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文化廣場是杞縣西城區(qū)的心臟地帶,是杞縣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杞縣文化廣場占地面積72900平方米,東西寬270米,南北長270米,地面全部由經(jīng)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巖條石鋪成。位于s213以西,彭莊南路以南,廣場路以東,廣場南路以北。……[詳細] |
牛角崗遺址:位于今杞縣縣城西南10公里的高陽鎮(zhèn)牛角崗村北,東北與段崗遺址相距約4公里,遺址原高于現(xiàn)今地表約2.5米,也因村民常年取土而遭破壞,生土層與毀壞的文化堆積相間裸露。1989年秋,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清理試掘,共清理出殘破灰坑15個,殘房基址1處,出土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主的實物資料,其文化面貌與段崗遺址、朱崗……[詳細] |
朱崗遺址:位于今杞縣縣城東約3公里的朱崗村邊,北距惠濟河約1.2公里。遺址原為一處東西長約75米,南北寬約40米的坡狀臺地,后因村民常年取土而成為凸凹不平的洼地,黃土裸露,文化層被毀殆盡。1989年秋季,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清理試掘,共清理二里頭文化灰坑9個,獲得了一批以二里頭文化陶器為大宗的實物資料![詳細] |
李際春墓時代:明地址:杞縣西寨鄉(xiāng)黃土崗村……[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周在河南省杞縣縣城西南6公里段崗村北、黃崗溝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鑿、骨匕首,灰色、紅褐色、泥質(zhì)、沙質(zhì)繩紋、條紋、附加堆紋之甕、壺、罐、盤等殘片和不完整的陶獻、矮乳狀鬲腿以及鹿角、獸骨等,屬龍山文化遺存。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該遺址重新進行發(fā)掘,出土了龍山、二里頭、商周時期的……[詳細] |
老黨寨烈士墓以建于杞縣竹林鄉(xiāng)莊林村老黨寨上得名,又因由水東地區(qū)抗日軍民共建,收葬水東地區(qū)抗日烈士而稱水東烈士陵園。民國34年3月至7月7日建紀念亭及抗日烈士彭雪楓、吉鴻昌、韓達生、唐克威、馬慶華等人紀念碑,安葬抗日烈士忠骨150具。同年12月5日-五十五軍二十九師和太康縣郭馨波部扒墓鞭尸,毀碑炸亭,陵園慘遭破壞,該部撤……[詳細] |
枸脊骨樹(狗杞古樹)在杞縣城西南9公里金村西北隅土崗上,據(jù)傳宋代即有此樹。民國8年《杞縣志·采訪稿》記載:“金村村后有臺,高1丈,縱橫10步(5丈),臺之周圍樹根盤繞,自成紋理,密不見土……上有狗脊骨樹,大小20余株,高逾常樹,枝干屈曲無一直者,暑季蔥蘢一色,蔭陰畝許,村人乘涼者如市!焙笠驆徟_水土流失,現(xiàn)僅存5株。此……[詳細] |
黃土崗秦漢古墓群在縣城東北16公里黃土崗村西北崗地上,墓區(qū)高于平地1.6米,分為南北兩區(qū),占地66畝。1977年發(fā)現(xiàn)一座新莽時期磚石墓,出土隨葬品有鼎、盒、尊、灶、雞、鴨等陶器制品及銅墩、大泉五十幣等,1982年3月又發(fā)現(xiàn)一座秦代墓葬,出土陶器40件、銅器3件、銀箍3年、玉環(huán)12個、小銅鈴(馬飾)30個和方形料珠等。1……[詳細] |
酈生冢在縣城西南11公里高陽村西南隅,鐵底河南岸。冢高15米,東西120米,南北250米,上有漢廣野君酈食其及大將軍曲周侯酈商墓。二墓東西并列,墓后有酈祠,建于東漢延熹六年(163),毀于民國28年(1939)。出土文物有小型磚室墓、繩紋筒瓦、五株錢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圉城舊址在縣城西南25公里,今圉鎮(zhèn)及前城、后城村一帶。春秋時先后隸屬陳、鄭,西漢為圉縣治,唐貞觀元年(627)廢縣為鎮(zhèn),為鎮(zhèn)治。舊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5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墻基為紅崗土和碎砂石攪拌夯筑而成。城址內(nèi)外出土有春秋銅矛、劍、戈和漢綠釉瓷壺、陶鼎、甕、尊、繩紋大筒瓦等文物。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
郭屯古戰(zhàn)場遺址位于縣城南35公里郭屯、蔡寨、于堂、八里廟一帶,南距竹林仰韶文化遺址2.5公里,北距圉城故址3公里,在俗稱“十里長崗”的北端。建國后曾出土有矛、戈、劍、鏃等青銅器,發(fā)現(xiàn)有亂放的人骨骼,個別骨骼間插有銅鏃等兵器,鑒定為古戰(zhàn)場遺址。1987年又挖出小型磚室墓10余座,出土了銅劍、戈及車馬飾,并在郭屯村發(fā)現(xiàn)一大……[詳細] |
