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樓村位于萊城東北8公里,博(山)徐(州)公路北側,松山西坡。東鄰鄒家埠村,南鄰郭家莊村,西鄰北孝義村,北鄰西峪村,地勢平坦。耕地1219畝,247戶,920口人。
據(jù)《劉氏譜》記載,明初劉姓由安徽省鳳陽縣遷居茶峪村,后迂到此建村,立村后建一小樓,取忠孝仁義之意,名之孝義樓,村隨樓名,故稱“孝義樓”。村原址在老205國道南側,1976年遷至路北今址。
傳說孝義樓村的原址,由仙奶奶選擇:第一次選擇為18畝地(即現(xiàn)在的公路以北,松山西南部)因水流不好,就放棄此地。第二次選擇孝義樓原址,這里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好,建房穩(wěn)固,東西靠河,兩條河匯合在村西南方向,好像一只大船,是塊風水寶地,故選此為村址。
據(jù)史料記載:明初,全縣劃為30里。天順年間增為42里,后改為42保,孝義樓屬于孝義保;民國初年,取消了鄉(xiāng)、保建制,全縣劃為10區(qū),孝義樓屬于第八區(qū);1955年10月,孝義樓村屬于辛莊區(qū)松山鄉(xiāng)管轄;1958年劃為礦山人民公社孝義管區(qū);1984年4月,孝義樓屬于孝義鄉(xiāng)管轄;2000年12月,孝義樓屬于萊城區(qū)鳳城街道辦事處管轄;2002年10月22日萊蕪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設立鵬泉街道辦事處,孝義樓村隸屬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孝義樓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公路以北至孝義水庫,屬于黃土地帶,土質粘軟,土層較深,屬石灰石結脈。地表水缺乏,地下斷層貯水豐富,農田主要靠孝義水庫和大深井灌溉,莊稼旱澇保收。
孝義樓傳說很多,最有名的劉洞九和仙奶奶的故事。劉洞九即孝義樓劉氏第十世祖劉澄淇,字洞九,號筠叟,廩貢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糧官。仙奶奶,名張玉婧,汾州府前任張公之女,劉洞九之妾。孝義樓遠近聞名的寶葫蘆傳說就是由仙奶奶綰成。寶葫蘆高0.32米,若展開高0.92米,把長0.70米,頭長0.22米。葫蘆莖上端直徑0.03米,繞得似“8”字型。葫蘆頭直徑0.17米,穿過第二個把圈(把圈內直徑0.08米)中下垂形成的。此寶歷經(jīng)滄桑,珍藏至今400年來仍完好如初。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觀看后揮筆題寫:“明代廉仕劉洞九,天賜仙配張玉婧,留得仙氣在人間!睋(jù)考,“寶葫蘆”的質地與自然長成的葫蘆完全一樣。但成因卻一直是個謎,因為葫蘆在生長期是脆的,一挽即折,又怎能環(huán)繞兩周,且做得如此和諧勻稱?另外,還有楣豆秧拐杖、茄瓢子、石浴池、王碌碡等物仍在,很名領導和植物專家專門研究考證,尚無恰當結論。
劉洞九出身貧苦,自幼熱愛勞動,勤奮讀書。青年時曾在家鄉(xiāng)東北小山植松成林,蒼松參天,樹木稠密,人們難以穿行,當時就這座小山叫做“松山”。在兵荒馬亂年代,大量砍伐,破壞。敵人修碉堡,后來官府以公樹為名大量砍伐,整個松山成了禿山。直到解放后只剩下原址劉紀瑞大院子里的一棵最小的,直徑1.5米,樹干20多米高,后來鋸倒解了道木,支援了鐵路建設。1951年,村干部帶領群眾在松山上植柏樹6000多棵,整個松山舊貌變新顏。
松山前有白衣廟一座,女殿三間,內有白衣奶奶、眼光奶奶、送生娘娘泥塑像。殿內墻壁上有壁畫,內容是24孝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忠孝雙全、尊老愛幼,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風尚。廟南北長30多米,東西寬40多米,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院內分高低兩院,大門朝南,有獅子把大門,東南角是鐘樓,F(xiàn)在僅存三間大殿和小院子。每年古歷二月初八廟會,一到會期,游人來往不斷。
孝義樓人祖祖輩輩具有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到現(xiàn)在,參軍的人有73人,其中11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關于解放前的孝義樓,流傳這樣一句話“金孝義樓,銀郭家莊,鐵打的老鴉峪!币馑际钦f,孝義樓土地多而且十分肥沃,而人口僅300多口,生產、生活條件比別的村要強些,逃荒要飯的相對少些。解放后.生活漸漸好起來。1961年大搞副業(yè),孝義樓建了40畝蔬菜基地,建了油坊、磨面房、彈壓棉花坊、磚瓦窯、蘋果園、縫紉組等副業(yè),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沒有水就沒有農業(yè)上的效益,村干部想方設法聘技術員進行勘測,那年共打6眼大口井,1眼斷層深水井,使全村地都成了水澆地,至今這些井仍發(fā)揮著作用。同時,全村人吃上了甘甜的自來水,解決了多年吃水難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政策的深人人心,孝義樓人大膽解放思想,敢于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擴大了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如生姜種植150多畝,紅提葡萄50多畝。13戶農民搞起了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外運,每戶每年獲利萬元以上。同時在大棚里養(yǎng)豬,建沼氣池,供大棚內用電、做飯,防止各種蔬菜病蟲害的發(fā)生。飼養(yǎng)業(yè)也很發(fā)達,有大型養(yǎng)豬場,小型養(yǎng)殖更是普遍,有的戶養(yǎng)肥豬每年30至60頭,收入相當可觀。還有“蘑菇大王”劉安平,自高中畢業(yè)后,立志用科技帶領鄉(xiāng)親發(fā)家致富,他去兗州學習掌握了大棚蘑菇的全部栽培技術,并且潛心研究,自己生產原種,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對前來取經(jīng)的鄉(xiāng)親們,他悉心傳授技術,免費提供原種。在他的熱情幫助下,僅孝義樓就有8戶農民建起了特大蘑菇棚,每戶的純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養(yǎng)蘑菇成了農民致富的一個新途徑。
此外,孝義樓民營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是一年一個臺階。個人購買汽車6輛,三輪車65輛,1250馬力拖拉機22臺,抽水機92臺,脫粒機10臺,收割機1臺,大型耕地拖拉機3臺。蔬菜運輸、生姜購銷、石材、木材、鋼材、煤炭也蓬勃發(fā)展。劉衛(wèi)國建的“廣興塑料制品廠”,規(guī)模不斷擴大,既為國家上繳了利稅,也為農村勞力提供了就業(yè)機會,壯大了農村經(jīng)濟。
現(xiàn)在的孝義樓處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房屋整齊、路平街寬、紅墻碧瓦、綠樹成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教育大大發(fā)展,大中專畢業(yè)生逐年增多,人們干勁十足,向著小康生活努力奮斗,孝義樓人都這樣說:孝義樓,劉氏后,住房吃穿都不愁。農業(yè)機械化,耕地有鐵牛。天旱無雨不可怕,機庫澆灌大豐收。運輸主靠拖拉機,時風三輪家家有。政治、文藝看電視,電話、手機聯(lián)五洲。孩子教育有學校,供上大學喜眉頭。生活天天如過年,奔上小康一層樓。生活幸福不忘黨,永跟黨走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