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底村位于閻良城區(qū)西北5公里處,下轄孫家、卓任、廟溝、劉家溝4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shè)在孫家組。轄區(qū)共有耕地1798畝,371戶,1572人。解放前屬臨潼縣閻良鎮(zhèn)第七保,建國初屬臨潼縣閻良區(qū)閻良鄉(xiāng)。1958年屬閻良公社,1964年又歸譚家公社。1978年與新來、昌平合并為永紅大隊,1982年后又與新來、昌平分開,1987年隨振興鄉(xiāng)一同劃歸閻良區(qū)管轄至今。該村地處半塬坡地,農(nóng)業(yè)灌溉條件一般,農(nóng)民收入以務(wù)工和農(nóng)作物種植為主。轄區(qū)內(nèi)有磚廠7個、衛(wèi)生室3個、農(nóng)家樂17家、商店9家,村內(nèi)有環(huán)塬路通過,交通便利。
一、村組概述
(一)孫家組
孫家組為北宋棘店鎮(zhèn)所在地,原名棘店堡。明代山東孫姓移民遷此,因在塬坡底下,早時叫坡底孫,現(xiàn)為孫家組。舊時有土城,東西120米,南北80米。城內(nèi)有三條街道,居住有十四戶;城外正北、西南、東南各有土墩臺一座,約5至6米高,用于鎮(zhèn)邪,1958年以后陸續(xù)被拆除。
全村2010年有425人,耕地面積476畝。該村有孫、薛、袁、張、李、卓等姓氏。孫姓系明代從山東遷來的三兄弟之一,其中老大后又遷到南孫居住,老三在清河北岸居住;袁姓1958年由廟溝遷來;張姓解放后由商縣遷來;李姓有三支,一支系孫姓外甥,一支為招贅到本村孫家的,另一支是解放前遷來的難民;卓姓系卓仁村卓姓的外甥。
(二)卓任組
因該村在明末只有卓、任兩姓人在此居住,故取名卓任堡子。舊時有城,開一南門,東西150米,南北100米,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周仍有殘存的城墻,后來毀于磚廠的侵蝕。村東北有古柏樹一棵,人稱其為“龍柏樹”。村中和村西南各有皂角樹一棵,其中一棵有三人合圍那么粗,且樹干中空能容倆人,樹齡無從考證,現(xiàn)被移植于大唐芙蓉園內(nèi)。2010年有村民560人,耕地面積599畝。
該村有卓、任、蘭、劉、陳、張、孫、殷、倪、穆、王、余、李、肖、景、盛等姓氏。任姓先祖系山西大槐樹人,與龍游村楊任組的任姓系同一先祖;蘭姓是河南洛陽蘭順成夫妻攜二子一女于1948年后遷來,同來的還有其倪姓外甥;劉姓三支,一支解放后由河北遷來,一支解放后由北山遷來,另一支解放前由振興鄭家村遷來,系任姓外甥;陳姓于解放后由銅川柳林遷來;穆姓由藍田遷來;王姓系解放前由萬先村趙家遷來;李姓解放前由商縣遷來;肖、景兩姓分別是卓、劉姓的女婿,解放后來此落戶;張姓、孫姓、殷姓、盛姓、余姓解放后由北山同一村遷來。
該村民間藝人王秀蘭的手工面花堪稱一絕,遠近聞名,2009年鑄鼎地公祭黃帝大典所獻面花就是由她主要負責(zé)做成的。
(三)劉家溝
清末時期湖北關(guān)家河的劉姓、郭姓遷此建村,因劉姓弟兄多,又在溝邊居住,于是取名劉家溝。又因村西南有幾棵大白楊樹,外人又稱劉家溝為白楊樹溝。2010年有人口384人,耕地面積459畝。
該村有劉、郭、井、惠、閻、陳、丁、任、金、袁、常、杜等姓氏。井姓、丁姓解放后由北山遷來;惠姓解放前由商縣遷來;陳姓解放后由富平牛家村遷來;任姓解放后由卓任村遷來;袁姓解放前由湖北遷來。其余姓氏無考。
(四)廟溝組
因該村有后土廟一座,又在溝邊建村,故取名廟溝村。2010年有203人,耕地面積264畝。
該村有葉、劉、衛(wèi)、張、梁、周、袁等姓氏。葉姓由湖北遷來;衛(wèi)姓于解放前由藍田遷來;張姓兩支,一支由藍田遷來,一支由臨潼北田遷來;劉姓由北山遷來,與卓任村劉姓一支是同一先祖;周姓解放后落戶;袁姓由藍田遷來。
二、本村人物
卓公德 坡底村卓任組人,清末曾在河南開封任縣令。
