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位于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少林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說嵩》中所說:“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jù)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于少室山陰,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于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說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少林寺原有建筑較多,分布……[詳細] |
登封中岳廟AAAA 中岳廟即指嵩山中岳廟,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它背倚黃蓋峰,北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huán)抱,布局謹嚴,規(guī)模宏偉,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規(guī)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登封中岳廟,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東麓。始建于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游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于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后廟址復有變遷,唐……[詳細] |
二七紀念塔AAAA 鄭州二七紀念塔位于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上,1951年鄭州市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大-中犧牲的烈士,繼承和發(fā)揚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斗爭精神,將原鄭州市西門外長春橋舊址擴建為“二七廣場”,廣場中央建三角形木質(zhì)塔一座。1971年7月1日,在原址動工重建鋼筋混凝土紀念塔,于同年9月29日落成,成立“鄭州二七大-紀念塔管理處”。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5月更名為“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1993年4月9日,-為該館題寫?zhàn)^名“鄭州二七紀念館”,現(xiàn)更名為“鄭州二七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館有陳列展室10個和1個地下展廳,陳列面積1千多平方米,館藏近現(xiàn)代文物500……[詳細] |
康百萬莊園AAAA 康百萬莊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位居三大莊園之首,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范。該景區(qū)位于河南鞏義市康店鎮(zhèn),距市區(qū)4公里,莊園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十九部分組成,占地240余畝,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shù)的奇葩。此外康氏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歷經(jīng)四百年而不衰,成為豫商成功的典范,康百萬莊園也被譽為“豫商家園”!翱蛋偃f”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tǒng)稱,鞏義康家,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大膽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一直富……[詳細] |
登封觀星臺AAAA 觀星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南7.5公里的告城鎮(zhèn),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地望十分優(yōu)越,曾是古代陽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臺、大殿、觀星臺、螽斯殿等七進,院內(nèi)復制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臺是我國現(xiàn)存時代早、保護較好的天文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l276年,距今己有7OO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世界上現(xiàn)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恢復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任用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和王恂等進行歷法改革。首先,讓郭守敬創(chuàng)制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后又組……[詳細] |
宋陵,北宋皇帝(960-1127年)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國家100處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之一,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宋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yōu)美,被人譽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寶地,是中國中部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皇陵群,占地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共有300余座陵墓,現(xiàn)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這個巨大的陵墓群,幾乎涵蓋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鞏義,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詳細] |
塔林,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230余座,是國內(nèi)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們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shù)的多少,主要根據(jù)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詳細] |
鞏義石窟寺AAA 鞏義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區(qū)北15公里的黃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時(公元471—499年),F(xiàn)存石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石窟寺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山光水色、秀麗多姿,古有“溪霧岸之幽棲勝地”的贊譽。與著名的黃河、洛河交匯處匯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建于6世紀北魏尊崇佛法的盛期的石窟寺,依山開鑿五窟。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規(guī)模最大,面積為6米見方?咧械牡裣,大部分取材于《妙法蓮花經(jīng)》,部分則采自漢魏兩晉以來的本土藝術(shù)傳統(tǒng),是外來宗教與本土文化融合的優(yōu)秀藝術(shù)作品。石窯寺面積有有9000平方米,院內(nèi)視野開闊,綠化美麗,是理想……[詳細] |
鄭州文廟AAA 鄭州文廟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鄭州文廟的落成時間應該在這17年間。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頗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jīng)擁有學校和相當數(shù)量的知識分子。據(jù)記載,鄭州文廟規(guī)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shù)的建筑。前院還……[詳細] |
鄭州城隍廟AAA 鄭州城隍廟位于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原名城隍靈佑侯廟。該廟始建于何時,文獻缺乏確切記載。據(jù)民國《鄭縣志》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劉汝,隆慶四年(1570)知州李時選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陳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張,乾隆五年(1740)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吳榮棨亦重修。此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后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大門面闊3間,進深2間,懸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后尾均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金枋相連,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檁。明間前……[詳細] |
