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沙溝村位于萊城西南18公里處,西與泰安交界,地處丘陵。耕地2000畝,人口1500人,盛產花生。
民國初以來,區(qū)、鄉(xiāng)、鎮(zhèn)名稱變更頻繁,除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青沙溝屬新甫縣魯西鎮(zhèn)管轄外,清沙溝一直屬圣井鄉(xiāng)和牛泉鎮(zhèn)交替管轄,今屬牛泉鎮(zhèn)。
青沙溝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史。由于村外連綿不斷的群山中,易于隱蔽和防守,所以成為抗日戰(zhàn)爭期問我軍的指揮機關駐地。泰安十二團就曾在此與敵人輾轉周旋,粉碎了敵人多次進山掃蕩的企圖。1938年,抗日戰(zhàn)爭初期,由于受到黨的教育和革命軍隊的影響,村人王西范、王愛林、王敬芝等10多名青年為抗日救國秘密加入了中國0,1939年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著名的徂徠山革命武裝起義領導人洪濤,就曾在青沙溝黨組織的保護下,開展抗日救國的工作。青沙溝0員王敬芝參加革命部隊后,在村里組織發(fā)展幾十名游擊隊員與敵人斗爭。白天他們躲在深山的山洞里,晚上出來和敵人展開游擊戰(zhàn),打鬼子、捉漢0,搞的敵人惶惶不可終日。一提到青沙溝的游擊隊,敵人就聞風喪膽,給予了敵人以有力的打擊。
解放戰(zhàn)爭中,青沙溝村民組織小車隊運給養(yǎng)、擔架隊抬傷員積極支前。他們很多人跟隨主力部隊,轉戰(zhàn)南北立了大功。1946年“大動參”時,村里一次就有20多名有志青年報名參加了人民子弟兵,他們南征北戰(zhàn),奮勇殺敵,其中有的為革命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平年代入伍的呂克義曾任空軍第十四師營房科科長,轉業(yè)后任萊蕪市建委教育科科長、建設培訓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建設職工中專校長。
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黨的富民政策激發(fā)了村民的致富熱情。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后,為了多打糧食,村民一致要求首先要解決澆地缺水的大問題。于是村領導立即召開全體村民大會,要求多方籌集資金,堅決打好吃水這一仗。全體村民紛紛響應有錢的出錢,有物的捐物,他們請來水利專家?guī)椭宜,終于在村西南打出了一眼水源豐富的深井,青沙溝人終于初步圓了旱澇保豐收的夢。為進一步滿足該村土地灌溉的需要,1985年又在村東打了一口深井,水量非常大。人們立刻又修了水渠,引水進田。目前有60%的土地都能夠澆灌。村民們高興地唱道:“清沙溝,清沙溝,旱澇保豐收,既有糧,也有油,吃穿不用愁!
改革開放的政策為清沙溝人打開了致富之門。村里有許多人,開拓思路,認定目標,瞄準市場,大刀闊斧地施展了自己的致富本領。幾年來,他們在發(fā)展經濟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村民張延群20年前外出濟南于壯工,后來成為技工,多年的實踐鍛煉了他的意志,并學到了豐富的管理知識。自1992年起開始獨立承包蓋大樓,成為長清四建第五工程隊的老板。近年來他踏實工作,以質量求生存,靠管理創(chuàng)效益,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獲得了百萬元的可觀收入。村民王洪儒,十幾年前推著小車收酒瓶子,以后發(fā)展到用大汽車搞運輸,是萊蕪酒廠的主要運輸關系戶,他現(xiàn)有固定資產大汽車兩輛,小汽車兩輛有資金達百萬。
他們靠勞動致富后,沒忘記父老鄉(xiāng)親,幾年來,村里修橋、打井、修路等工程,他們都主動捐款,深受全村人的好評。青沙溝村雖地處偏遠山區(qū),但在致富路上卻成績輝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青沙溝人將創(chuàng)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