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灣村位于萊城東南19公里處。東面隔山與后朱山村接壤,南與小廟、鄭王莊村相連,北鄰雙龍峪村,西與東田莊相隔黑牛山。2002年全村總戶數(shù)380戶,總人口1245人,耕地面積1416畝。
據(jù)石碑記載,明初盧姓建村,因北河邊有大沙灘,山洪暴發(fā)時漩出一個大水灣,曾名石龍灣,后演化為石頭灣。
據(jù)《萊蕪市志》載,石頭灣村清末屬萊蕪縣棋山保;民國初年屬第四區(qū)(顏莊區(qū));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三縣,石頭灣村屬新甫縣;1945年恢復萊蕪縣制,石頭灣村屬萊蕪縣顏莊區(qū);1951年改為第七區(qū),當時七區(qū)有十五個鄉(xiāng)總支,石頭灣村屬黃金鄉(xiāng);1956年初級合作社全部升為高級社,同年十月,為適應形式的需要,縣委指示并鄉(xiāng),將原15個鄉(xiāng)并為8個鄉(xiāng)。黃金鄉(xiāng)、學玉鄉(xiāng)并為棋山鄉(xiāng);1958的3月撤區(qū)建鄉(xiāng),將鄭王莊、里辛、棋山3個鄉(xiāng)并為鄭王莊鄉(xiāng);同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改稱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4月又將顏莊人民公社和鄭王莊人民公社合并為顏莊人民公社,石頭灣村屬顏莊人民公社,鄭王莊管理區(qū);1984年改為顏莊辦事處,石頭灣村屬顏莊辦事處,鄭王莊鄉(xiāng);1985年10月撤辦事處改為鄉(xiāng)(鎮(zhèn)),石頭灣村屬里辛鄉(xiāng)(鎮(zhèn));1995年10月13日改鎮(zhèn),現(xiàn)屬里辛鎮(zhèn)管轄至今。
石頭灣村有盧、葛、劉、李、郭、趙、魏、池、林、傅、汪1l姓,葛、盧為兩大姓。族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以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助耕耘,幫教讀書為樂,世代相傳。
石頭灣村人老實能干,祖祖輩輩耕耘土地,擺弄莊稼,視土如命。在“文革”期間,奇跡般地完成遷村騰地和沙灘造地兩項艱巨的任務。
石頭灣村,原村莊在較平整的洼地里,這地具有土層厚、土質好,并且水位線低等特點。為騰這片地,需將新村建在南嶺上,一小車石頭需三至四人才能拉上去。村領導主動與萊鋼動力部協(xié)商求援,萊鋼動力部派了部大拖車,免費給村-石頭。新村大街寬6米,每排房子前留有東西街,每三至四戶留有南北街,自來水塔留在最高處,大隊辦公室、衛(wèi)生室、知青組建在村中央。殘廢軍人盧學吉于1966年春住上了新房,是新村的第一戶。
石頭灣村的沙灘造地,一般墊土50 - 60公分,這項工作是1965年冬,第五、六生產(chǎn)隊開創(chuàng)的,他們經(jīng)過一冬春的勞作,造地3畝,第二年埋上老地瓜并間作上西瓜,結果收成較好。石頭灣村于1965年至1973年完成搬村、移河造地380畝。在移河造地過程中,因土沿塌方,致使盧詩珍獻出年輕的生命,盧詩專、葛敬昌、葛原居受傷致殘。1973年春,石頭灣村打機井7眼,并在家北建揚水站一個,配上了二級提水,這樣石頭灣村的麥田基本上都成為水澆田。
石頭灣村于1978年8月開始,建蓄水30萬方的連環(huán)水庫,由于工程量較大,石頭灣村人當時的口號是:“男女老少齊動員,老婆孩子齊上陣;干到臘月二十九,吃了餃子再下手”。此項工程是鄭王莊管區(qū)會戰(zhàn)完成的。
石頭灣村人頭腦靈活,科技意識強,觀念新,基礎好,可以從石頭灣人過去的小手工業(yè)制造反映出來。石頭灣村莊大、人多,能工巧匠也多,有泥瓦匠、鐵匠、木匠,還有人開饃饃坊、燒餅鋪、豆腐坊,編席、編筐的也有十幾家。
石頭灣村的工副業(yè)項目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村里有瓦罐盆甕廠、磚瓦廠、油坊、粉坊、磨坊、掛面坊、養(yǎng)豬場。因石頭灣村山嶺地較多,為運糞方便,把養(yǎng)豬場建在村東的山坡上。為解決用水問題,1971年10月,有縣派工作組年洪吉同志帶領石頭灣村鐵姑娘戰(zhàn)斗隊,在雙泉山下開山放炮,硬是鑿出一個容納百余方的水池,取名叫“三八婦女池”,此池為蘋果園用水及村民種地提供了方便。
現(xiàn)在,村民都大搞蔬菜種植,他們從不懂到熟悉,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從普通菜到精細菜、高檔菜,從露天種植到大棚種植。達到了淡季不淡、一年四季有菜銷的程度。每天清晨,200多戶菜農喜笑顏開地滿載著水靈靈的蔬菜,通向萊鋼、潘西和周圍附近的集市,石頭灣成了當?shù)匦∮忻麣獾氖卟嘶。石頭灣村的菜農善于學劃、精心管理、大膽創(chuàng)新,他們跟著市場轉,瞄準市場不放松,由大棚改成溫室,由高檔菜轉化為栽植“香瓜和金太陽”。村民劉永彪所種的“洋香瓜”發(fā)了大財,年收入4000多元。
產(chǎn)業(yè)調整水先行,為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的缺水問題,村里多方籌集資金10余萬元,鋪設管道600多米,建揚水站2處,新購一臺50千瓦電機,徹底解決了調整無水的困難。
村里中心街道高低不平,十分難行。為了修好這蚤路,全村黨員、干部帶頭目款,先后投資7萬余元,硬化了這條長240米,寬5米的中心大街。
在教育、文化方面,歷屆支部、村委,重視教育、關心教育,經(jīng)常到學校研究、改進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工作取得較好的成績。文革前,劉永全就考取長春地質學院,成了村里的第一個本科生。自恢復高考以來,石頭灣村考人大中專院校學生89人,一家有二至三名的大學生者就有十來戶,在四鄰八鄉(xiāng)有“秀才莊”之稱。盧憲茂于1992年從萊蕪四中考入清華大學,并于1999年到美國留學讀博士研究生。
1973年至1978年,石頭灣村曾作為知識青年下鄉(xiāng)接受鍛煉的基地,先后兩次接收萊鋼30余人。1971年駐萊蕪247部隊拉練曾在石頭灣村住過。期間與村民修了一條軍民渠。1987年開始辦了敬老院,先后有五人生活在敬老院,吃穿專人管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部分有遠見的人率先從事個體經(jīng)濟,萊鋼職工葛憲孝停薪留職回村開了個油坊,年收入5萬元。葛效振的空心磚廠年收入也在3萬元,近幾年成了經(jīng)濟強戶。盧京書很善于經(jīng)營,成為石頭灣村的大款。近幾年,村里人經(jīng)濟意識越來越強,耕作之余多從事室內裝修、個體運輸、房屋建筑等多種經(jīng)營項目。調整產(chǎn)業(yè)結構,村民經(jīng)濟收入,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房屋住宅由原來的草房變成了磚瓦房,繼而又翻建為前出廈的華麗住宅。
石頭灣村正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村民正用雙手,描繪著石頭灣村的錦繡藍圖。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