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墓位于鹽城市亭湖區(qū)永豐鎮(zhèn)三里村,墓區(qū)地貌為農田。龍墩墓的原始地貌比周邊農田高出2米,占地面積2656平方米。龍墩墓位于龍眼墓南方15米。龍墩墓北距永新公路306米,西距生產河102米。龍墩具體情況待調查![詳細] |
龍眼雙墩墓位于鹽城市亭湖區(qū)永豐鎮(zhèn)三里村,地貌為農田。龍眼雙墩墓的原始地貌為高出周邊農田1.5米的兩方墩組成,處于龍墩南方15米,占地面積分別為390平方米,龍墩北距永新公路306米,西距生產河102米。龍眼雙墩墓的具體情況待調查![詳細] |
為坐北向南U字型兩層聯(lián)體建筑,木式梁柱結構。東西長10.3米,南北寬10.82米。主房三間,東西偏房分別為兩間。層高2.7米,房檐高5.4米,房屋脊高7.9米。墻體為青磚圍護,屋面為小青瓦覆蓋。……[詳細] |
校園內古井為圓形石井欄,花崗巖質、井欄高0.55米,口徑0.45米,井身為青磚疊砌而成。井身內徑0.64米,由長24厘米、寬8厘米、厚5厘米的青灰磚,平磚一頭朝內,另一頭朝外,呈內圓外折扇骨狀,上下單磚平鋪錯縫砌成,內壁呈空心直壁圓桶狀,深6米許![詳細] |
現(xiàn)迎賓北路西側鹽城初級中學圍墻內土圩,南北長約200米,寬6-8米,最高2-4米,在土圩外側底部發(fā)現(xiàn)排列整齊單磚平鋪,錯縫砌成的磚城墻基,少數(shù)磚端面上有陽文“山陽”字樣,應為明代所建鹽城縣城墻之遺址。……[詳細] |
1941年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成立于此,劉少奇兼任校長。1941年隨新四軍重建軍部撤離,遺址原為當?shù)氐亩德仕隆?谷諔?zhàn)爭結束時建筑被毀,建國后在遺址上新建了醫(yī)院等公共建筑設施![詳細] |
該墓群位于鹽城市青年中路北側約30米處,東西50米、南北60米。東距串場河180米,俗稱“千戶墩”。面積約3000平方米,墩高約2米呈漫坡狀土墩。墩中心經鉆探,在地面下3.5米處有一長約8米,南北寬約6米。周邊有二層臺結構的墓穴,似為東周晚期墓。墩上動土時發(fā)現(xiàn)土坑木棺墓多座。出土有漢代規(guī)矩紋銅鏡“半兩”和“五銖”銅錢,……[詳細] |
永寧寺遺址始建于唐而興于宋,清代仍有修繕,原有房屋170余間,毀于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其浮雕蓮瓣紋漢白玉欄柱直徑達1.5米![詳細] |
該民宅是一棟三開間磚木結構鄉(xiāng)土建筑,梁架結構為四架椽屋用中柱,小青磚圍合清水作,小青覆蓋屋面,門上雕花草磚飾。經初步鑒定為清代晚期所建,據當?shù)鼐用窠榻B該宅已有200多年建造歷史。……[詳細] |
1963年清理了兩座漢墓,原封土存高4米。1號墓為土坑木槨墓,以楠木構筑槨室。2號墓為長方形土坑磚槨墓,分棺室和頭廂兩部分,棺室長3米、寬2.27米,四周砌立磚,屋頂部也鋪一層平磚,頭廂長2.14米、寬1.55米,四周圍以木框為夫妻合葬墓。出土隨葬品124件,有漆器、銅器、瓷器、陶器等![詳細] |
該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上層為宋、元、明時期的堆土,其下為漢代文化遺存,五代、北宋時期墓葬打破了漢代文化層。1985年解放北路鋪設下水道時與地下1.5米處發(fā)現(xiàn)底徑為1.5米,殘高0.8米略呈圓桶形殘?zhí)崭G遺跡。紅褐色火燒內壁,窯內為大量紅燒土和殘?zhí)掌鋵,殘(zhí)掌逊e呈南北分布長約20余米,出土漢代泥……[詳細] |
該遺址位于黃海路南側,黃海路與串場河交界處東北,現(xiàn)江淮動力機廠廠區(qū),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5米。1995年該區(qū)域挖人工河塘之時,在地下0.3米深處發(fā)現(xiàn)陶水井5口和灰坑8座。出土器物有陶井欄、泥質灰陶盤口罐、缽、豆等![詳細] |
