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

馮子材墓
  馮子材墓馮子材墓位于欽州城東沙埠鎮(zhèn)泥橋村東北的小山丘上,距欽州城13公里,周圍群山環(huán)繞,滿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約1200平方米,廟式屋檐墓頂用長2米、寬半米的花崗巖刻成。檐下碑前有1對雕刻精致的盤龍石柱,墓前有3個長5米、寬6米的拜臺,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將、獅、虎、馬的石雕像各1對。它們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制作也精巧。墓前橫列獅頭石柱8根,4根長4根短,刻有對聯(lián)云:“萬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萬世馨香。”在墓后約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內有象征官階等級的巨碑1塊,碑文為“大清誥授榮祿大夫建成將軍太子少保銜貴州提督世襲輕車都尉加一云騎車尉馮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額為“功在…[詳細]
趙玉女墓
  趙玉女墓位于東城區(qū)石井村獅子嶺。又稱皇姑墳,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年),面積80平方米。先后三次重修。墓前的石人、石馬、石獅、石羊、華表無存。1988年重修時,在墓左中部壁上發(fā)現(xiàn)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東莞知縣馬逢樂對保護該墓的碑刻。趙玉女(1159~1245年),南宋高宗之女,宋室南渡時散于民間,被起兵勤皇的東莞人鄧銳收留,后許配其子鄧惟汲為妻,宋光宗即位后,玉女得認為皇姑,其夫鄧惟汲被封為“稅院郡馬”,附城主山村的女婿黃壽昌被封為“郡馬婿”。宋樞密院丞相趙汝遇特為黃壽昌書寫了“國戚名家”的木匾額(匾長2.36米、寬0.95米),字為陽刻、貼金箔,今掛在主山村黃氏宗祠內。趙玉女住所多…[詳細]
小沖墓群
  小沖墓群位于貴州省盤縣紅果鎮(zhèn),為家族墓葬。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沖墓群有自清康熙年間以來享受清朝俸祿者墓四十余座,官二品、六品、九品不等,有武功將軍、處仕郎、登仕郎、緯武郎、武英俊、武略騎尉等,而且尚存誥封碑等。為研究貴州地區(qū)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小沖墓群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整個碑林中的墓碑形態(tài)各具特色,造型別致,其中六角亭碑、五龍捧圣碑和龍爪捋須碑極為罕見。雕刻工藝精湛,雕刻手法多種,圖案內容極為豐富,省內少見,圖案構思巧妙,手法夸張,如:獅身人面,龍爪捋須等。墓碑的造型、構圖、圖案內容、雕刻技法等,充分體現(xiàn)了工匠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和他們的精神價值。小沖墓…[詳細]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第三峰下白馬村。常遇春,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代開國功臣。死后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墓前原有石刻規(guī)制較大,與徐達墓前的規(guī)制相近,今已殘缺不全,F(xiàn)僅存石望柱一,高2.8米,呈八面形;石馬二,高1.9米,旁有馬官,其中一馬官頭已殘,馬鞍四周有纏枝花飾帶,中間海棠形曲線圍成的圖案中,鐫刻有精美的云龍紋樣,十分精細;石羊二,高1.05米;石虎二,高1.25米;武將二,高2.5米;墓碑一,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所立,上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十六世至十九世裔孫所立。墓冢曾修繕二次,現(xiàn)墓堆四周用塊石壘筑,直徑9.5米,高2.4米。墓邊有柱礎數只,當為…[詳細]
紀信墓
  紀信墓位于城固縣柳林村4組,鎮(zhèn)政府院后約60米處。紀信(?-公元前204年)秦末人,楚漢戰(zhàn)爭中為漢將。滎陽突圍時,佯裝漢王出降,使劉邦逃生,遂被項羽燒死。劉邦稱王后,封紀信為城隍,當地群眾為了紀念他,在此修建紀信墓和城隍廟。柳林城隍廟當年規(guī)模宏大,在漢中地區(qū)頗有影響,解放后,城隍廟被毀,F(xiàn)存墓葬一座,封土為圓丘形,周長24.6米,高2.1米,封土前有一碑刻,為1995年12月城固縣柳林鎮(zhèn)政府立,正面書“漢紀將軍墓”,背面介紹紀信之生平。墓冢南約5米處建一祠堂,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歇山頂,抬粱式五架粱;面闊12米,柱中距3.7米,進深6.3米,廊寬0.8米;門額正中撰隸書“紀信祠”,祠堂內有紀信…[詳細]
