,6柱。第二進后廳通寬15.6米,進深7.4米,高5.5米,7柱。墻內(nèi)嵌有“旌表孝行楊君家傳”石刻三塊、“楊氏讀書田記”石刻三塊、“布政司執(zhí)貼”石刻一塊。兩進間有9米長的天廊相聯(lián),使前后兩進院融為一體。第一進屋檐有三層斗拱重疊,氣勢宏偉,F(xiàn) 狀:損毀嚴重。保護范圍:原楊氏孝坊正投影區(qū)保護機構(gòu):鳳凰鎮(zhèn)文廣中心。保護標志:2002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