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鄭州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fā)源地。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蘭教與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點是民族與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鄭州伊斯蘭教是隨著回族人口的出現(xiàn)而傳入的。唐代,公元7世紀初,管城已是兩京(長安、洛陽)通往沿海各地的水陸碼頭,一些過往的阿拉伯使節(jié)和商人,或寄寓或留居,成了當今鄭州回族最早的來源。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兵馬副帥仆固懷恩極其所……[詳細] |
歐陽修墓AA 歐陽修墓,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zhèn),在縣城西13公里歐陽寺村,墓域北倚崗阜,南臨溝溪。陵園西依崗阜,東臨谷溪,過去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成為清代新鄭八大景之一“歐墳煙雨”,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宋熙寧八年(1075)歐陽修賜葬于此,其后繼配第三夫人薛氏,其子發(fā),奕,棐,辨,其孫愬、等陸續(xù)葬入。歐墳建有陵園,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照壁、大門、內(nèi)照壁、東西廂房、大殿,直通陵墓,四周包以圍墻。外照壁高5米,長6米,厚0.7米。大門三間,門外左右修有閃墻、臺階。內(nèi)照壁與圍墻同高,將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左右兩側(cè)置有便門,庭院中修有甬道,兩邊立有石豬、石羊等,對稱排列,間隔3米。庭院中東西側(cè)各建廂房三間。大殿……[詳細] |
中牟縣黃店鎮(zhèn)坐落著宋朝時期的建筑壽圣寺雙塔,兩塔相距10米左右,一個巍然聳立,一個好像斷了半截,一個代表道教文化,一個代表佛教文化,雙塔周圍原來有座皇封赦建寺院,雙層寨墻保護。當?shù)亓鱾髑甑纳裨拏髡f給雙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寺內(nèi)石雕雙塔一高一低,相距10米左右。西塔高30米,共7層。塔身呈等邊六角形,第一層邊長為4米,越向上塔身越小。塔身全部是灰色磚壘砌,每層都有券門、真窗和盲窗。每層塔身上都有佛像浮雕。塔內(nèi)有塔心室和螺旋狀梯道,順著梯道盤旋能到達塔頂。東塔高18米,共4層。塔身也是等邊六角形,邊長比西塔稍長,東面有門,塔內(nèi)有螺旋狀梯道,塔身有圖案紋飾和坐佛。只是東塔上半截好像倒塌了一樣,是個……[詳細] |
大河村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柳林鎮(zhèn)大河村西南1公里處,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內(nèi)容,年代為距今6800~3500年。大河村遺址面積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4~12.5米。遺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區(qū),房基相疊、窖穴密集。兩處仰韶文化的氏族墓地,分別位于遺址西北部和東北部的邊緣地帶。龍山時期文化遺存多見于遺址四周邊緣。其中一至4號房基,距今5040年,為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同時期房基中保存最好的一處,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紅陶-、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日珥紋等。這一發(fā)現(xiàn)……[詳細] |
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qū)、回郭鎮(zhèn)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外,其余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jīng)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shù)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shù)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各陵園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組成,圍繞陵園還建筑有寺院、廟宇和行官等。陵臺植松柏,橫豎成行,四季長青。陵園內(nèi)種松柏,陵區(qū)四周種值枳橘。宋陵有龐大的石刻……[詳細] |
新砦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23公里劉寨鎮(zhèn)新砦村西部,南臨洧水,東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為開闊的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米,主要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1979年3~4月、1999年、2000年對該遺址進行多次發(fā)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確認的學術(shù)成果。2002年~2005年10月,又繼續(xù)對新砦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已初步確定新砦遺址是一處設有外壕、城壕、內(nèi)壕共三重防御設施,中心區(qū)建有大型城址的遺址。整座城址均掩埋在地表以下,城址平面基本為方形,南以洧水河為自然屏障,現(xiàn)存東、北、西三面城墻及貼近城墻下部的護城河。東墻南北殘長160米,深4米;北墻東西長924米,深5~6米;西墻南北……[詳細] |
時代: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李家溝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考古發(fā)掘,了解到其主剖面均包括了從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地層堆積。發(fā)現(xiàn)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xù)的史前文化堆積。堆積下部出土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上部則含繩紋及刻劃紋等裝飾的粗夾砂陶及石磨盤等。舊石器階段,在發(fā)現(xiàn)典型細石器文化的同時,也有反映相對穩(wěn)定棲居形態(tài)的大型石制品及人工搬運石塊。細石器的發(fā)現(xiàn)顯示該遺址早期居民擁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術(shù)。所用原料多是不見于本地的優(yōu)質(zhì)燧石,而是遠距離采集運輸所得。數(shù)量較多的……[詳細] |
商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一帶,為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遺址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里岡,面積約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遺址、宮殿區(qū)遺址、居住聚落遺址、墓葬區(qū)、手工作坊遺址、窖藏坑等遺跡類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長約7千米的(內(nèi)城)城垣遺址和分布范圍巨大的宮殿區(qū)遺址保留最為完整,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鄭州商城遺址三重城池和宮殿區(qū)的整體形制奠定了中國城市發(fā)展的基礎。三座窖藏坑內(nèi)出土的大批王室青銅禮器為鄭州商城使用的下限年代、商王室的祭祀禮制、青銅重器的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shù)等提供了重要的學術(shù)研究資料,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認……[詳細] |
古滎冶鐵遺址位于鄭州西北27公里的漢代滎陽城西墻外,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為河南郡鐵官的一號作坊,簡稱“河一”,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冶鐵遺址。在古滎鎮(zhèn)漢代冶鐵遺址的兩次發(fā)掘中(1965年、1975年),發(fā)掘出兩座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冶鐵高爐殘跡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還出土有陶制鼓風管、耐火磚和鑄造鐵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鐵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還發(fā)現(xiàn)10余件大鐵塊,最重者達23噸。兩座規(guī)模較大的煉鐵高爐殘跡東西并列,相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缸為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其中一號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詳細] |
軒轅廟位于河南省新鄭市千戶寨鄉(xiāng)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頂上,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據(j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鄭縣志》卷十一祀祠志載:“軒轅廟,舊志在縣西大隗山巔!鼻蹇滴跞辏1693年)刊本《新鄭縣志》卷三祠廟記載:“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鼻屙樦我押ァ1695年》刊本《新鄭縣志》載:“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該廟歇山式建筑,坐西向東,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臺基、墻身和屋頂均為石材構(gòu)成。面闊三間7.35米、進深三間4.80米,高約5米,建筑面積40平方米。單檐歇山。殿頂為灰板瓦,疑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兩端和戧脊下端均以獸首作結(jié)。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圖形。廟墻正面背面四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