八卦營墓群
  八卦營墓群時代:漢地址:民樂縣永固鎮(zhèn)八卦營村東500米處的背背山、直嶺嶺、簸箕洼、陸溝山、亂疙瘩等五條山嶺上這里從山腳到山頂都有分布。忠家族墓葬群、史涓墓道、包楨墓道。20世紀60年代末發(fā)現(xiàn),1975年,張掖地甘肅省張掖市區(qū)文化局調查。墓群面積達246萬平方米。從山坡暴露發(fā)現(xiàn)的墓葬看,有券頂磚室墓、土洞墓及甕棺葬。墓室結構有單室、雙室。墓群出土器物比較豐富,有各類陶器、銅器、木器等物,隨葬有陶灶、壺、盆、杯等和漢代的錢幣——大布黃千、一刀平五千、半兩、五銖錢等。特別是西漢時期的錢幣“一刀平五千”為不可多得的古幣珍品。在考古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部分墓室內繪有壁畫,壁畫以天界、星云、日月、四神、女媧、鳥…[詳細]
清溪苗王墓
  清溪苗王墓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鎮(zhèn)幫好村,時代為明。位于秀山縣城西12公里處的清溪場鎮(zhèn)幫好村,古稱大墳堡。該墓縣志不載,據傳明朝萬歷的間,當地苗民首領吳老K為反抗土司的殘酷鎮(zhèn)壓下,即所謂“趕苗奪業(yè)”,率領苗民與-土司進行激烈的斗爭。一次戰(zhàn)斗中,吳老K不幸身亡,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當地苗民一人捧來一泥土,將其安葬,年復一年,壘成一大墳堡,故而得名。該墓呈圓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頂直徑9.7米,底部周長76米。原無碑記,1986年縣人民政府在墓前豎“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寬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是秀山僅存較為完整的苗族古墓,對研究秀山苗族歷史有很重要…[詳細]
三烈士墓碑
  三烈士墓碑抗戰(zhàn)時期,武漢失守,湖北省政府及第六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遷到恩施,侵華日軍以攻其為目標,進行狂轟濫炸。1943年11月21日,日軍出動30多架轟炸機,妄圖一舉炸毀省府所在地與第六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指揮中心。當日機飛至恩施城區(qū)上空時,駐恩施中國空軍第十一大隊顏澤光、周福興、張傳偉三位飛行員火速駕機升空殲敵,盡管敵我戰(zhàn)機懸殊,三飛行員沉著機智,戰(zhàn)得英勇頑強,終于取得“以少勝多”的空戰(zhàn)勝利。在這次空戰(zhàn)中三飛行員不幸壯烈犧牲,恩施人民為紀念“三烈士”,將他們的遺骨安埋在殉難地土橋壩將軍山上,當年建有“恩施空戰(zhàn)三烈士陵園”,立有“三烈士墓碑”,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親自撰寫墓文。文革時期,陵園與墓碑當“四舊…[詳細]
冼光及其家族墓
  冼光及其家族墓是明代古墓。古墓分為三座: 一為冼安與楊氏合葬墓。墓男主人因其子冼光在朝為官,請賜封追贈,由追封文林郎到中憲大夫、通議大夫南京大理室卿,女主人由太孺人到恭人至淑人;二為冼光墓,冼光,字汝實,號羅江,順德樂從人,考獲進士,曾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升通議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后轉南京太常寺卿,為官有政聲,被民眾譽為“冼燈籠”;三為冼堯祖之母墓,堯祖在萬歷六年(1578年)為光祿寺典簿之職。 墓旁有數塊通石碑,見證著冼光為家族帶來的榮譽。因他在朝廷的功績,其父母、妻子均被誥封!胺钐靹让飧改副,正中篆額“奉天勅命”四字,伴以兩小云龍,兩邊大云龍夾額,底座刻云雷紋。另一塊碑上刻有“…[詳細]
楊運烈士墓
  楊運烈士墓位于蓋州市楊運鎮(zhèn)六道河村北觀寶山的南坡上,坐北向南,土石建筑陵園。楊運烈士墓原在熊岳鎮(zhèn)溫泉村溫泉療養(yǎng)院前廣場草坪內,1970年楊運鄉(xiāng)人民懷著對楊運同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將烈士遺骨安放在他生前戰(zhàn)斗并與當地人民結下無限友誼的第二故鄉(xiāng)。烈士墓在觀寶山半山腰向陽處,墓地正方形每邊長16米,墓前有六級臺階通向山道,供人們前來祭奠。墓有墓室及寶頂兩部分,墓基為邊長3米的正方形,高0.32米,用花崗巖條石砌成;寶頂為圓形,底徑2.58米,高0.4米,亦用花崗巖石塊圍砌而成,黃沙土封頂。烈士的母親與其胞弟前來吊唁時,在陵寢前栽植了蒼松,表達了對烈士的懷念之情。花崗巖石碑立于墓前,正面陰刻“楊運烈士…[詳細]