孫旭斌 坡底孫村人。1933年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紅26軍,擔(dān)任少先隊隊長。后編入紅一方面軍一師,任通信排排長。1936年底,孫奉命回鄉(xiāng)開展擴紅工作,招募了13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后隨軍到山西參加對日作戰(zhàn),曾榮獲晉察冀軍區(qū)“抗日英雄小鐵牛”的稱號。解放后,曾在西安市-八處任職。
任志遠(1925~1989),坡底村卓任組人。1949年5月臨潼解放后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國0,歷任十九兵團直屬隊工兵團排長、后勤司務(wù)長、文化教員等職。曾參加寶雞境內(nèi)的鐵路建設(shè)。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1954年12月31日在朝鮮榮立個人三等功。1955年3月被派往咸陽學(xué)習(xí),同年又回到閻良區(qū)糧站工作。后回村擔(dān)任書記。1989年在家中病逝。
孫忠權(quán) 坡底村孫家組人。1949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山東服役。1950年入朝作戰(zhàn)。上世紀六十年代曾參與擊落侵入中國大陸領(lǐng)空的美制“U―2”高空偵察機一架。退役后,在臨潼、華陰等地工作。
另外,在抗美援朝時期,本村還有多人參加志愿軍,計有任志遠、卓鳳山、卓金福、袁志發(fā)、孫云府、任乾勝、惠明計等。
三、文物古跡
【龍柏】龍柏樹位于卓任組北清涼寺遺址前,植于何年無從考證,樹身直徑約1.5米,樹高約4米。民國時期,-殘兵曾來此,見其樹根露在地面上,于是鋸掉露在外面的兩個樹根,將柏樹推倒。柏樹倒地后生長依然茂盛,像一條臥龍的樣子,故人們稱為“龍柏樹”。1998年被不明身份者燒毀,現(xiàn)只存留少許枝干。
【后土廟遺址】閻良后土廟,俗稱娘娘廟,位于坡底村孫家組東北的荊山半塬,是祭祀中華民族始祖后土女媧氏的一座道教廟宇,為山西萬榮縣后土廟之行祠。古廟背荊面渭,左有軍事要隘斷塬和漢太上皇劉煓的萬年陵,西有唐代皇家道觀龍游宮和唐高祖李淵的獻陵,被世人視為一塊祥瑞寶地。荊山后土廟始建年代不祥。初時廟小,左有后土靈湫,有求輒應(yīng)。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關(guān)中大旱,西安府同知黃公于此祈雨應(yīng)驗,遂上奏朝廷,英宗皇帝敕修后土廟。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當(dāng)?shù)匦攀烤栀Y將原來的三間正殿擴建為五間,并在殿前新建五間前殿,又于前殿之前兩側(cè)分別建造了子孫殿和西岳殿各三間,樹立碑石以記重修之事。邑人武之望為之篆額,遺憾的是碑額在文革中散佚,但碑身仍立于后土廟舊址。碑文中“賜進士出身、南京太常寺卿、前北京吏部文選司主事、邑人武之望篆額”等文字清晰可辨。崇禎六年(1633年),眾信士集資重修正殿。清康熙元年(1662年),當(dāng)?shù)匦攀坑志栀Y重修獻殿,告竣后,請武之望的長子武獻哲撰寫了《重修后土獻殿碑記》。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土廟毀于兵燹。光緒年間,當(dāng)?shù)匦攀坑诠实刂仄鹑g正殿,雖難復(fù)舊觀,但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廟會時,四方商賈云集,八方信仕群眾接踵而至,求神許愿,交易商品,場面甚為宏大,為當(dāng)?shù)匾淮笫⑹隆?957年,后土廟被拆除,唯留后土塑像于殘垣下!拔母铩敝泻笸了芟窦皻堅粴臒o余。2004年當(dāng)?shù)匦攀烤栀Y重修后土廟,2006年重立萬歷四十八年的“重修后土廟碑”(閻良大良村魯琦先生尋獲)于故址,于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和重陽節(jié)開展兩次集中祭祀活動。目前,荊山后土廟已成為當(dāng)?shù)厝罕娮纺钪腥A民族始祖女媧氏,傳承后土文化的一處重要場所。
