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guī)X村位于萊城東南20公里、艾山街道辦事處東北3公里處。由陶家?guī)X和安家?guī)X兩個自然村組成,位于鋼城東北1公里處,地處丘陵,北依銀山,南鄰萊鋼焦化廠,東靠鐵銅溝,地理位置優(yōu)越。耕地面積212.2畝,人口1446,集體企業(yè)8處,固定資產2090多萬元。
據村碑記載,清朝初年,陶姓遷此建村。因址在銀山前坡,冠以姓氏,故名陶家?guī)X。據縣志記載,安家?guī)X則屬玥莊鄉(xiāng),另據《安氏譜》記載,清朝末年,安姓由安家臺子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嶺,冠以姓氏,故名安家?guī)X,隸屬于陶家?guī)X村民委員會。
清末民國初,陶家?guī)X村屬逯家鄉(xiāng);民國二十四年《續(xù)修萊蕪縣志》記載:“逯家鄉(xiāng)•陶家?guī)X”;1939年4月屬清泥鄉(xiāng);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陶家?guī)X村歸新甫縣清泥區(qū);1951年屬逯家鄉(xiāng);1956年復合并為清泥鄉(xiāng);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62年屬顏莊人民公社清泥管理區(qū);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屬城子坡鎮(zhèn);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稱居委會;2001年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稱艾山街道辦事處后,陶家?guī)X居委會又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陶家?guī)X的村民自清初聚居此處,繁衍生息,先后有劉、趙、安、李、吳、尹、柳、沈姓陸續(xù)遷聚,其中劉姓居多,但現在陶姓和沈姓已不復存在。
陶家?guī)X村風淳樸,村民勤勞,世世代代以農為生。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秋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初級社,下設7個生產隊。1956年春又轉為高級社,村民全部加入,下設6個生產隊,當時社長是安銓云。1958年又改稱為顏莊入民公社清泥管區(qū)陶家?guī)X大隊。當時,由于村里大多數土地是山嶺薄地,土壤貧瘠,又極端缺水,糧食產量不高,村民生活極端貧困。曾有諺語“有女去跳井,不嫁陶家?guī)X”,是對當時情形的最好寫照。
陶家?guī)X村北的銀山自然資源豐富,還留下了許多傳說。由于銀山地形險要,是當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山頂至今存有抗匪的山寨遺跡,雖歷經滄桑,卻依然默默地注視著陶家?guī)X的變化。山寨中存有一塊紀念碑,建于民國22年,它詳細記載了銀山山寨建立的過程以及發(fā)生在山寨里的激烈戰(zhàn)斗。當時兵荒馬亂,匪患不斷。為了自衛(wèi),民國二十六年,陶家?guī)X村聯合周圍村莊在銀山上成立了紅旗會,大約有300多人,推選陶家?guī)X村民劉資元擔任會長。劉資元帶領紅旗會會員英勇殺敵,并參與了抗擊-“顏團”的斗爭。
陶家?guī)X人敢于吃苦,勇于創(chuàng)業(yè)。1971年,陶家?guī)X村民開荒、圍堰、平墳,改造了土地120畝,糧食產量也有所增加,村民生活有所改變。1973年各生產隊紛紛成立了建筑隊,服務于萊鋼建設,經濟收入有了增加。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里加大了農業(yè)基礎建設投資,投資26萬元,打深井兩眼,修防滲渠道數千米,引萊鋼工業(yè)廢水,使全村200多畝耕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wěn)產高產田。1983年,在銀山山腳下,又投資12萬元打了一口深水井,徹底解決了陶家?guī)X人的吃水和農灌用水問題。