該墓群面積3萬平方米,自1976年以來陸續(xù)清理墓葬80余座,多數(shù)為土坑木棺墓,長2.2米、寬1.3米,少數(shù)為磚室墓,長方形或凸字形,長2.5米、寬1.5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隋代蓮花紋平底碗,盤口壺、隋“五銖”、銅鏡、唐代黃釉瓷罐、青瓷瓶、宋青白瓷碗等文物![詳細] |
該墓群面積約25000平方米,在歷年的城市基礎建設中曾發(fā)現(xiàn)土坑木棺墓28座,出土有晉代四系青瓷罐、缽、唐代四系青瓷罐、盤口壺、璧形底瓷碗等文物![詳細] |
該墓群位于鹽城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德喜村一組,德喜村原屬鹽城市亭湖區(qū)伍佑鎮(zhèn)2006年劃歸開發(fā)區(qū),該墓群是原亭湖區(qū)伍佑鎮(zhèn)廣義院的和尚槨,廣義院的和尚死后埋葬于此,墓的形制為石刻塔林形式,有石砌基礎,石柱和石蓋等組成,石柱上刻銘文,有四邊形、六邊形等多種形式,目前該墓群已被平整土地,石刻塔林構件散落百姓家中![詳細] |
該烈士墓中埋葬了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鹽南戰(zhàn)役中犧牲的六位有名烈士和十二位無名烈士,墓前立碑石一通,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及六位烈士的姓名,在此村進行的鹽南戰(zhàn)役一次犧牲較多,當?shù)卮迕駥⒘沂考新裨崤c此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烈士墓墳塋被平整,后當?shù)卮迕駷榧o念烈士自發(fā)為烈士樹立墓碑![詳細] |
中舍毗盧寺位于經濟開發(fā)區(qū)中舍社區(qū),是近年在原老毗盧寺的遺址上重建的。在新毗盧寺大殿后保存有原老毗盧寺未毀主殿一座。原毗盧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建于清代有二百多年歷史,從寺內存有的一方石牌額可看出,在民國七年曾進行過重修。從現(xiàn)存的毗盧寺殿的結構材質上可看出,該殿應是民國時期所建。該殿堂規(guī)模較小,面闊三開間,磚木結構抬梁式建……[詳細] |
現(xiàn)存的清真寺禮拜殿坐西朝東,從建筑結構及外觀鑒定,應當是民國時期所建,建筑面闊三開間,平面成凸字形,木結構抬梁式建筑,青磚圍合清水作,格扇門窗,屋面小青瓦覆蓋,建筑內部以穆斯林傳統(tǒng)方法裝飾,F(xiàn)在的清真寺除禮拜殿外,其他附屬建筑均建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詳細] |
河南北方向全長約150多公里,自廟灣(今阜寧縣城)途經溝墩、草稔、上岡、新興、鹽城、伍佑、便倉、劉莊、白駒、丁溪、南草埝、東臺、梁垛、安豐、富安等古代鹽場。因該河段南北串通,直達各鹽場,故稱串場河,是鹽城境內最古老的人-河,鹽城海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串場河鹽城段河寬約30—40米,貫穿整個市區(qū),沿河一線分布多個古建筑……[詳細] |
新街民宅共有八處傳統(tǒng)民居院落,十四座單體建筑,分別分布在新街社區(qū)內東西約300米,南北約100米的新街、新十字巷、育紅巷內,幾處民居所在位置相對集中。民居采用木結構傳統(tǒng)梁架,其主屋梁架結構多為鹽城地區(qū)常見的圓作抬梁式六架椽屋用中柱,木制格扇門,青磚圍合,風火山墻,屋面小青瓦覆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