【黃帝鑄鼎紀念地】中華一統(tǒng),肇自荊山。46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荊山鑄鼎,建立了國家雛形——部落聯(lián)盟。據(jù)《史記》、《漢書》、《括地志》、《陜西省志·大事記》等文獻記載,黃帝鑄鼎地就在閻良區(qū)的荊山之陽。閻良荊山成為中華民族追尋黃帝統(tǒng)一精神、追念先祖豐功偉績的尋根圣地,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自2008年以來,閻良區(qū)政協(xié)積極支持、協(xié)助有關(guān)單位和社團,在坡底孫村東北塬上舉行了四次紀念活動,編撰出版了以宣傳黃帝荊山鑄鼎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史專輯——《中華原》。陜西宏遠企業(yè)集團于2010年4月3日,在閻良荊山舉辦庚寅年恭祭黃帝大典暨黃帝鑄鼎文化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隨后,宏遠企業(yè)集團董事長翟慕政在各級領(lǐng)導(dǎo)和諸多學(xué)者的支持下,經(jīng)陜西省文化廳批準(zhǔn),省民政廳登記注冊,于2011年元月15日在西安成立了陜西荊山黃帝文化研究院,引起各大媒體高度關(guān)注。陜西宏遠企業(yè)集團為了弘揚黃帝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準(zhǔn)備以黃帝鑄鼎文化為依托,啟動荊山中華盛鼎園建設(shè)項目,從而揭開荊山文化產(chǎn)業(yè)開發(fā)的序幕。
【清涼寺】清涼寺位于坡底村卓任組村北的荊山塬上,始建年代不詳,清末毀于兵亂。后卓仁村卓公德出資在原地上重建,占地約1000平方米,分上、下兩院,上院為一高聳的土臺,下院有大殿,殿內(nèi)有觀音塑像等。寺外東側(cè)有窯洞,人們稱“藥王洞”,洞內(nèi)有藥王孫思邈塑像。 “文革”破四舊時被全部拆除。
四、教育簡史
坡底小學(xué)位于孫家村中,占地約1500平方米,最初是一座天主教堂,大門向南。1958年后在教堂前修建教室,后于1984拆除重建。2000年又進行了維修。2004年撤校后,學(xué)生到振興的昌平、紅荊小學(xué)就讀,F(xiàn)坡底村委會駐此。
五、特色介紹
【桃園農(nóng)家樂】在荊山塬上有一片約150畝地的桃園,卓仁組的幾十戶村民對其進行承包搞起了農(nóng)家樂,經(jīng)過幾年發(fā)展?jié)u成規(guī)模。菜品由廚師燒制,農(nóng)家飯則由農(nóng)村婦女做成,農(nóng)家味十足,吃后回味無窮。在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地道的農(nóng)家飯,還可以休息、娛樂,使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親切感,神清氣爽。桃園農(nóng)家樂不僅為游人提供了休閑娛樂佳地,更帶動了本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解決了不少婦女的就業(yè)問題。
【荊山文化鑼鼓】2008年,坡底村孫家組在街道辦及村兩委會的支持下,自籌部分資金,購置鑼鼓,成立了“荊山文化鑼鼓隊”,著名作家孫見喜為鑼鼓隊題寫了隊旗。4月初,卓任組在村兩委會和幾個磚廠的支持下,也購置了兩面大鼓,隨后劉家溝、廟溝也相繼購置了鑼鼓。自2008年以來,坡底村的鑼鼓隊先后參加了4次荊山恭祭黃帝大典和當(dāng)?shù)氐亩囗椢幕顒樱A得了各界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