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店村位于萊城東15里,盤龍河東岸,地處丘陵。東面是劉響泉村,西面是郭家溝村,南面是上陳村,北面是呂家峪村、下三山村,耕地1423畝,全村415戶,1238口人。
據村碑記載,明末徐姓由河北省棗強縣迂此建村。因古為通往博山大道,徐姓以開店為業(yè),由此得名徐家店。其實徐家店村是個多姓氏之村,徐姓現只幾戶,而最多的姓氏是孫、呂兩大家族,有史以來,各家族之間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大家族從不欺負小家族,因此從清朝初年多姓氏遷至,至今全村有19姓氏。
據《辛莊史志資料》記載,解放初期,徐家店村隸屬辛莊區(qū);1958年3月,撤銷辛莊區(qū),改為辛莊鄉(xiāng);同年10月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辦事處;1985年10月辛莊辦事處分為辛莊鎮(zhèn)和鐵車鄉(xiāng),徐家店村隸屬辛莊鎮(zhèn)。后合并鄉(xiāng)鎮(zhèn),徐家店村隸屬辛莊鎮(zhèn)至今。
徐家店村內顏苗公路貫通南北,是一條交通要道?谷諔(zhàn)爭時期,在村北3華里之遙的下三山村有一日軍據點,1944年春,偽營長馬貞元帶兵接替,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徐家店“四•二一”慘案,他們以槍殺、火燒、填井等手段,殘殺無辜群眾32人,傷者更多,燒毀房屋1300余間,過后,整個村莊一片廢墟。但這沒有壓倒徐家店村民,更激發(fā)起了全村人民對日偽軍的痛恨,誓死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共有30余人參加革命隊伍,其中有7人壯烈犧牲,有的已成為黨和軍隊的高級干部,如孫文承曾任沈陽軍區(qū)后勤部代部長兼參謀長,田紀考曾任成都民航局政委。群眾大力支前,也為革命勝利立下了一份功勞。特別是在1947年萊蕪戰(zhàn)役中,成立了以孫洪喜為首的擔架隊,共出民工120人次,擔架30副、車輛50輛、向導20人、挑夫40人、軍糧8000斤,軍鞋1000余雙,柴草1000余斤,有力地支援了萊蕪戰(zhàn)役。
全國解放后,人民的干勁更足,想方設法為改變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而努力。為蓄水灌溉,1956年在村東修水庫一座,蓄水量約30000立方,解決了低洼地的灌溉問題;1970年為增加灌溉面積,讓村南村北的山坡地也能澆上水,全村村民齊努力,修建了村南村北揚水站兩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徐家店村積極響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努力搞活經濟,大搞種植、養(yǎng)殖、販運,紅紅火火,當年收入在萬元以上者比比皆是。近幾年,由于辛莊鎮(zhèn)畜牧業(yè)的大力發(fā)展,帶動了徐家店村的養(yǎng)殖熱情,戶均母豬兩頭,并且更新換代快,逐步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較大、品種良好的仔豬市場,吸引了淄博、滕州等地的客戶,加速了徐家店村的致富步伐。
徐家店村很重視環(huán)境保護,大力搞好綠化工程。早在1963年在支部書記張加迎的領導下植樹10000余株。2002年春,村委一班人研究如何綠化好村西的河灘地,為確保管理好樹苗,實行公開競標拍賣綠化河灘,調動了群眾綠化河灘的積極性,全村153.6畝河灘,全部栽上了速生楊,成活率達98%以上,“買下林權綠河灘”。被省、市電視臺和《萊蕪日報》報道過,曾在市內轟動一時,也在林權承包方面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也成為省推廣經驗。
人民富裕了,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前后出廈大瓦房;村中兩次整修了線路,規(guī)范了用電;200余戶裝上了電話;三輪車、摩托車出出進進,縮短了地區(qū)距離,暢通了地域信息,加快了致富步伐,人民物質生活一天一變樣。但人們并不滿足于物質上的追求,還想方設法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原來村戲劇團的基礎上,組織了一個萊蕪梆子地方戲劇團,有30多人組成,呂英友任團長、上演新老戲劇,逢年過節(jié),出演四鄰八鄉(xiāng),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徐家店村有過屈辱,也有過榮耀,但都已過去,未來會更美好,因為她現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tài),有力的步伐,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徐家店村而努力奮斗。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