鹿臺崗古文化遺址位于縣城東裴村店鄉(xiāng)鹿臺崗村西側(cè)。遺址東西寬約120米,南北長約150米,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文化層一般厚3-5米,自下而上依次為龍山、岳石或先商、早商、晚商及東周等6個時期的文化堆積,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少量的青銅器,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要房屋、灰坑和祭祀遺址,其中包括距今4000余……[詳細] |
段崗龍山文化遺址在縣城西南6公里段崗村北、黃崗溝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鑿、骨匕首,灰色、紅褐色、泥質(zhì)、沙質(zhì)繩紋、條紋、附加堆紋之甕、壺、罐、盤等殘片和不完整的陶獻、矮乳狀鬲腿以及鹿角、獸骨等,屬龍山文化遺存。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該遺址重新進行發(fā)掘,出土了龍山、二里頭、商周時期的大量陶器![詳細] |
文昌廟原稱文昌祠,亦稱文昌宮,在縣黌學東院。清嘉慶六年(1801)移建縣城文化街路北,F(xiàn)存大殿和西陪房,均3間。大殿與卷棚相連,四面磚墻,殿內(nèi)梁柱木架,主柱10根,東西長12.6米,南北寬14.25米。現(xiàn)為縣醫(yī)藥公司中藥庫房,院內(nèi)存重修文昌廟碑2座。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虎丘寺農(nóng)民起義舊址位于杞縣城南12公里邢口鎮(zhèn)邢口村東北隅;⑶鹚聞(chuàng)建年代不詳,清康熙七年重建。1927年馮玉祥在河南執(zhí)政時,拆廟打神,破除迷信,毀滅殿房,后經(jīng)海昌和尚募捐化緣重建中殿,現(xiàn)僅存山門、中殿和圍墻。山門和中殿為青磚灰瓦硬山頂,中殿出前廈有明柱兩根,寺院面積463平方米。1927年,為響應北伐戰(zhàn)爭,0河南省委決……[詳細] |
杞縣私立大同中學舊址位于杞縣城內(nèi)金城大道中段。進步知識分子孟昭樸、孟昭渠于1920年初,利用其父孟廣樂(號-)時人孔廟(學)奉祀官之便在杞縣孔廟開辦了一所私塾,專門招收追求進步的13至18歲的中小學生和其他私塾學生。這批學生后來大都到北京、南京、開封等地求學。1924年夏。原私塾學生、在南京讀書的馬沛毅經(jīng)鄆代英介紹加入……[詳細] |
孔廟位于縣府前街路北黌學(學宮)院內(nèi),為黌學的重要建筑部分。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 ,永樂、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年間多次修葺。正面為大成殿(原名大圣殿,明萬歷二十三年知縣馬應龍改題),系廟內(nèi)主體建筑,基臺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7.3米,殿高13.4米,面寬5間(21米),進深4架(14.56米),建筑面積30……[詳細] |
稱鼓樓,坐落于縣府前街路北。初建于元代,稱齊政樓,明嘉靖二十年(1541)改建,稱撫辰樓。樓高10余米,東西長21米,南北寬14米,占地面積294平方米。藍磚砌筑臺基,中留拱券,寬4米,高3.1米,為出入縣府大門。臺基上為兩層樓房,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式三開間,底樓樓門居中向南,回廊四向延伸,廊下環(huán)立漆紅明柱16根,以鼓形雕……[詳細] |
大云寺塔俗稱瓦崗塔,在縣城南25公里瓦崗村東北隅,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舊跡補建而成,塔高21米,青磚迭砌,仿木結(jié)構(gòu),七級八角形,逐層內(nèi)收,層層出檐。大云寺塔為七層平面八角形仿木結(jié)構(gòu),青磚疊砌,層層出檐,逐層內(nèi)收,卯榫相扣,十分堅固。因塔剎及第七層遭到損壞,塔原來高21米,現(xiàn)高19.3米。塔基高0.85米……[詳細] |
竹林仰韶文化遺址在縣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崗上,文化層公布在土崗頂端南側(cè)。曾出土泥質(zhì)紅陶壺口沿、加砂灰陶罐口沿、燒土、澆骨、鹿角及早期用手控制經(jīng)慢輪修整泥制紅陶、灰陶片、磨光陶片,其中加砂灰陶片外壁有制作時槽溝。文化層上部約30厘米為攏土層,中部沙灰土厚2米,下部為遺址,整個土崗相對高出土面3.5米。此遺址分東西兩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