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鎮(zhèn)小屯村位于縣城西南15公里,是東阿鎮(zhèn)的北大門,東臨220國道,西靠黃河,交通便利,南水北調(diào)濟平干渠工程穿村而過。全村耕地147公頃,人口2050人。
小屯村歷史悠久,村西的邿邑故城遺址,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遭受人為破壞,1973年文物普查中,改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清光緒《平陰縣志.古跡》載:“春秋襄公十八年,欒盈以下軍克邿”。杜注:“平陰西有邿山。續(xù)考古錄云,今名亭山,在城西南三十里”!犊滴踝值洹丰尅斑煛弊郑骸吧矫航{欒盈以下軍克邿。平陰西有邿”。遺址處東邿山頂部,遭人為破壞嚴重,已看不出城址痕跡。西北部因開山取石,破壞大部,其他三面也辟為梯田,文化層多數(shù)被毀。今遺址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灶坑、紅燒土塊、紅灰陶器殘片、獸骨、蚌殼等物。并偶可見磨制石器。采集到的標本有石斧、素面尖細紅陶鬲足、口沿平直、淺腹外飾凸弦紋的灰陶豆盤,飾繩紋和附加堆紋的紅灰陶片、扁鑿形紅鼎腿等物。據(jù)此考證,遺址年代上限是岳石文化,下限在戰(zhàn)國時期。邿山之陽,有明代布政使喬學(xué)詩之墓,民國時期曾被盜,現(xiàn)石虎、石馬、石羊、石人等部分尚存。
小屯村北石門山上,有平陰古八景之一“石門晚照”。現(xiàn)存石門為高3米,寬5米,長19.5米的山洞。經(jīng)考古部門鑒定,石門為東周時期人工開鑿的石洞,是境內(nèi)最早的古代建筑。古為平陰通東阿的咽喉要道。洞底的石面上,現(xiàn)仍有車馬長期通行留下的車轍。清光緒《平陰縣志》載:“春秋隱公三年,齊鄭盟于石門”!独m(xù)山東考古錄》載:“濟北盧縣西南60里,有故石門”即此。明崇禎年間,兗州司理李恪題書“小云門”刻石立于巨孔中北石壁。石門歷經(jīng)2500多年風(fēng)雨剝蝕,仍可見當年風(fēng)貌。石門不僅是穿越石山的古隧道,亦是一處誘人的景觀。唐代“竹溪六逸”之一張叔明曾在此隱居,唐朝詩人杜甫、明禮部尚書于慎行都留下過贊石門道詩。舊志載:“薄暮時,日色返照,赤霞從洞中透射如長虹!贝酥^之“石門晚照”。現(xiàn)因公路改道,車馬行人已不再由此而過,但古建筑風(fēng)貌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