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堰北越石閘始建于明代,《興化縣志》有載。是草堰古閘系列的重要載體,現(xiàn)存三孔。面積約100平方米。與204國道并行,閘下水流湍急,現(xiàn)仍是水運干道![詳細] |
該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主屋為一棟清代建筑。三開間磚木結構民居,七檁六架椽,小青磚圍合,面闊10米,進深6米。該民居為私宅,戶主宗紹美、戴洪德夫婦。目前該宅仍有居民居住。宗灝是明代萬年十一年進士,昔日開過六陳行,為鹽商之家![詳細] |
該古街處于鹽運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域夾溝河東西兩側,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明、清時期古建筑古民居數棟,青石板道為明朝遺存,現(xiàn)保存歷史傳統(tǒng)格局與風貌,連同數座古石碼頭,為古鹽運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域的遺存,青石板、古磚路面,該古街現(xiàn)保存尚好。……[詳細] |
李春芬故居面積約200平方米。李春芬是大豐市白駒人,著名地理學家。李春芬先生從事地理教育50余年,對區(qū)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為表彰他在發(fā)展加拿大和中國地理學方面所作的貢獻,1987年加拿大地理學家協(xié)會授予他榮譽獎狀。該故居位于大豐市白駒鎮(zhèn)南市街14號。面積約200平方米。現(xiàn)是居民居住地。……[詳細] |
該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為一棟民國建筑。7間老房圍成一座完整院落。主房三開間磚木結構民居,七檁六架椽,小青磚圍合,面闊10米,進深6米。該民居為私宅,戶主劉書貴。目前該宅仍有居民居住。馮秀靈,女,75歲口述:這房子是她的老公公劉書貴傳下來的,老房共有7間,前大三間為正屋,后兩側各對稱兩間,圍成一座完整院落。院內花草生……[詳細] |
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原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目前該遺址保存尚好。劉莊竹園口為束氏祖墓,他們的老祖宗是明代初期的鹽商,墓地占地好幾畝,在他十八歲時發(fā)大水把把祖墓南門沖開,里面用大磚砌成的墻,很工整,有2-3米寬,順洞向里爬4-5米,向東向西各有通道,據說以前里面有蛇,竹園地南北東西有百十米長,現(xiàn)竹子已經被砍掉很……[詳細] |
該遺址面積500平方米。2007年4月出土一組金幣21枚郢爰,總重175.1克,2007年6月經江蘇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出土郢爰的魚塘位于大豐市劉莊鎮(zhèn)友誼村一組,東距大豐市區(qū)所在地大中鎮(zhèn)約16公里,西距204國道、宋代串場運鹽河、宋代范公堤約1.2至2公里之間,西距新長鐵路約200米。面積約7000……[詳細] |
該遺址面積3500平方米。先后出土過漢代雙耳紅口陶罐、平口大肚灰陶罐各一只,現(xiàn)收藏于文化局文博科。該遺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目前該遺址保存尚好,遺址上現(xiàn)種有農作物。……[詳細] |
該墓面積500平方米。2008年6月由于騰達飼料公司倉庫施工被發(fā)現(xiàn),出土有墓志銘一塊,有關于墓主身份的記述;明代的碗、壺等遺存物。墓址現(xiàn)被掩埋在一所倉庫的墻角下。后采取了原址保護措施![詳細] |
該舊址面積3600平方米。原海豐農場總場(后元華分場)場部。由上海市海豐農場提供舊址建筑物及周圍濠河內60畝土地用于紀念館建設;大豐市人民政府負責策劃、規(guī)劃、資料征集、資金籌措、建館工程、紀念館報批。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海豐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過的上海知青超過8萬人![詳細] |
該遺址原來有一個大墩、上有一座土地廟(現(xiàn)已平),后面有一個小墩,上面有一塊石碑,碑上刻有“軍用”兩字。南陽祥西八組的黃墩,現(xiàn)墩基徑約5到6米,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與范公堤同時代的,原有十米左右高,平填整地時將其平,頂上有航標。原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最高點高出周邊3米,遺址上現(xiàn)種有農作物![詳細] |
該遺址面積約1500平方米,高出地面3米,上有一水泥塊,中間有一銅球,上陰刻“第843”,下陰刻“1959年11”,原來在墩子正中間的,后因水土流失,歪斜于原位的東南方,地面上出土很多青蛤殼,采集到晚期青花瓷片等遺存物。原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最高點高出周邊3米![詳細] |
該遺址面積600平方米。原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最高點高出周邊約1米多,目前該遺址保存尚好。新斗龍港開挖時,地質部門測量時發(fā)現(xiàn)老墩子底下有三根樁![詳細] |
該遺址面積約13200平方米。1917年南通張謇創(chuàng)辦了“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并任經理,招南通、海門人來此廢灶興墾,開辟了大豐縣東部廣大地區(qū),種植棉花,大豐公司集資200萬元,收并垣產及灘涂荒地112萬畝,劃為35個區(qū),筑圩養(yǎng)墾81萬畝,居淮南各鹽墾公司之首。目前該遺址保存尚好,地面建筑不存,種有農作物。四周濠溝環(huán)繞,……[詳細] |
該遺址墩高出地面約4.5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四周為莊稼地,環(huán)墩河灘無水,長滿蘆葦。墩上長有三十余棵白楊樹。古時此處為海灘,趕海的漁民利用高墩作為躲避海潮的潮墩,因此又俗稱“救命墩”![詳細] |
該烈士墓面積約500平方米。李增援是長眠在西團的杰出新四軍文藝戰(zhàn)士,《黃橋燒餅歌》的詞作者,1913年6月29日出生于山東。在一次日寇偷襲西團新四軍傷病員的戰(zhàn)斗中犧牲在烏家場。1958年從亂葬場遷至西團鎮(zhèn)東團烈士公墓。90年代又遷至現(xiàn)眾心村南側的烈士陵園。……[詳細] |
該遺址面積約2500平方米。60年代平田整地時在填平四周河溝和池塘的施工現(xiàn)場采集有隋、唐、宋、明、清等瓷片。原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最高點高出周邊40厘米。遺址上現(xiàn)種有農作物![詳細] |
該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50至60年代出土宋代瓷片、碎磚瓦礫并在現(xiàn)場撿到一柄殘損生銹寶劍柄等遺存物。原址略高于周邊農田,呈漫坡狀,最高點高出周邊120厘米。西團鎮(zhèn)的晾網禪寺,最早建于唐高宗咸享二年,元末張士誠在蘇州稱“吳王”時派人回西團重修![詳細] |
朱廉貽(1904-1941),字伯軒,江蘇丹陽人,精詩文、工書法,待人謙和,關心農民疾苦,曾先后擔任丹陽抗日自衛(wèi)總團的秘書長、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部秘書長和第六支隊隊長、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等職,參加攻打揚中、保衛(wèi)郭村、黃橋決戰(zhàn)等戰(zhàn)斗,殲滅過上千敵兵。1941年在廉貽鎮(zhèn)犧牲,當地群眾立此碑為作紀念![詳細] |
常家大院位于安豐鎮(zhèn)南石橋大街37號,明末建筑,青磚小瓦,五架梁三開間,門窗、家具、封火墻上有雕花,完整地體現(xiàn)明代建筑特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