陶家?guī)X人上下一心,不斷發(fā)展壯大集體經濟。1970年1月,陶家?guī)X村抓住萊鋼開始建廠的時機,發(fā)動家家戶戶砸石子,供萊鋼建設使用;1980年村里合并了各生產隊的建筑小隊,組建了建筑大隊;1984年,村里出資興建了鐵礦;1986年在建筑隊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建筑公司,集體經濟逐步發(fā)展壯大。1993年籌建了冶金材料廠,1994年興建了汽修廠、石料廠、勞動服務社、爐料加工廠等4家企業(yè),并以原先8家企業(yè)為基礎組建成立了東泰實業(yè)公司。1995年興建了丙烷廠、石灰石加工廠,1997年新建了水渣廠。全村90%以上的勞力都在村辦企業(yè)就業(yè),另外還安置了外單位100多勞動力。陶家?guī)X成了聞名遐邇的“企業(yè)村”。在不斷發(fā)展壯大集體企業(yè)的同時,還鼓勵發(fā)展個體私營經濟。1997年村民趙會成投資4萬元建起了空心磚廠,年收入2萬元;吳茂祥辦起球團廠,年收入3萬元。如今,個體私營業(yè)戶已達30多家,出現了村辦、民辦、聯辦企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勢頭,群眾生活步步提高,陶家?guī)X率先跨人了全市“小康村”行列,家家有了電視,90%以上的戶有了摩托車。
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為發(fā)展村民生活福利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們對原有村莊進行了規(guī)劃改造,新蓋了10幢“將軍樓”,5幢居民樓,使198戶居民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樓房;硬化、綠化了1500米樓前街道,規(guī)劃栽植了5公里綠化帶,為村民統一安裝了自來水、閉路電視、電話;建起了“六配套”學校和標準較高的幼兒園、衛(wèi)生室。上交的統籌集資、村民的耕種、灌溉、收割、打麥以及農業(yè)基礎建設投資,全部由集體負擔。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120元的生活補助,對老、弱、病、殘家庭及時給予救助。
集體經濟的發(fā)展壯大,還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村里加大投資,興建了黨員活動室、圖書室、閱覽室、文明市民學校、青年民兵之家,安裝了閉路電視差轉臺,并充分利用這些陣地,開展文明市民教育;新建了籃球場,乒乓球室,成立了娛樂中心,寓教于樂。特別是常年開展的“十佳文明戶”評選和“六進家”活動使村風、民風有了很大改觀。1998年9月,陶家?guī)X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話村;2000年10月,又發(fā)展為“手機村”。陶家?guī)X人按時上下班,業(yè)余生活豐富,真正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陶家?guī)X人崇尚文明,重視教育。據劉氏家譜記載,民國前,劉家設私塾多處,教書先生最有名者為呂仲遠,村中80歲老者大都拜他為師。1934年,陶家?guī)X小學創(chuàng)立,當時任教的是劉加祥老師:1950年9月9日,陶家?guī)X在村南新建了 2間屋,學校隨后遷到那里.當時只有一名教師是劉加明。1957年3月學校由一個復式班發(fā)展到2個復式班。直到1984年,學校搬遷到村北新校,小學班級才有了正規(guī)的單式班,擁有教職工6名,教學成績逐年提高。1996年后,村集體投資60萬元,建起了一棟二層教學樓,高標準配套。同年建成了高標準的陶家?guī)X幼兒園。為了接送在村外上學的學生,村里還投資12萬元,購買了一輛大客車。劉新華是高考制度恢復后第一個大學生,考入山東工業(yè)大學。如今已有48個學生考入大專以上院校,其中尹建波1996年考入清華大學,安厭峰1993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為鼓勵學生學習成才,陶家?guī)X設立了助學金,對考中的大中專學生分別獎勵2000元、600元、300元,家庭困難的還另有照顧。
陶家?guī)X兩個文明建設全面發(fā)展,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1999年7月,居黨支部被命名全市紅旗黨支部;1999年9月村調委會被-授予全國模范調委會;2000年7月,獲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勤勞善良的陶家?guī)X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建造了一個鄉(xiāng)村里的“都市”,全居到處呈現出一派富裕、祥和的新氣象,陶家?guī)X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鑲嵌在十里鋼城。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